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联系上下文”的教学价值及实践策略

2024/8/22 10:22:24  阅读:86 发布者:

“联系上下文”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短语,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同时,它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表述,主要出现在“学段要求”的“阅读与鉴赏”和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关表述中。按照义教新课标表述的逻辑,“联系上下文”的要求均出现在“阅读与鉴赏”的第二条,这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语文能力,三个学段有较为清晰的进阶表述,即要能联系(结合)上下文,做到了解——理解——推想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义教新课标将“联系上下文”作为基本阅读能力,写在“阅读与鉴赏”条目下,其教学价值究竟有多大?教学实践中有哪些策略?本文将做一些具体的梳理与探索。

一、什么是“上下文”

“上下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指文章或说话中与某一词语或文句相连的上文和下文”。其学术表达,可以对应到语用学中的“语境”。“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1]语境由上下文语境、现场语境、交际语境和背景知识语境构成。“上下文”,属于语境的一个构成方面。语境的划分提醒我们,阅读理解的完成或者交流的发生,除语言符号链条中的“上下文”起中心作用之外,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根据行为方式、与认知相关的动词以及学习结果,将义教新课标中三个学段关于“上下文”的学习要求列表如下:

表中的“上下文”是指文本本身,也就是语境中的“上下文语境”,其定义是“从静态的角度看,上下文语境由语言符号链条的上下文(书面语)或前后语(口语)组成;从动态的角度看,则由一个言语行为之前及之后的其他言语行为组成”[2]。与“上下文”并列的“生活实际”“自己的积累”等,属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同时,也属于语境构成中的“背景知识语境”,其定义是“人们记忆中贮存着的关于整个世界的百科知识,以及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信念系统”[3]。背景知识语境,对于学生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表中与认知相关的“动词”,分别是了解、理解、推想;从学段内部看,要进一步细化,理解词句意思之后,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推想出来意思之后,还要辨别其情感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学习结果”一栏中,“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其实是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语境意义是进入言语作品的词的意义,是被作者的头脑加工了的、融入了主观经验和审美情趣的产物,是包括在言语里的个人的话语”[4],是“抽象的语言意义通过一定的语用手段与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具体意义”[5]。比如,雪,抽象的语言意义是《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寒冷天天空落下的白色晶体,多为六角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降至0℃以下凝结而成的。”在一年级课文《项链》中有“雪白雪白的浪花”,这里“雪”的具体意义是“像雪一样”;二年级《田家四季歌》中“冬季里,雪初晴,新制棉衣暖又轻”,这里“雪”的具体意义是“下雪”。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词义既需要结合上下文,也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比如,“雪白雪白的浪花”,这里的“雪”,很显然是取象于雪的白和浪花的白,学生因为有这样的经验,在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才不会纠结于这里的“雪”是六角形的雪花,还是雪是白色的特点。

再如,五年级课文《鸟的天堂》中,“鸟的天堂”时而加引号,时而不加引号。引号具有哪些功能?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处理呢?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1.鸟的天堂(课题没有加引号)

2.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3.“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4.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5.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句中“鸟的天堂”加引号,一方面在引述朋友的话,一方面也在说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因为农民对这些鸟儿保护得很好,让鸟儿能安全地生活。此外,也有一些专有的指称意味。

3句和第4句则有些许揶揄和怀疑的味道,“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又经过那“鸟的天堂”,还是没有看到一只鸟。

5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终于从引号中释放出来,作者也释然了,因为这里的鸟儿确实非常多,种类多、数量多,并且生活得安全自在。

这里的词语“鸟的天堂”,便不再像低年级的文本,上下文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而是需要结合多个段落的上下文,进行推想、辨别,体会其表达效果。

笔者将“上下文”“生活实际”“自己的积累”等与语用学中的“语境”做了一些观照,可以看到我们日常习用的语言在学术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理论来源。语境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也从理论方面回应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

二、“联系上下文”的教学价值

“联系上下文”的教学价值可以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诸多方面。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者做了很多努力,从教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到如何利用“联系上下文”解决阅读中的种种问题,呈现出一种能力的进阶。

1.策略与凭借:教材中“上下文”的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关注“上下文”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以“上下文”的表述呈现,有的则以隐含的方式呈现。

“上下文”在教材中的主要价值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作为认识汉字、解释关键词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的泡泡图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提示“联系下句的‘稀’,我能猜出‘稠’的意思”;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我通常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几处,主要是将“联系上下文”作为学习的策略,通过上下文学习“闷”“稠”等字的意思,既是阅读,也是利用上下文识字的过程。尤其“稠”字的学习,明确地指明要跟“稀”联系在一起,更有指向性,这也应该是教师教学中应该落实的地方。中年级的教学,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二是作为理解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品评人物,有证据地预测,理性表达等的一种背景凭借。这时候的“上下文”主要以隐含的方式呈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预测,必须要根据文本上下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预测,预测的直接根据便是上下文。再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里的“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段落的首尾,要落实这个语文要素,就需要与上文或下文在内容上进行联系,才能看出关键句的作用。同样,利用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体会人物心情、品质,感受人物形象、内心等,也都需要充分整合上下文提供的信息。

教材这种编写方式,给学业测试带来很大的启发:低年级,可以限定在一个长句子内部,或者一个段落内部,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中高年级,可以限定在一个段落或者几个段落之间,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还可以测试学生整合散落在段落、篇章内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完整解释或者评价的能力,做到有证据地解释与评价。

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启发:在一至三年级,要教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即上文、下文与哪里建立联系,要精准地画出相关词句,并训练学生连起来说话,解释该词语、句子的意思。四至六年级,要教学生如何利用上下文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步是如何筛选出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信息,第二步是教学生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可以逆序,从问题出发,即弄清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支持,哪些是文本能够提供的信息,哪些是超出文本信息的,哪些需要借助资料,等等。

2.指向独立识字能力培养的教学价值

“独立识字”也是义教新课标要求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有方法的支持,独立识字的重要方法有查阅工具书、根据上下文推断识字和利用汉字构形系统推断识字等。[6]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识字材料,以有语境的材料为主,也就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识字的材料为主。这为训练学生通过上下文识字这种独立识字的方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这种识字方法侧重于认识汉字在语境中的意义。

比如,“工优器良,工拙器窳”一句,可以通过句式结构和“拙”字,判断出“窳”的意思是“拙劣的,不好的”。《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通过语境,可以判断出“倾斜”是斜的意思,还可以再聚焦到“倾”,判断出“倾”也是斜的意思。

通过语境大致判断出字词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再通过广泛阅读,促进学生识字。对于汉字学习处于中期积累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促进识字,通过识字推进阅读,在识字与阅读的良性互动中,提升阅读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3.指向阅读教学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教学价值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出现在“阅读与鉴赏”活动的教学目标中,义教新课标更倾向于将其视为阅读的基本能力。通过上下文理解词句,其本质指向阅读中的提取信息。在阅读教学中,目前达成共识的阅读能力包括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做出评价,迁移运用等。其中,提取信息处在最基础的能力层级上,信息提取得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释是否周全,评价是否中肯。提取信息的重要表现就是围绕一个核心在上下文中找到各种显性的、隐性的信息,为完成后续的阅读任务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持。

以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为例,这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就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然后,分别写了秋天花草树木的颜色以及落叶的各种状态,写得非常美。最后,教材通过泡泡图提示“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这是一个典型的根据下文理解词语的训练。在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请老师们画出“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可与下文哪些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对这个词语形成解释。老师们一般会画出文中的各种颜色。殊不知,这仅仅解释了“五彩”,对于“缤纷”是没有理解的。“缤纷”一词,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扬雄的《羽猎赋》中有“羽骑营营,昈分殊事,缤纷往来,轠轳不绝,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7]“缤纷”是对动态的形容。再看《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其中有很多对落叶、花朵等的动态进行描述的词语。只有把这些词语也一起画下来,才算是对“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包含的信息做了完整的提取。对课文中“五彩缤纷”的解释,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上。还应该加上“缤纷,是对动态的形容。五彩缤纷,这里指秋天树叶、花朵颜色繁多,且落叶纷飞的样子”。这才是对语境中意义的准确解释。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质是提取信息。这是直接关乎阅读理解能力中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能力。

综上,“联系上下文”是一项最为基础的能力,在阅读能力的诸层级中,涉及解码需要的在语境中识字的能力,也涉及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学中,该如何教,才能落实这项能力呢?

三、“联系上下文”的实践策略

义教新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联系上下文”在阅读教学中,属于提取信息的环节。在教学中,通过批画,建立明确的上下文联系;借助语境,通过推理,获取文本的隐含信息;当文本信息不足以支持理解时,通过补充资料,丰富信息,做出推断。

1.通过批画,建立明确的上下文联系

批画法,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批注方法。“上下文”,在具体的文本中,也是笼统的所指。因此,在联系上下文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明确、准确、清晰地画出,上文跟哪里联系,下文跟哪里联系,这样才能解释这个词句的意思。切忌笼统地让学生随意批画,教师不做反馈。

比如,《海滨小城》一文,要实现的训练目标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篇文章大概是专门为实现这一目标改写的。其中的第四自然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其中,第一句话是关键句,比较明显的信息是“很多树”,接着便列举了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等树种,这里的“很多树”是指树种多。关键句中还有一个信息“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这里的“每一个”“都”,隐含的信息是树的数量多,与下文“满街满院”“一片片红云”可联系起来。

老师们在教学时,容易注意到花的香味浓和花开的热闹,而忽略了关键句对一段话的概括作用。一个好的概括句,是可以概括整个段落的方方面面的。关键句便具有这样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找到关键句,然后理解关键句显性的信息——树种多,然后理解数量多;再到下文批画相对应的内容,学习“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另一种方法,也可以先找到关键句,然后直接到下文去批画,批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句的意思,在讨论中形成对关键句的理解,明晰其与整个段落的照应关系。选择什么方法,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定。

2.借助语境,通过推理,获取文本的隐含信息

综合文本的显性信息,推断隐含信息,在阅读中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可以说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目标之一。其训练的起点,也是提取信息。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一文,文章开始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正起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屋内却温暖舒适,五个孩子安静地睡着。行文至此,作者话锋一转,“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夜里十一点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夫妇俩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生活还是朝不保夕……桑娜去看带着两个孩子生活的寡妇西蒙,西蒙死了,两个很小的孩子蜷缩着身子睡在死去的母亲身边。

根据语境,再结合生活经验,可以看出桑娜生存的社会环境,其生活是毫无保障的。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孩子,又冷又饿,病死在屋子里,只有邻居发现了,没有任何社会组织关心并为其提供基本食物保障。课文题目“穷人”中的“穷”,既有贫穷的意思,也有穷途末路、无路可走的意思。

作者将无路可走的窘迫隐含在作品的叙述中,需要读者根据文本提供的各种细节做出合理的推测。在这样窘迫而令人绝望的处境中,桑娜和渔夫都不知道自己一家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但仍然选择收养两个孩子。贫穷的邻居能够在最无路可走的时候依然守望相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也给人提供了一点活下去的温暖和希望吧。

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文本中已有的信息,推断文本的隐含信息,进而形成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并能解释这样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塑造人物的强大力量,同时,揭示这类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批判社会的力量,以及作者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3.补充资料,丰富信息,做出推断

“上下文”是个相对概念,有的上下文是一个句子,有的是一个段落,有的是整个篇章,还有的可能要考虑文本之外的背景信息。这也为阅读教学中何时应该补充资料,丰富阅读认识,或者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标准,即文本内部没有办法回答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文本外部的资料。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示儿》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示儿》是一首特别让人感动的诗,诗人弥留之际,写下如此激荡人心的话语;单元导语页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远隔八百多年的两位诗人,在历史长河中,遥相呼应,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都爱得真诚与热烈。仅《示儿》一诗,就足以令人动容。如果能再“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恨,会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这也是一般解读诗歌时,都会采用的“知人论世”的方法。

因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一般人在弥留之际,都会给儿孙交代后事,涉及财产、人情等事宜。即便如曹操那样的枭雄,在去世之时,考虑的也是分香卖履之事,而陆游嘱咐的却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

朱东润先生在《陆游传》中叙述了陆游幼承庭训,其父与友人交谈的话题总是与收复失地相关。[8]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在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后,对陆游的爱国之情有这样一段评价:“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9

这些资料,均可以作为丰富读者对诗歌理解的材料,以此来推断诗人的精神、禀性,进而理解诗人、作品,为学生的成长灌注精神力量。

总之,“上下文”是与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和独立识字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将其落到可评、可测的实处。

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