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顶“天”立“地”的语文素养教育论

2024/8/20 14:46:49  阅读:29 发布者: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态度,包括劳动素养、政治素养、历史素养、地理素养、科学素养、语文素养等。语文和语文素养的含义都较为复杂。我们把语文分为三个层级:微观语文即语言和文字,中观语文即语言和文学,宏观语文即语言和人文。相应地,语文素养也分为三个层级:微观语文素养、中观语文素养、宏观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两大素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基于这种认识的语文思想,就是语文素养教育论。

语文素养教育论的主要特点是顶“天”立“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天”;筑牢学生的语文功底,是“地”。

Part.01

语文素养教育论的来源

先秦语文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源头。先秦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偏重人文精神,口耳相传,重视品德教育,善用隐喻。这是语文素养教育论的历史来源。语文素养教育论的直接源头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称为“新课标”)对现代社会需求的判断和对语文课程的定性。

面对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现代社会,新课标“前言”的基本判断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标对“语文”作了如下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先素养,后能力,强调素养教育,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符合素养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能力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修养。素养是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素养,难以形成较好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语文素养教育论”这一概念,以唤起语文界对素养教育新的认识。

事实上,我国现代语文界对语文素养教育是极其重视的。目前,中国知网有5121篇文献的题目提到“语文素养”。这些丰富的文献,是我们提出“语文素养教育论”的思想宝库。

语文素养教育论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把“语文”一词的新的释义作为切入点,即语文是“语言和人文”。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语文”的两个义项是:“①语言和文字:~规范|~程度(指阅读、写作等能力)。②语言和文学:中学~课本。”这两个义项已经不适用于新课标。我们认为,宏观上,语文的最新定义应该是“语言和人文”;“语”是语言,“文”是人文。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人文”也有两个义项:“①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科学|~景观。②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精神|~关怀。”“人文”的这两个义项都适用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较之于文字和文学,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内涵。“语文是语言和人文”这个新定义大大扩展了我们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第二,我们找出了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之间的顶“天”立“地”的关系。第三,我们辨析了语文素养教育论优于“大语文”思想的一些特点。

Part.02

“天”:提高人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呢?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指通过语文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具有时代性。先秦语文的人文教育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和人伦教育。新课标中提到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使其具有开放的视野。

在新课标的“总目标”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黄河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三峡》《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是很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篇目。

二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例如,《社戏》《端午的鸭蛋》《题破山寺后禅院》《鱼我所欲也》《女娲造人》《核舟记》《范进中举》《杨修之死》《孙权劝学》等都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篇目。也就是说,人文素养既包括能够发现事物的人文历史意义,更包括能够发现事物的现实人文意义。再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雷电颂》等篇目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高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我们认为,最高的人文素养是指拥有创造未来的崇高理想。例如,《理想》《我的信念》等都是很好的人文理想教育的篇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幻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文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惜,我国当代语文教育中的科幻课文较少,有些中学语文教师甚至发出了“科幻作品何时进入语文教材”的感叹。

当然,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有别于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中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必须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理解人文现象,而且还得会用语言文字对各种各样的人文现象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表达、描述和论证。

  Part.03

“地”:筑牢语文功底

微观层面上的语文素养,俗称语文功底,传统语文称其为小学功底。传统的小学语文包括音韵、训诂和文字,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语文功底指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总目标”里,语文功底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四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五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六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七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八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概括地说,上述八个方面的语文功底包括三大方面:语言功底、文字功底、文学功底。这些功底还可以细分:语言功底包括语音功底、词汇功底、语法功底和修辞功底,文字功底包括字形功底、字音功底和字义功底,文学功底包括文学理论功底、文学史功底和文学作品赏析与创作功底。广义的语文功底还包括人文功底。如此说来,顶“天”的人文素养和立“地”的语言文字素养就浑然一体了——它们都是语文功底。

  Part.04

余论:俗称“大语文”

“大语文”并不是新课标里的术语。大语文侧重于“大”,容易使人产生“大而空”的误解,与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特质也不一致。基础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筑基,而不是做“大”。不过,“大语文”这个术语通俗易懂,也确实能够反映出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而这个特点也是语文素养教育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我们宁愿采用“大语文”这个术语作为语文素养教育论的俗称。

语文素养教育论强调的是“素养”,这与新课标是一致的。有了牢固的语文知识,具有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这就是好的语文素养。好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好的语文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教育效果。

最后需要指出,语文素养教育论与传统大语文思想的最大内部差异,是其区分了人文素养、语言素养、文字素养、文学素养的层级关系及辩证统一的关系;与传统大语文思想的最大外部差异,是其紧扣新课标,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威依据。

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