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单元备课"三分析"意旨,细化"三分析"颗粒度
2024/8/26 8:30:02 阅读:31 发布者:
为了围绕大概念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为了让教师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一课时备课中走出来,为了让教师从单一研究教材而忽视研究课标、学情的怪圈中走出来,为此新课标倡导着眼于整体的大单元备课,大单元备课首先倡导的就是三分析一一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然而笔者调阅查看了各科科、各学段上百份单元学案,发现多数教师不知道三分析真正意图、作用,而是依照学校要求机械、呆板、不着边际的要么抄一通、要么说一些万能的正确废话,单看一个案例,还能说过去,多看该教师几个案例就发现就那么几句话进行排列组合。还有教师洋洋洒洒一些就是三五页,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鬼知道。我在想务必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进行三分析?三分析到底分析什么?三分析非要写到单元备上吗?三分析颗粒度如何把握?为此,笔者围绕明晰单元备课三分析意旨、细化三分析颗粒度谈谈自己的实践认知。
课标分析可概括为如下公式:课标分析=课标内容摘录+摘录内容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晰该单元学(教)什么、怎么学(教)、学(教)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教师从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模块目标中找出、细划出该单元要学习内容;从教学提示、教学建议中找出本单元能用得上的怎么教(学)的具体建议;从学习评价中找出课标对本单元教(学)到什程度的具体要求,尽而实现教学评的高度一致性。可见,摘录不是肓目的毫无目的摘录,要聚焦;分析重在抓住动词、内容进行维度、层级的细划与分解;最重要的要得出教、学、评的具体建议,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存在问题:多数教师撰写的课标分析,大多只有课标陈述摘录,确少具体的关联分析,更确少分析后的得出的有用总结。
教材分析可概括为如下公式:教材分析=纵向分析(册与册相同单元)+纵向分析(单元内节与节)+对教材处理使用意见。核心定位列内容结构化系统分析与教材课标适切性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务必明白:教材分析就是要先搞清该单元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晰学生前面已学了什么,现在学的内容将为后面哪些内容服务,统称为上挂下联;搞清单元教材节与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可见,教材分析重点、落脚点是依照课标目标、考评要求,现有版本教材能否完成,若不能,该怎么增删、调整、整合。一句话,如何取舍、整合教材、采取方法还是融通探究才能达成课标要求。再直白说,就是情景、例题、练题需要不需要调整,教材顺序需要不需要调整及如何调整,单元选取何种课型、课时如何划分。
学情分析也可概括为如下公式:学情分析=学习起点+学习难点+突破方法。学情分析就是要明晰单元学习时,学生真实起点与逻辑起点之间关系。学习起点应放在学生在理解单元大概念时,学生在经验、方法、思维方面应知、必知和新知之间的关系;方法拆解:实用调查学生旧知,通过补缺、纠错弥补必知,解构旧知,重构、建构新知。依据学情确定学习难点,思考要完成目标搭建的脚手架、学习工具及课程资源。
总之,课标分析要见析,要有结论;教材分析要目的明确,要得出教材整合方案;学情分析颗粒度要小,要聚焦、细化、实用。
另外,三分析可通过集体备课去研讨,不必非写到单元学案中去。
转自变压器王红顺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