一
“师教、生仿”的模仿学习课堂
教师教、学生模仿,其实是一种模仿学习式。了解这种学习方式背后的理论,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作用及利弊。
1.学习原理
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模仿过程而产生的,也就是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榜样)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关于这种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很多,其中以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最为突出。
班杜拉在对儿童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指出,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并指出模仿学习分为四个过程:一是注意过程,即集中注意力,准确地感知对方的行为。这一过程中需要调动注意力和观察力。二是保持过程,就是记住所要模仿的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象和信息的双重存储,其目的是为了后面可以重新提取并行动。三是再现过程,即将要模仿行为的言语信息转化为有效的行为。三是动机建立过程,即学习者出于获得奖励、内心的认可或获得某种好处而愿意通过模仿获得行为。
2.学习层次
作为一种有意的接受性学习,模仿学习大体包括机械模仿、意义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机械模仿。处于这一层次的模仿学习表现为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模仿,比如英语单词的发音、语文的生字记忆或造句、物理的实验操作等。它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初的知识,形成最基本的技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意义模仿。处于这一层次的模仿学习开始不再局限于机械的模仿,而是开始变通。这时的模仿是有意识的、有选择的。这样的模仿学习是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出发,以自己的见解对 “原型”进行变通和替换,进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已经具有创造性的萌芽。
第三层:创造性模仿。心理学认为,创造就是利用大脑皮层区域已经形成的旧联系来形成新联系。这一层次的模仿学习,就是大脑皮层区不断地恢复旧联系和形成新联系的过程,开始表现为创造性,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统一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时的模仿是借题发挥,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抽象出来的一种新的思想感情,并且表达出不同于原型的真情实感,是一种学习的突破,是一种创新。
3.“师教、生仿”的学习分析
由模仿学习的原理和层次可知,“师教、生仿”的学习方式会因为模仿的内容、学生的年龄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必须得承认,模仿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倘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长期处于“师教、生仿的”模仿学习的状态中,会阻碍其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
“生试、师导”的自主学习课堂
下述案例是某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这一中国现代经典话剧的第二幕时,按照项目学习的设计思路,设计的驱动问题。
在主任务“排演剧本第二幕”下的子任务中,可以看到,前四项子任务为第五项子任务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围绕剧本进行泛读与精读,探究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讨论如何表演等,在解决如何表演的问题中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与技能。这些子任务始终凸显了“语文实践”这一特点,旨在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在用语文的实践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生先尝试、教师再指导的自主学习课堂的特点。
任务一,阅读《雷雨》全剧。要求:画出人物关系图,概述剧情,探究作品主题。
任务二,观看话剧《雷雨》视频。要求: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演员和一个最不喜欢的演员,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精读课文,结合剧情冲突,揣摩台词,体会人物的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并与同学讨论分享。
任务四,如果你来表演,你最想扮演谁?你认为怎样表演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写一段表演设想或建议。
任务五,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剧组,每组设导演一人、演员若干,排演课本剧,并录像。
由此可见,不同于“师教、生仿”的课堂,“生试、师导”的课堂展现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这种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潜能开发、思维培养等核心素养起着推动作用。
1.学习原理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这一课堂学习模式的背后是人本主义学生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个人不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均有“充分发挥功能”的倾向存在。换言之,每个人均有一种内在本然的倾向,促使个人探索环境学习知识,并致力于追求更能充分发挥功能、更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自我的实现倾向。他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由和自主的,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主宰。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习而不是引起学习的产生。罗杰斯因此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主观和“非指导性教学”,前者强调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发展为中心,后者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干预学生的思想,只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由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表达、自己创造、自己选择、自己评价。
总之,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启示我们,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唯有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才能实现自主学习,学习才能真正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2.学习特点
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具体来说,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自立性,即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的需要产生于学生内部;二是自为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自我促进、自我成长;三是自建性,即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主动负责,并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以及所形成的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爆发出的学习潜能和能力。
3.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课堂,体现为学生先自主尝试,教师在学生自主尝试过程中和结束后,给予科学的引导,以此达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最佳教学效果。这样的学习模式体现的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
巧妙引导创设自主学习课堂
从“师教、生仿”的课堂到“生试、师导”的课堂,体现的是不同的教学模式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学习模式的变化。因此新课标课堂上,要发挥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作用,教师就要注意树立新的课堂思维,创设自主学习课堂。
1.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要促成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就要让学生有安全感,能放下心理包袱,因此除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敞开自己,自然地融入课堂,敢于向老师发问,敢于向老师提意见,敢于质疑。
2.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
要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自主意识,教师就要“降位”,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角地位,即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认识到在学习上师生是平等的,以温和平等的态度和语言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师生之间沟通无障碍,从而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习动态,为后面的支持和指导找准切入点。同时,教师要将自己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进而激发其思维兴趣,使之开动脑筋,自己质疑,自我解疑。
某语文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提出四个问题:(1)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然后让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自读课文后,“同桌对话”,在讨论中思考和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讨论、探索后,教师从四个小组中各选一人回答。
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的“主角”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将自己的活动压到最低限度,但教学效果却相当可观。
3.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要创设自主学习课堂,就要为学生营造自主的空间,教师要能冲破“教材、教师、教室”的有限天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自然、现实生活中去,使之看真事,学真知识,练就真本领。教师可以借助于项目式学习、做中学、创中学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展示自我、自我提升的机会。
某科学教师在教学“带电的报纸”一课时,针对“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以及摩擦起电”这一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小组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游戏比赛。学生在不使用胶水的情况下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将报纸贴在墙上,看哪一个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贴的报纸更多。
不使用胶水就能够贴报纸,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符,因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游戏,充分调动了自主能动性。学生在游戏比赛的赛程中,通过实践验证了真的可以利用摩擦起电的方式来粘贴报纸,进而对游戏原理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的愿望,又以小组的形式主动探究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