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跨界学习通过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等走入人们的视野。随着2022年教育部正式将跨学科10%的要求写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2022年版)》,跨界学习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原先仅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跨界探索开始全面转入由学科主导的跨界实施。
一、从劳动教育的综合性来看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界学习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四大途径:一为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二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三为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四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前两种属于课程类,后两种属于活动类,第一种渠道劳动教育必修课就是劳动课程,也是劳动教育最重要且主要的渠道。
跨界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跨越不同领域、学科或内容的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和应用的学习方式。跨界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拼凑,它要求具备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跨界学习也并非凭空想象,而要以现实问题为依托,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以解决现实问题。
基于劳动教育的真实性和综合性,在劳动教育的四种途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而这恰恰为跨界学习提供了最真实的场景需求。因而我们要用跨界学习的视角来梳理劳动育人融合教学路径。
二、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界三种学习模式
劳动育人可围绕劳动课程进行跨界学习,构建跨任务学习、跨学科学习、跨领域学习三种主要模式(见图1)。这三种模式差异仅体现在边界不同,其目的、意义都是一致的。
1.以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任务群学习
在劳动课程内部可打破任务群之间的界限,进行跨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将知识技能基本相近、功能相似、性质相同的一组任务归纳在一起。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劳动课程的任务来自学生真实生活情境,这些真任务、真事件往往涉及复杂的综合的条件及要素,适合采用基于真实场景的跨界学习教学模式,让学习真正发生。以“给敬老院老人制作拐杖”劳动项目为例,主要劳动内容为调查敬老院老人需求、设计及制作拐杖主件、3D打印制作拐杖辅件、拐杖的试用与完善,它们分属于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工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三大任务群,通过这一真实项目打通了三个任务群之间的边界,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劳动素养。
2.以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学科学习
以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学科学习要以劳动课程为主,适当延伸融合其他学科课程。以“竹乐器”项目为例,通过对竹子进行加工,设计制作一个能发出若干音律的竹乐器,将劳动学科的木工加工技能和物理学科声音的三要素及音乐的音律进行整合,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解决劳动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3.以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领域学习
劳动课程标准强调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劳动项目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关注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体验的有效拓展。基于劳动教育的四种途径中有两种是活动类,可以打通课程与活动之间的界限,进行跨领域学习。以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领域学习,应以劳动课程为主,适当延伸融合其他劳动实践活动。
三、以项目推动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跨界学习
1.上海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框架
2023年6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为了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加强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各区教育学院向全市征集上海市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并在该征集通知中描绘了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总体框架。
上海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框架拟分为公共项目及特色项目两个板块。公共项目板块拟每学期安排12课时,含4个项目,学校需弹性执行公共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其中的2~4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课时可在3~9课时不等;特色项目板块拟每学期安排6课时,含1~2个项目,每个项目实施课时在3~6课时不等。市域提供课程指引及典型案例,区域提供托底课程,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区托底课程,也可使用自编课程。特色项目板块劳动课程包含跨学科主题学习、非遗传承等,需凸显上海地区特色,内容对标十大任务群,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家庭及劳动/社会基地劳动。
2.以上海市劳动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中的跨界学习实践
(1)公共项目板块设置跨任务群案例,夯实劳动主体。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框架中,公共项目板块共计72个案例,有部分公共劳动课程案例任务群指向单一,也有些劳动课程案例涉及多个任务群,属于跨任务劳动课程案例。其中,“冰箱美食的制作”案例整合了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烹饪与营养两个任务群,了解冰箱的使用方法,制作利用冰箱制作的奶冻等美食;“校园清洁机械手”案例则整合清洁与卫生、传统工艺制作两个任务群,设计制作校园清洁机械手,为校园清洁做贡献。在公共课程板块中强调跨任务群的融合设计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劳动育人主体地位。
(2)特色项目板块设置跨学科案例,落实新课程方案。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框架中,特色项目板块劳动课程包含跨学科主题学习、非遗传承等,需凸显上海地区特色。区域及学校需因地制宜设计特色项目板块案例,保障每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方案要求。“创课程”是上海市以工程技术为主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因而可将部分“创课程”案例通过学校转化后形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补充进入特色项目板块。例如,“十字路口”案例以劳动为核心学科,融合数学与信息科技学科,根据学校附近路口情况设计制作十字路口方案模型;“制作皮影”案例以劳动为核心学科,融合语文学科,设计人物,创编剧本,设计制作皮影道具和连杆,演绎皮影戏;“水下机器人”案例以劳动为核心学科,融合物理、信息科技等学科,设计制作水下机器人,能无线控制水下机器人平衡与运动,能通过功能模块执行一定任务。
(3)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设置劳动周板块,引导跨领域学习。在上海市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征集过程中,专门设置了劳动周板块,并严格区别劳动周与每周一课时的劳动课程。劳动周围绕劳动主题设计系列集体劳动任务,打破年级限制,进行统筹安排,反映劳动周涉及的劳动主题、劳动任务、劳动时间、劳动地点、参与人员等要素。通过劳动周与每周一课时的劳动课相互融合实施跨领域学习。以劳动周、升旗仪式、班团队活动为代表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进行跨领域学习,有利于形成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相结合、教室内劳动与教室外劳动相结合、家庭社区劳动与学校劳动相结合的跨领域学习新局面,也使“五育并举”得以综合性实现。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