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变与不变:在课标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守正创新

2024/8/23 16:43:39  阅读:31 发布者:

2022年版课标颁布后,我们面临三大问题:如何正确面对2022年版课标?怎么理解2022年版课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2022年版课标精神?这些问题都是老师们无法回避的。在此,我围绕这三个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供老师们参考。

一、如何面对2022年版课标

我认为可以树立三个基本姿态:

首先是认真学习。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层面对语文教学的顶层设计和要求,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基本遵循。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科的理论建构、话语方式、实践路径,都将依据2022年版课标展开。所以,老师们务必认真学习、用心领会,把握新课标的核心概念和主导思想。

其次是用心求证。2022年版课标里面有许多新概念,也许我们一时还无法理解,但是我们可以多看看、多听听专家的解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在实践中体会,努力探寻概念背后的思想,体会其出发点和初衷。温儒敏教授有一个说法叫“穿越概念的‘丛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务实推进。教育教学实践是严肃的事情,要有科学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乐见老师们在认真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作一些探索和实验,但不建议在没有弄明白、想清楚之前仓促上马,忙着跟风、照葫芦画瓢,(比如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等)这并不可取。

以上三点说的是我们面对2022年版课标的基本态度和行动选择。我们身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学习资源很丰富,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关于2022年版课标的最新解读和最前沿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老师在2022年版课标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用心学习、广收博取,且认真思考与实践,就能在这一波教学改革中把握先机,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二、怎样理解2022年版课标

目前,关于2022年版课标的解读很多,线上的和线下的,课标专家、教材专家和学科名师的,文字的和视频的,都有,甚至质疑的声音也不鲜见。这些来自各方不同的表达,我们不妨都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与鉴别中确立属于自己的课程观。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学习体会。

关于2022年版课标的理解,我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相对于前两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变化;第二,2022年版课标架构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但究其本源,课程内容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

1.2022年版课标的底层逻辑及其不变轨迹。

底层逻辑是一个流行词,是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并建构起来的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思维方法和实施路径。我理解的语文课程的底层逻辑,是指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实际以及母语学习的规律出发,寻找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思想、方法、策略体系。语文课程的底层逻辑起码包含以下要素: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语文为了什么(课程目标),语文教什么、学什么(课程内容),语文怎样学(课程实施),语文怎么评价(课程评价),等等。按照这样的逻辑系统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2022年版课标更多的是对过往的赓续和发展。也就是说,一方面,变化与突破显而易见;另一方面,继承与坚守也毋庸置疑。学习2022年版课标,关注新概念、新发展固然重要,但坚持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本心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20多年来,三个版本的语文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的那些不变的认知轨迹,可以讨论的方面很多。

比如,何为语文?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语文”这两个字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2022年版课标给出了清晰答案:“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不难看出,从语文到语言文字,再到语言文字运用,这些基本概念的核心内涵甚至表达方式,三个版本的课标一脉相承。

又比如,关于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点。2022年版课标一如既往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除了“语言文字”进化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其他表述都没改变。

再比如,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学科地位。2022年版课标一方面赋予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使命,强调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和积极的语言实践等新鲜命题;另一方面,语文课程对学生语言经验、基本能力、思维发展、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基础要求从未缺席。此外,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础意义、“不可替代的优势”、“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等论断,无一不是对20多年来关于语文课程认知的高度凝练与发展。

还比如,关于语文课程的实施,也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2022年版课标仍然保留了一个课程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这个表述很经典,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总结,语文教学的真谛尽在其中,把这句话理解到位、落实到位,再进行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肯定错不了。

2.课程内容基本面的理解与把握。

“课程内容”是新增章节。这让课标在结构上显得更完备,也让语文课程究竟该教什么、学什么变得更清晰。但平心而论,因为课程内容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架构的,一线教师理解、把握起来并不容易,以至于一些教师产生了“不知道该怎么教”的困惑。2011年版课标是把课程内容和学段要求融合在一起表述的,长期以来,老师们建立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内容板块的思维定式,这样的界定,尽管在逻辑上并不完善,但还算清晰,而六大学习任务群不仅概念理解有难度,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本身也变得捉摸不定。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修订还没来得及跟上,而课标与教材之间的断档与不协调又无法指望一线教师去修复弥补。所以老师们暂时不适应,当属情理之中的事。

学习2022年版课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2022年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便有可能为老师们理解和落实课标精神降低难度、增强信心。

所谓课程内容的“基本面”,就是指语文教学日常所必须面对的那些内容。你可以在公开教学中大展身手,也可以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左右逢源,但如果你带着一个班的语文课,那么每天就必须不厌其烦地去教那些东西,去做那些事。比如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背诵”“写话作文”等,这些都指向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面”,无论改革走到何种地步,无论课标、教材怎么改变,这些内容都是不可能丢弃的。

认识语文课程,可以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复杂性思维,能够看到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无限价值;另一种是简单性思维,能化繁为简,让教学变得简便易行。两种思路并没有优劣之分、长短之别,不同语境之下两种思维方式都说得通。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识字教学(包括写字)、阅读教学(包括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写作教学(或连同口语交际统称为表达与交流教学),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去看2022年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一切都并不复杂。比如小学阶段要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正确书写;学会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低于160篇(段);能写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作文等。而这些基本教学内容,2022年版课标里都还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语文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老师们其实不必纠结,也无须困惑,因为这些从来都不曾改变,也不应该改变。

三、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2022年版课标精神

第一,要遵循课标的基本导向。2022年版课标在三个方面导向性明确而坚定:一是育人导向。2022年版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坚持文道统一、以文化人。语文课程的育人方式,重在“化”字,讲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不是喊口号、贴标签。二是素养导向。核心素养在2022年版课标中被赋予了独特的学科内涵。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语文课程培养的终极目标。三是实践导向。关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自主实践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程的实践,包含基础性实践和发展性实践,小学语文教学还是要特别强调基础性实践,要在读书、写字等基础方面下功夫,防止实践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虚无化。

第二,用好现行统编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一线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凭。当前条件下,在2022年版课标指引下用好统编教材,仍然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在《中国教育报》撰文《用好教材依然是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我们不妨读读,讨论讨论。

第三,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课堂是课程标准落地生根的土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站稳三尺讲台,指导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对语文、对读书、对语文课堂持久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于漪老师说得好:教学是用生命在歌唱,上课的质量决定学生生命的质量。

课程与教学改革,总是在不断发生,也总会不断更新迭代,只要我们在2022年版课标的学习和实践中,保持定力,既不墨守成规,也不人云亦云,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语文价值观、课程观,以不变应万变,就能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稳健。

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