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与英语“教-学-评”一致性
2024/8/20 16:17:47 阅读:25 发布者:
“教-学-评”一致,指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的目标相互支持、内容和难度相互匹配。它有三个要点:1)目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2)内容取舍和组织、活动设计和实施都能充分支持既定目标;3)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对准既定目标。
逆向设计,指以终点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终点是希望学生最终达成的学习成果,确定这个成果是什么须依据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描述,同时还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换言之,课程目标和学生情况是逆向设计的起点,以此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后再围绕目标来取舍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学习和评价活动,最终才能形成“教-学-评”一致的闭环。
“教-学-评”一致本是教学的常识。然而,实际教学中违背这个常识的情况并不鲜见。网络时代,教学资源丰富、信息传播便捷,很多教师习惯于通过网络求助各种“即插即用”的资源。然而,由于教材版本和学生情况的差异,网上分享来的资源如不经取舍整合就搬上课堂,很容易导致“教-学-评”不一致,比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评价与教学目标和内容脱节,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匹配,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等,各种“教-学-评”不一致的问题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的兴趣信心。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教-学-评”一致有不同层次。比如课时、单元、学期、学段的“教-学-评”都要体现一致性。对“教-学-评”一致的研讨,近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课时或单元层面。然而,课时或单元“教-学-评”是否一致直接受到学期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制约,因此,底层逻辑上我们需要从学段、学期目标来审视单元课时“教-学-评”的一致性问题。基本的操作顺序是,首先将课程标准中的二级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找到课程目标与教材单元的内在对应,然后依次“逆向”倒推出单元和课时目标,再去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课时作业、单元检测、期中期末测试。大中小目标的这种内在连贯,是实现课时和单元“教-学-评”一致的前提,须首先梳理清楚。
从课程育人角度看,仅靠研究完善某一学科、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想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是不太现实的。要想让“教-学-评”一致对学生成长的价值真正落到学生身上,还需要不同学科间的配合,还需要教师、教研、校长评价指向的一致性,以及要家校、课内外、校内外对学生评价指向的一致性,至少是大方向一致,而不是相矛盾的。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的校内学习跟课外辅导之间不匹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要求和评价角度的不一致。也会看到学科、教研和校长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不一致。“教-学-评”一致最终能否真正在学生身上实现,以上不同参与者都有可能发挥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各方协同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真正的“教-学-评”一致形成育人合力。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根本上说,“教-学-评”一致最终要归结于学生的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的真正难点,是如何基于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灵活实施教学和评价,及对评价所得结果恰当而充分的利用。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