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
2024/8/20 16:11:08 阅读:26 发布者:
我提出语文课堂改革的“五点”主张,希望对传统语文课堂带来些冲击,带来些变化,带来些清新的改革春风。
01
起点高一点
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点。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零起点,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零起点的教学必然起点低,效率差,学习无趣味。为什么要起点高一点?在当下网络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了,他们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如果教师仍然从零起步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认知尊严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语文学科太“小儿科”了,没有学习挑战的乐趣。那么怎么做到起点高一点呢?我的经验是学习前置,让学生课前研学。教师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做好充分的研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会提高,学生就能真正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感悟走进课堂,在课堂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交流。
02
容量大一点
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一篇课文要教两至三课时,少、慢、差、费。大家知道,小学语文课文95%以上均是白话文,白话文的特点就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这样的白话文教学需要“细嚼慢咽”吗?其实我们的前辈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早就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别人一学期教20几篇课文,她一学期教95篇课文,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如何容量大一点呢?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
03
难度深一点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语文学科常常忽视这一原则,因此才出现学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都没有任何关系的怪现象。好的课堂一定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是符合脑科学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因此我们每天要给学生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新的思想。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这里的难度是相对而言的。什么样的难度是合适的呢?那就是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这就是合适的难度,这就是“儿童的难度”。为了做到难度深一点,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这里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
04
视野宽一点
这是指教师的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本语文课本上。语文课本当然要教好学好,它代表了国家意志,但仅靠一本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吕叔湘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老师的课程视野要宽泛,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要关注唐诗宋词,也要关注国学经典;要关注古代神话,也要关注现代绘本;要关注中国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视野,决定了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语文要向四面八方打开。
05
积累厚一点
古人讲厚积薄发,现代人希望薄积厚发,怎么可能呢?厚积,首先解决积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厚积的应是语文经典。因为经典的文本是种子文本,它能在人的心中生根繁殖,生长出新的经典来。积累分成两类,一类是熟读成诵,滚瓜烂熟的积累。这一类的积累应是唐诗宋词,历代美文,国学经典。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质的积累,是儿童的语文童子功。另一类是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学愈博,则思愈广。”通过博览,打通视界,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思接千载,神通八极。这是量的积累,是思想的积累。
这“五点”主张,关乎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乎民族的人文精神,我们语文教师切莫等闲视之。
转自小学语文名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