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引导学生进行“有思想的表达”,打造强化学科实践的新路径

2024/8/21 17:07:58  阅读:15 发布者:

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强化学科实践”新要求,这所学校提出“有思想的表达”学教变革主张,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怎样的思考和学习过程?老师在其中应该如何发挥“促进”作用?“有思想的表达”能够为学生学习带来哪些积极影响?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有思想的表达”,是我们提出的学教变革主张,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中最关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范式,规定了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学习必须经历产生思想、探寻思想、表达思想、分享思想四个过程;规范了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即在学生学习实践的四个过程中相应地发挥着“给机会、让探究、促产出、予展出”等“专家型教师”作用,给学生以引领、指导、激励。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学习实践的全过程,落实了新课标“强化学科实践”的新要求。

一、让学习一直处于学科实践最前沿

“有思想的表达”,倡导学的方式变革,即学生从产生问题起步,到探究问题、表达结果,再到分享评估、产生新问题,一直处于学科实践的最前沿。

学生将已有的个人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联系,便有了思想的起源。思想的产生离不开提问与倾听两个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学习实践之初,要牢牢抓住思想产生的机遇,这类机遇的产生与学习材料、学习同伴、学习兴趣都有紧密的联系。每位学习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都不是独立的个体,会与自我、他人、世界产生一系列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便迈出了产生思想的第一步。达克沃斯说,教学的本质是“去倾听学习者,并让学习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这里的倾听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成为良好的倾听者。在倾听同伴交流与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又会有新的思维碰撞,诞生新的精彩观念。正是问题的提出和倾听的碰撞,为学生探寻思想展开了全新的路径。

思维火花迸发的那一刻,要保留住那些火种——满怀好奇心的学生亟待探求思想的正确与否,通过“求证—理解—建构”的探寻过程,内化形成新的意义。求证,是为了验证学生产生思想的正确性,是学生探寻试错的关键一环,也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调整上一阶段产生的思想,以不断接近真相;理解,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深入知识背后的关联意义,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

表达是思维结果外化的过程。“费曼学习法”认为,用自己简单的语言把理解的观点表述出来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这其实就是“有思想的表达”的核心要求——要求学习者不仅仅要完成思想的探究,更要通过变换形式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表达思想既要有学习结果的表达,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表达;既要重视言语表达,也要重视跨媒介的表达,即以语言表达为基础,使用图表、图画、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呈现自己的探究所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提及“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为例,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呢?(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晾房里面是什么样的?(2)用简笔画一画你头脑中的晾房,比谁画得又快又好。(3)依据自己画的晾房,同桌相互说一说葡萄干是怎么做出来的”。在这个任务群中,前两个任务属于过程性表达,第3个任务属于结果表达,通过读课文、画词句、画图画、说过程等多种方式整理和呈现信息。

分享思想是一种展示交流,更是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从而形成新的学习社区。“独学而无友”,学习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思想碰撞氛围。学习社区里的学习伙伴志趣相投、目标一致,因此学习历程能走得更远。同时,分享思想有助于学生获悉评估者对他们的学习希望,以便完善自己的观点或产生新思想。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所得,获得成功感、成就感,为学习提供更强劲更持久的动力,也让学习由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实践领域。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看清思维本质,实现思维的螺旋上升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实践中的“促进”作用。但“在学校教育所有可控的变量中,教师是造成学生学习结果最大差异的来源”。“有思想的表达”变革教的方式,努力实现的是教师“隐身”于学生身后,发挥设计、引领、指导、激励等积极作用。

1.给机会

要想学生有所思,首先教师要优先关切学生“为什么这样想”,而不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立场或教科书的标准而漠视、排斥甚至谴责学生。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真诚悦纳学生的体验并促使其发展。其次,教师要创设暗含精彩观念的情境,要意识到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观念。情境的设计,一是要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事物越熟悉,可供他们自由调动的信息和观念就越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应具有开发性,开放的教学情境能够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思考路径,他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观察角度等,找到事件中能够引起自己思考和探究的切入点。

2.引探究

教师创设情境给予学生产生思想的机会后,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遵循自己的思路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典型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好的任务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经验,使学生的自我世界和专家领域连接,并完成两者之间的跨越。一节课中作为典型的任务不宜过多,少而精为要,且要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达成密切关联。在任务实施时,当学生被问题吸引的时候,要通过会话(学生与文本的会话、学生彼此间的会话、学生与教师的会话)让学生与所学习的主题直接接触,而不是通过别人对该主题的观点而间接接触,且要倾听学生解释。教师不能垄断明晰观点的机会,因为当学生解释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会学会很多东西,慢慢地,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知识与经验是人主动探究出来的,是“我的知识”。

3.促产出

由探寻思想到表达思想,教师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增强“产出”意识,增加学生外化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阐述观念,表达理解。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内心有表达欲望,却表达不出来,这时候不少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流畅性会放弃等待另找学生作答。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逐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因此,教师应促使并指导学生学习变换形式,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性化。教师可以提供学习单,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厘清思维脉络。学习支架依据学习内容而有所区别,可以涉及比较区分、思维发散、排列顺序等方面,以供学生进行相应的产出。支架的提供还要配合相应的“成功标准”,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产出目标。教师要解释清楚支架使用方式,注重“成功标准”的引领,让学生“有思想的表达”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结合单元“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要求,设计了如下练笔(见下图),提示里的情境和各类习作方式即为学习支架,而表格则给予了学生“成功标准”,促进学生的表达实践。

图片

4.予展示

为了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有思想的表达,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地创造更加广阔的表达平台,帮助学生推广自己的表达成果。线上展示平台,如班级圈、社团群等,由学生及其辅助者(包括教师、同伴、专家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通过不断交流思想,突破学校学习的学习社区得以形成,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得以养成。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成果分享引向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将学习结果更广地应用、拓展,让学生觉得学习有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可以提高学生表达思想的专业性,帮助学生看清思维背后的本质,产生新的疑问,进入新一轮“有思想的表达”的学习循环,实现学习过程螺旋上升的目的。

三、每一个学教过程都站在更高的学习起点上

“有思想的表达”在学科学习中为学生创设了暗含“思想”的情境,给学生产生“思想”的机会,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领学生学习将探寻到的“思想”做多样、适切的表达和展示,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第一,通过有思想的表达,实现课堂学习中的“学教翻转”。我校“有思想的表达”教学主张下的学习实践指向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统领“教”是对教学本质的再认识。教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一起亲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找到存在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改变学生在场不上场的虚假学习现状。我校将课堂观察从“观课”转为“察学”,聚焦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活动设计;将课堂评价的指标量化,70%指向学生学习表现,20%评价教师行为,10%评价师生和谐默契。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知识多寡已经不能成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了。“有思想的表达”就是要引导教师把关注的目光从知识表层上挪移开去,去关注知识背后的“思维”含量与机理。

第二,通过有思想的表达,创造学生“二次实践”的学习机会。《中国高考报告(2023)》“强化对以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为代表的关键能力的考查”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都强调了课堂学习要着力于培育素养、发展能力。因此,学生始终走在学习实践的最前沿,才能在产生思想、探寻思想的内化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表达思想、分享思想的学习实践中巩固和提升核心素养。

第三,通过有思想的表达,促进“学习螺旋”新认知的产生。有思想的表达,其课堂实施样态表现为学生亲历“产生思想—探究思想—表达思想—分享思想—产生新思想······”的学习螺旋,每一个螺旋的完成都意味着学生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学习起点之上。学生在一次次探究思想、表达思想的实践学习中,逐渐成长为有独立思想和创新思维的个体,成长为自信、阳光、善思考、会表达的时代新人。在这个理念基础上,我校以“学习单”搭建支架,落实协同学习。自主研学,聚焦基于学科本质的挑战性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未知世界;小组群学,通过对话与倾听、合作与探究,形成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最大程度提升自我;展示共学,建立学习社区,互相倾听,获悉评估者对他们的学习评估、学习期望,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