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多磨”如何“磨”?
2024/8/26 9:14:09 阅读:26 发布者:
磨课,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必须经历的历练,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示范课活动中,很多教师都要经历数次磨课。其中,磨课次数最多的当属参加教学比赛,特别是在网评环节。要想真正走进比赛现场,首先要通过预赛,即把教学视频录好。要想录出好的教学视频,就必须在录课前通过“磨课”力求达到“好课多磨”的目的。
但是,“好课多磨”并非磨的次数越多越好。如果过度磨课,把课上得流畅,评委在看录课视频时,犹如看一部设计精美的电视短片,这样的课虽然完美,但却不一定是好课。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反复打磨的某一节课,一定缺乏“学情”背景。在课程设计之初,大多是以学情为依据的,但经过较长时间的打磨,学情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作用是配合教师上课,这样的课一定不是好课。其二,反复打磨的某一节课,由于过于完美,远离常态化教学,无法给参加听课的教师带来启发,更不能给学生带来启迪。
无论是参赛,还是常态化教学,“好课”一定要多磨,但不能过度磨。那么,如何通过“磨课”上出“好课”呢?
首先,明确什么样的课需要磨课。一般而言,以下教学内容需要磨课:在教材中有枢纽作用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教学难点、学习或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部分学生要求教师改变的教学模式等。对于这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应进行适当的磨课。其次,磨课时磨多少次比较合适。一般而言,常态课磨课次数在1~2次即可,磨的次数太多,教师授课的机械化程度就会提高,创造性就会越低;上公开课时,磨3次左右即可,磨的次数越多,反而公开课的研讨价值越低;准备参加教学比赛时,磨3~5次即可,切忌过度磨课让赛课与常态课关系变小。最后,认真思考如何磨课。磨课时,一要尊重教学规律及学科特点,为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而磨课;二要保持课堂本真,不要过于追求流畅和完美;三要摆正师生的位置,不要让学生当配角及陪练。
转自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