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1/29 11:39:14  阅读:47 发布者: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九大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列入其中,指出要从“感悟鉴赏”和“创意表达”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自觉主动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 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自身的活动,去建设美好的新生活和新世界。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教育;审美情趣;高中语文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它能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自身的活动,去建设美好的新生活和新世界。它反映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依据人教版教材,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审美教育的看法。

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加强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紧迫性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2016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九大核心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列入其中,指出审美情趣的培养要从“感悟鉴赏”和“创意表达”两个方面进行,感悟鉴赏的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创意表达的重点是 “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已经成为中国学生九大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构成要件,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理应承载起九大核心素养的重任,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二)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这些都强调了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审美教育的任务,将审美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把握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自己,改变生活,建造世界。

(三)审美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 提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如何通过艺术“设计”使物质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又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当今社会必须根据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打破产品质量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发挥艺术设计在提高产品质量上的作用,让产品质量的设计向艺术设计靠近,从而设计出一种设计者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或是设计一种不可能和想象不到的东西,制造出一种不确定的和充满变化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们与时俱进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这种艺术“设计”,正是审美设计。只有这样的艺术设计,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尤其是精神需要,才能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才能引导人们走向未来,适应未来,从而为创造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审美教育,就是一种设计未来的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必需的教育。

二、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

增强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针对性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割裂不开的紧密关系,两者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文章, 大多数是长久流传、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它们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是人类进步文化、生命智慧的具体反映。这些作品审美内涵比较丰富,审美价值较高,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从而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惊心动魄的奇险美。

奇险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形态, 是指自然界的物态形象所显现出来的奇特、险峻之美。《蜀道难》中,诗人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语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蜀道山势的险峻高危,使之呈现出奇特、险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语句来写天姥山的高耸巍峨、直插云霄之势,尤其用“横”“拔”“掩”三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写出了天姥山高大雄奇的特点。在描写天姥山的奇谲、多变与险峻时,诗人这样写道:“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段描写夺人魂魄,可谓炫目惊心,情感似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控制。这些描写,气势磅礴,气概豪迈,体现出运动、斗争、对立、冲突的特点,表现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崇高而伟大的力量, 给人一种愉快感、恐惧感、敬畏感、兴奋感和崇敬感。

2.气势恢宏的壮丽美。

壮丽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形态, 指自然界的物态形象所显现出来的雄浑、壮阔之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的诗句,可谓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描写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寒秋的雄伟绚丽之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用“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崖的陡峭峥嵘,用“惊涛拍岸”写出了波涛的汹涌粗暴,用“卷起千堆雪”写出了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让人在产生恐惧感的同时,也产生了愉快感、兴奋感、崇敬感,使人精神振奋,心胸开阔。杜甫的《登高》中,作者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描写了疾劲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戚的猿声、萧萧的落木、滔滔的江水。这些描写给我们绘制了一幅壮阔悲凉的秋景图,显示出诗人超凡入神的笔力,写出了“百川东注”“建瓴走坂”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刺激。

3.幽深静谧的幽静美。

幽静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形态,指自然界的物态形象所显现出来的幽静、淡雅之美。《春江花月夜》通过描写朦胧月色下静谧的春江、春花、春夜以及不眠的思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虚实相生、

黑白相映的水墨画,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体现了春江花月夜清幽淡雅的幽美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荷塘月色》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用“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状;用“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荷花姿态万千、形态各异的特点。这样,作者既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恬静、安谧之美,又衬托出了荷塘月色的朦胧柔和之美,给人带来美的愉悦。接下来,作者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的时断时续,似有若无,捉摸不定,引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最后,又写了月下荷塘四面的景色,描写了对面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鸣蛙叫,静中有动,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静谧之美,给人带来“淡淡的喜悦”。《夜归鹿门歌》写道:“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诗人抓住“明月”“烟树”“岩扉”“松径”这些意象,描绘出了鹿门这个山林隐逸之地的静谧幽深的与世隔绝的特点,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心境。

4.清新柔媚的秀丽美。

秀丽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形态,指自然界的物态形象所显现出来的绚丽、柔和之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青潭、斑斓的星辉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写出了康河的清新秀丽之美, 使人产生亲切感、 爱慕感、怜悯感、同情感、柔和感。《葡萄月令》写葡萄叶和葡萄的颜色:“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作者用“红”“绿”“蓝”清晰细腻地写出了葡萄叶和葡萄的色彩绚丽之美,给人带来熠熠生辉、摇曳多姿的美感。《新城道中》(其一)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描写春晨山村情景,分别以“披絮帽”“挂铜钲”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用“野桃含笑”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以“竹篱短”侧面烘托“野桃”的高大,“溪柳自摇”,描写了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的姿态,使山村自然景物清新秀丽柔美,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5.崇高平凡的行为美。

行为美是社会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行动、举止的美。行为美就其层次而言,一般可分为崇高的行为美与平凡的行为美。《离骚》中屈原不懈斗争、以身殉国的坚贞行为;《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反抗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爱国行为,廉颇负荆请罪勇于改错、敢于担当的行为;《苏武传》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正气凛然、义正词严的怒斥行为;《项羽之死》中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行为;《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 原》”的追求真理 的行为和她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而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 勇于担当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在大事件、阳刚的性格、伟大的气魄等方面,就属于崇高的行为美。至于《孔雀东南飞》 中刘兰芝与小姑话别的行为,《鸿门宴》中樊哙的闯帐行为,《陈情表》李密为了奉养祖母多次推辞朝廷征召的行为,《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所写的大堰河对“我”细心呵护关心的行为,《合欢树》 中母亲在我瘫痪之后到处寻医找药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在小事情、阴柔的性格、温暖的感情上,都是“善”的行为,因而是平凡的行为美。

6.高尚伟大的性格美。

性格美,是社会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的品德、才能和气质之美。《苏武传》中,苏武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和死亡威胁,他无所畏惧,怒骂卫律“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义正词严地怒斥卫律的卖国行为,表现了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为国效命、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忠君爱国的性格特征。《张衡传》中,张衡对科学技术不遗余力,“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对为官作宦,“从容淡静”,多次辞谢了举荐与征召;对贪官酷吏,疾恶如仇,敢于抓捕河间王和豪门大户。这些表现了他专注科学的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 从容淡静的个性特征、 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多次侮辱对方,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和他争名位。廉颇听后颇受感动,亲自登门负荆请罪,两人最终建起“刎颈之交”,实现了将相和,这写出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大度大气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协调美。《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是一位“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真正勇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好青年。在她身上,表现了中国女性“勇毅”和坚忍的伟大性格。《合欢树》中母亲的无私、善良与坚强,映射出普天下无数中华女性的伟大母爱;《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逆境、困难、鲨鱼顽强搏斗的“硬汉”性格。上述这些人的性格都是人的心灵美的集中表现和突出反映,因而都体现了性格美。

7.矛盾冲突的悲剧美。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它通过写好人或英雄受难的故事,来激起人们的不平之心、不平之情、悲愤而庄严的崇高感,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子,但是在吏虐官贪、法制昏聩社会,她却被流氓恶棍所陷害,被昏庸的官吏所误判;她具有美好高尚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性格, 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她的反抗力量非常弱小;她不仅是吏虐官贪、法制昏聩社会屠刀下的受害者, 而且是封建社会的控诉者、抗争者。这些矛盾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恩格斯)。她的悲剧不但是一个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而且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她的悲剧不仅使人产生悲愤之情,更令人激起悲壮之气。作为悲剧的主人公,窦娥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她的悲剧形成的真正社会原因,并且激励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既向往自由浪漫的爱情,又没办法摆脱家庭的禁锢;既有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又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她非常爱周萍,但被周萍无情地抛弃。最后,她由爱变恨,丧失了理智,对一切都充满敌意并进行报复,倔强变成疯狂,变成了一个疯子,成为一个被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摧残的悲剧性人物。蘩漪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她的悲剧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之情,使人们产生了改变社会的强烈愿望。《项羽之死》中的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他一身傲骨,勇武过人,威武昂扬,心地透亮,敢爱敢恨,宁死不屈,但又不屑于和不善于使用计谋,缺乏政治远见,自矜功伐,刚愎自用,残酷暴虐,最终自刎乌江,遭到失败。他毁灭了一个残暴的秦朝,却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千秋基业。他的悲剧就在于他代表的是一种倒退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力量,就在于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历史潮流相对立、相矛盾、相冲突。他的死,正是这种相对立、相矛盾、相冲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他的悲剧不仅有其自身的原因,更是历史和社会前进的必然。

8.讽刺幽默的喜剧美。

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4]它用夸张的手法和讽刺幽默的形式,否定和贬斥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和行为,揭露这种丑恶现象和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而给人带来某种精神的愉悦。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他是沙皇专制制度这一畸形社会的畸形儿。他的喜剧性在于悖时悖理悖情:他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套子把自己包裹得严严的。他在晴天常常穿靴子、带雨伞,坐车支车篷。不管房子多么闷热,他也不打开门窗。睡觉的时候,他除带上睡帽、穿上睡衣, 还要把脑袋蒙在被子里。他总是担心会出乱子,因而一天到晚都提心吊胆,六神无主。生活对他来说除了恐惧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内容,他所做的事不是教古代语言,就是看政府的文告,还劝人们不要闯出乱子。他甚至不敢结婚,四十多岁了,好不容易有了结婚的念头,但一次“骑车事件”就把他吓得魂不附体了,不仅结束了他的婚姻生活,而且也葬送了他的性命。他的死非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而被人们认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他的一生可笑、可悲、可恨、可怜,因此他的死不是悲剧,而是喜剧。他的典型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在笑声中深思,在笑声中感悟,让我们认识到 19 世纪末俄国社会的腐朽没落,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凶残丑恶。再如《匡超人》中的匡超人,他原本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但与潘三相遇后,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策划鼓动下他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干起了替考的勾当。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小说通过匡超人前后行为变化的强烈对比, 描写了匡超人对待家人对待旧友态度的一系列言行,并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揭露出来,辛辣地讽刺了儒林人士的丑恶嘴脸,使其原形毕露。作者正是通过匡超人蜕变的过程,揭示了他蜕变的社会原因——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势利堕落的社会风气。

9.热情奔放的浪漫美。

浪漫美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奔放的语言、强烈的抒情,来寄寓个人的理想,表现个人的希望,抒发个人的感受,表达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庄子《逍遥游》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首先极力描写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些描写,展现了一个宏大高远、雄奇深邃的意境,展示了一个无拘无束的人生境界。接着,写鲲鹏的南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夸张而又极富想象力地写出了鲲鹏水击三千里、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展现了奇雄壮阔的景象,表现了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夸张,活灵活现地描写了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瑶台仙境、霓衣风马……展现了一个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奇谲多变的梦幻世界,使人目眩神迷,惊心动魄,收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的效果,表现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 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对尘世的憎恶之情,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情。

10.典雅整饬的言辞美。

言辞美是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属于社会美。其特点是:语言简括,言辞优美,运笔灵活,整饬对称,抑扬顿挫,挥洒自如,含义丰富;其作用为:淋漓尽致地渲染所表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突出文章的表达内容,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5]这段文字,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静到动,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从视觉到听觉,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绘形绘色绘声地描写了色彩变化之美、远近变化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衬之美,语言如行云流水,形象生动,挥洒自如,自然流畅,回环往复,富有音乐性,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生辉,颇具匠心,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使人眼界开阔,视通万里,给人以色彩缤纷、摇曳生辉、豁然开朗的美感,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过秦论》开头用整齐的排比句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笔恣肆,论证严密,语言优美,说服力极强,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读起来铿锵有力,使得文章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势,给人以锐不可当、咄咄逼人之感,形象地写出了秦国人拓疆扩地的气魄。《阿房宫赋》中用一组对偶排比写阿房宫美女之众:“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段描写,句式整齐,想象丰富,文辞华美,气势恢宏,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显得通达流畅,文气生动,极具音乐性和感染力,发人深省,令人感动,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侈的荒淫生活。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承前所述,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这些美学元素是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载体。我们要在充分挖掘这些审美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手段和教学方法, 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以情悟文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夫情动而辞发,理发而文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7]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性是语文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采取教师配乐朗读的方法,由学生伴随着音乐听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音乐的熏染和教师的示范朗读,感受朗读的技巧和课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配上音乐《高山流水》朗诵全文。朗读时,随着音乐节奏的高低起伏、舒缓急促,他注意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的升降、声音的高低、语气的强弱、节奏的缓急、速度的快慢、停顿的长短以及语言的轻重等朗读技巧,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文字进入眼中,发出口中,传到空中,让学生听到耳中,刻入脑中,记于心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到形象美、情境美和思想美,进而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也可以采取学生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之中,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教育。例 如,教学《故都的秋》,让学生配上钢琴曲《秋日私语》,用平稳、舒缓的语调,满怀深情地反复诵读课文,以此体味作者所描绘的秋姿、秋色、秋声以及蕴含其中的秋味、秋意、秋情,渐渐感悟作者的沉静、寡淡、忧郁、孤独、凄凉的心境, 进而逐渐进入课文特定的意境之中,感受课文美的力量。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逐步获得对文章意境的体悟,从而提高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美学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引入意境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8]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指情与景完美融合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审美引领者,以图画、音频、视频、语言、表情、动作等引领启发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使学生领悟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产生美感,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春江水涨、江畔鲜花、明月缓缓升起的美景时,教师可运用配乐朗诵、录像展演画面、声情并茂的讲解等手段,让学生去感受那斑斓绚丽的色彩、和谐优美的形态。只有使学生进入这样一种用色彩及形态构成的意境, 学生才能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静谧幽美,理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朦胧、迷幻与幽静, 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会置身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审美的期待,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感世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点燃学生的审美“火花”,成为学生产生审美需要的“催化剂”,从而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三)驱遣想象

所谓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思维过程。叶圣陶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9]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想象潜力, 只要在教学中加以激发和培养, 他们便可以根据语言描绘和各种教学媒体的声像,结合自己的体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从而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获得美的教育。例如,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完《边城》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按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课文中翠翠、傩送、二老等几个人物的未来,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产生了多种想象中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想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进而感受到那淳朴的民风、美好的人格。再如,在学完《祝福》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小说改写为《祥林嫂之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在一个场景中集中表现祥林嫂死亡的悲剧原因,加深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理解神权、族权、夫权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教学《登高》时,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诵读、初通文意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天的画面,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秋天的景象,感受所写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这个环节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进而理解诗人杜甫的处境与情感。

(四)媒体渗透美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使用方法, 这为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直观形象而又快速便捷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光、电、色的优势,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为学生提供集音频、视频、

、图像于一体的真实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讲解的内容。

具体的方法是:

1)形象启迪。主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互联网上摄影

美术作品制作成PPT,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渗透审美教育。例如教学《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就可以播放有关纳粹集中营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直观图景感受到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虐罪行。

2)音乐熏陶。主要借助于音乐媒体来渗透审美教育。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先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沉浸在乐曲创造的缠绵忧伤的氛围中,再介绍创作背景、词人的生活经历,这样就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学《合欢树》,在教学完课文内容之后,可给学生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感受母爱的深沉和史铁生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3)画图强化。主要借助于电子白板的简笔画或图画功能来渗透审美教育。如教学张承志的《汉家寨》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想象的景物。学生通过描绘这些画面, 就会加深对课文所描绘汉家寨环境的苍凉、广袤、空旷、辽远、慷慨悲凉的特征理解,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戈壁荒漠的有关

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产生心灵的震撼, 从而理解作者 “隐隐感到了人的坚 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影视辅助。许多文学名著都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屏幕, 而且画面十分精美。教学有关文学作品时可恰当运用电影、电视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可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相关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影视上的林黛玉进贾府与原著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有什么不同, 结果许多学生觉得电视剧中演员表演虽然经典,导演拍摄也非常完美,但是人物语言、行为的表演是根本无法完全表达作品所包含的深层意味。这样,就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真正体味文学名著的魅力。

(五)写作促进美

写作是一个包括审美观察、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创造等因素在内的审美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过程,也是他们寻找美、想象美、体味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思维活动中学生会产生审美探究、审美创造的喜悦感,也就是美感。朱光潜先生说过:“我自己在作文时,如果碰上兴会,筋肉方面也仿佛在奏乐、在跑马、在荡舟,想停也停不住。”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动笔作文前,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身边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件,产生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为表达美和创造美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观察日月山川、河流湖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景物的形态、色彩、光线、变化,去感受、发现日月的光辉、山川的奇特、河流的湍急、湖水的清澈、花草的鲜艳、林木的葱茏、飞禽走兽的迅捷等形态特征,从中积累美的表象,使之成为表现美的材料。在学生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作,指导学生把写作的艺术美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联想力、想象力、顿悟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观察到的已知材料加以合理想象、加工,构思立意,选材剪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运用语言,借景抒情,借文表情,在作文中表现创造之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 创造出新的图景和新的形象。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把教师的评改与学生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作文评改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的激励因素。在讲评作文时,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评讲,可挑选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作文印发给全班, 让其他同学分析评论;可以由示范作文学生本人朗读,从而树立榜样。这样,可使学生再次经历审美的创造过程,领会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出写作文的审美“灵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写作文能力和水平。

(六)活动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审美教育的最终归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鼓励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把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可以通过黑板报、手抄小报,组织开展演讲、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去表现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实习、参观访问、观看电影、文艺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活动, 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开展创新型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科普绘画、电脑绘画、创意模型制作,设计电脑程序,开发电脑软件,撰写科技小论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型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切实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6.

3]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2.

4]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2.

5]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古代散文选注: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485.

6]列宁.列宁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7]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400-560.

8]王国维.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21.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5.

作者  | 白忠明,潘 忠

(宁夏吴忠市教研室)

来源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