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中的习作教学设计,有极大的改进与提升。
之前的习作教材大多简单地提供一道命题。如今教材中的习作完整地单列出一页,对写作详细布局,提出具体要求。教材的编撰水平提升,对一线教学而言,是最为有益的,提示教师重视写作教学,更为全面抵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
研读教材中的习作页面,发现大多给出写作具体步骤的指示。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让学生完成三步:第一,写之前去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第二,写的时候试着把观察和感受的写清楚;第三,写完之后再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三步清晰完整,让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该如何完成”。
再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记一次游戏》,依然分为:游戏前,你做了哪些准备?游戏中,你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让学生分步表达,程序清晰,指导规范,不再赘述例子。
习作页面,清晰指导
无论是状物还是记事,或是其他内容的写作,教材中都给出清晰的流程指导。梳理统编教科书三到六年级的习作教材页面,此结论可以得证。
教材对“怎么写成”安排了明晰的操作流程。结合着流程,还约定了文章最后应写出什么内容,写成什么样。仔细思考“如何写”与“写出什么内容”,二者叠加,就是提出了精准的要求,给学生下达了明确的写作指令。
“如何写”即“你要怎么去做”;“写出什么内容”即“你要做成什么样”。但是,教材缺少的是“如何做成这样”的指导。
统编教科书“读写双线并进”的单元编撰系统,让写作方法的提取仰仗之前的阅读学习,让写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日常阅读和吸收,故而在习作教材中弱化了“如何做成这样”的指导。
实则上,这正是给教师最强的提醒:请在极为珍贵和有限的写作教学课堂上,执行专业、富有实效的写作教学课程,切实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规定的“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的要求。关注课标中的规定,表述为“课内习作”,意在指定这是“课”,是需要当堂完成的。
习作教学,一以贯之
从第二学段开始,写作教学是长期的,一以贯之的课程。
以统编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为例,看看“教材给出了什么”,思考与计划“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教材给出了华君武先生的两幅漫画《等着乘凉》与《待业的啄木鸟》,让学生二选一或者自选漫画进行写作。同时提示了写作步骤:
第1步: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可笑之处在哪里?
第2步:思考,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文字,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发。
第3步:撰写,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
教材细之又细地提示学生写后要互换阅读,要关注是否写清楚,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修改。可见,教材在提供写作内容,安排写作步骤上,做得异常周到。教师只需根据教材提示,按部就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走流程”,就能完成写作。但再一思考:如果都能按部就班自动完成,那正好说明有效的学习并未发生,学生无法获得真正提升。
当堂学习写作,意义不在于提交一篇文章,而在于通过写作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获得认知生长,夯实写作素养。
在学习生发的过程中,学生必定遇到“难点”,必须要解决“困难”,教师和教学存在的意义,正是搭建支架,提供帮助,辅助学生解决问题,顺利抵达目标约定的区域。
结合这一案例,分析第三学段的写作学情,可以在三个关键节点提供帮助。
辅助点1:在“描绘漫画”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将静止的漫画写成动态的故事。
写漫画,要表现“幽默”之处在哪里,这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容易的事。写传统漫画,除了欣赏画面布局、造型、线条外,如何体现讽刺意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画面”转化成“故事”,写漫画中反映的故事,就能体现幽默。因此,指导的重点放在从静态画面写作,到动态故事写作的转变。
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提示学生用添加的方法,展开想象,为画中的人物,添加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特别提示必须将画面中出示的人物语言设计进故事写作中。有了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指导,学生在写画面时就有了路径,不至于三言两语地将漫画写成第一学段的“看图写话”。
辅助点2:在“启示”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贴切、简洁、有效地写好核心部分。
本案写作的核心部分,无疑是写“启示”。从习作标题到本次习作的唯一性,都在提示师生对“启示”写作的关注。在画面描写后,教师继续搭建“例文支架”,借助旧知让学生获得新的写作技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揠苗助长》《陶罐和铁罐》《池子与河流》《鹿角与鹿腿》等,感受寓言故事中揭示寓意,给读者启示的写法。
从复习中提取关于启示的三个基本写作指导:
其一,启示的写作内容,务必与画面故事密切相关。写作中可以不断关联,采用“引用”的方法,让之前的画面描述形成助力;
其二,启示写作的语言,做到不繁琐,简洁明了。写作中不断回读,删除每一个多余的字;
其三,启示的写作功能,不仅对故事中的人而言,更应该对阅读的人群有益。
本案中的阅读人群,暂定为同学,启示要有益于同学成长。写作后要检查,建设正确的读者意识,以读者的角度去体验“启示是否对我有益”。
也许你会认为写启示不需要指导,学生多少都能写出几句。但课程学习和自由学习的差别在于是否“面向全体”,是否让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有了具体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对如何写启示能做到心中有数,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能写得更精准,更优质,课程化教学有实质上的效果。
辅助点3:在“关联事件”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联系生活写。
教材中提示学生要“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何联系,依然是“看起来懂,写起来懵懂”的教学点,不要让学生随意写。更不要说,本案是统编三到六年级所有习作训练中的“个案”,仅有的一次写“漫画的启示”。教师要抓住机会,借助这唯一的学习机会,抵达本单元提出的“看漫画,写出自己想法”的学习目标。如何写出,要教学生切实管用的方法。
因此,在第三步要追加予以指导,让学生体会什么才算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何做到“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
具体教学步骤为:其一,思考图中的人在“种树”,这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其二,思考图中的人在“乘凉”,这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样的行为?其三,思考图中的人说自己在“等着乘凉”,这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哪类心态?一种树,就等着乘凉,一做事就要讲享受。
通过三个思考,找准漫画讽刺的内涵意和日常生活中的关联,以此展开检索,叙述相关的人和事,完成关联写作。最后再结合事件,直接提出反思与批判,做出评价,带给读者更直接的启发。
结合课文,修改初稿
初稿完成后,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本单元部分课文,如《手指》等,让学生感受作家是如何进行关联写作的;如《杨氏之子》等,让学生体验幽默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提示学生注意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
修改,也不是“空头支票”,而是有明确的三方面提示:其一,修改文章立意,是否具有讽刺效果,讽刺的是否和画面匹配?其二,修改选材,所写的人和事,是否关联画面内容,是否为同伴所熟悉,是否对阅读的同学有益?其三,修改语言细节,是否让读者读懂,感觉亲切。最忌讳的是生硬说教,初稿是否犯了此类错误。
教材给了师生写作的步骤,无法再给出在执行步骤中的具体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主动研究,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去弥补,去执行,这才是执教存在的意义。课标规定习作必须在课内进行,是一种教学行为,教师不应把需要进行教学的课程甩锅给学生,学生不能总是依托对优秀范文的模仿,父母也不需承担写作教学的重任。
综上所述:作文要好好教,不教不会,教不好依然不会。作文要学着写,不学不会,光埋头写自然写不好。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