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研读2023年高考全国卷,可以找到这4套试卷的共同点:在整体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命题“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试题“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选取一则高考模拟题,通过与2022年高考试题比较,就能发现2023年全国卷语用题命题角度有不少的新变化。
01
语用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 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 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 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 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 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 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 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 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 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21.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4分)
22.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分)
02
试题分析
三道试题紧跟2023高考风向
第20题: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引导考生关注并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
第21题:“语境词义辨析”,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理解语言形式表意差别的能力。
第22题:引导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体会标点符号的表现力。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II,首次考查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可引导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于细微之处体会经典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通常起着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等方面的辅助作用。但是,有时我们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构造特殊的语句以便更好地表达感情、刻画心理、描绘神态、强调某项内容等。这时,标点符号就产生了积极的修辞作用。
高考语用之变最无定数,但试题的基础性知识不变,变的是题目的创新性。以上三道题共同亮点:因文设题,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三道试题解题规律
一是认真审题很重要(答题思路)。反套路题是基于“套路”而言,没有“套路”,何来反套路。题目要审,审题的目的在于:问什么?题什么?怎么答?反套路题的主观题,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审题后理清答题思路,踩准得分点,提高得分率,“永远走在正确的路上”。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审题】“重复又矛盾”是答题关键词。“重复”在哪里?“矛盾”又在何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中的含意,貤就是艺术表现力。
【思路】①重复。重复的地方,语境义;②矛盾。矛盾的地方,语境义。
21.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4分)(考查目标:词语的表达效果)
【审题】两个词:“烟迹”与“烟尘”;答题任务:词语的意蕴,也就是语境义。
【思路】①结合语境分析“烟迹”的意蕴;②结合语境分析“烟尘”的意蕴;
22.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分)(考查目标:标点的表达效果)
【审题】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
【思路】①用法功能分析。冒号在句中的作用(用法种类);②语义功用分析,分析冒号前后文内容,语义分析;③(表达)效果分析(表情达意效果)。
二是语境分析很重要性(答题难点)。
三道题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阅读+理解,只读字的表面是答不上来的。深入文段,认真细读,真正理解,语境分析,这些才是答题之本。
例如:画线标红部分为语境义分析,为答题关键点所在。
【答案综合】20. 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相照应,凸显天地之空旷;又反复强调“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太);“巨人变成了侏儒”人立于寂寥而广阔的天地中而显得渺小。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每点2分,共4分。)
【答案综合】21. ①“烟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远方山脊的若隐若现。(补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远处化雪后裸露出的山脊,颜色与白雪区分开来,起伏连绵、若隐若现的视觉形态)②“烟尘”一语双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历史的滚滚尘烟。(每点2分,共4分。)
【答案综合】21. 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1分)。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1分)
补充: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发现的震撼,突出沙土尘封下历史的厚重,引出下文对尘封历史的联想与感叹。
角度一
代词考查疑问代词
01
真题在线
2023年新课标II卷第20题: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02
考情分析
从2022年始,高考增加了“分析代词的运用与表达效果”这一新题型,重点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判断代词的用法是否相同。2023年新课标II卷第一次考查“疑问代词”,题型依然是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能力指向是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疑问代词“谁”的能力。
现代汉语选择题中的疑问代词分为两大类,一是问事物、时间、处所和数量的主要有:谁、何、什么,哪儿、哪里,几时、几、多少。二是问方式、性状和原因的主要有:怎、怎么、怎的、怎样、怎么样、怎么着、如何、为什么。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03
创新演练
(★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钟先生清醒地意识到,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理论建设的学术工作十分繁重。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中,他说:“作为文化科学之一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那主要的任务,不消说是在于阐明以下各方面的问题:这种对象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有怎样发展和变化呢?简单地说,这种科学的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一般的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和说明。”其实,这些仅为民间文艺领域的基本学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远不足以构建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
A.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B.都到这个时候了,你倒是快说呀,还装什么聋子哑巴啊?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叶”也就是“树叶”。
D.前行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能失去追逐梦想的翅膀。
【解析】A项,“不知在什么时候”中的“什么”是虚指,表示不确定的时间。B项,“还装什么聋子哑巴啊”中的“什么”,表示责难。C项,“‘木叶’是什么呢”中的“什么”表示疑问。D项,任指,用在“都”或“也”的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故选C。
【答案】C
角度二
词语表达效果考查叠词
01
真题在线
2023年新课标I卷第20题: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02
考情分析
这是高考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叠词的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表达效果,是近几年高考热题。这类题目表面上看仅仅是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考题。高考试题中,一般考查用途广泛的人称代词、生动活泼的动词、准确恰当的形容词或副词等。
03
创新演练
(2023·辽宁沈阳高三质检)“叆叇”的本意是云彩很厚,文中加点处使用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一串螃蟹在门后叽哩咕噜吐着泡沫。打气炉子呼呼地响。
一声鸡啼。一个金彩烂丽的大公鸡,一只很好的鸡,在小天井里徘徊顾盼,高傲冷清,架上两盆菊花,一盆晓色,一盆懒梳妆。——大概多数人一定欣赏懒梳妆名目,但那不免过于雕琢着意,太贴附事实,远不比晓色之得其神理,不落形象,妙手偶得,可遇不可求。看过又画过这种花的就可以晓得,再没有比这更难捉摸的颜色了,差一点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晓得颜色是什么样子呢,可是一看到这种花叆叆叇叇,清新醒活的劲儿,你就觉得一点不错,这正是“晓色”!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两个字。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汪曾祺全集·鸡鸭名家》2019年版)
【解析】解答词语表达效果题,需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具体对象,二是这样写的好处。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叆叇”一词指的是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而实际写作对象是“菊花花瓣”,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菊花花瓣的繁复。然后分析叠词的表达效果。将“叆叇”转化成“AABB”式的“叆叆叇叇”,运用叠词,强调了“晓色”菊花的繁复程度,同时也写出了盛开的“晓色”的美丽。
【答案】①“叆叇”本意是云彩很厚,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菊花花瓣的繁复。②使用叠词,强调了繁复的程度,形象生动地写出菊花盛放的美丽。
角度三
标点用法主观化考查
01
真题在线
2023年新课标I卷第21题: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02
考情分析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穿插性地考查了标点符号,主要考查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引号、破折号等是考查的重点。试题一般为选择题,都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其它的考点混搭命题。语境材料选文多和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相关。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一改过去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采用主观题型考查。考查了此前较少考查的逗号,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一个分析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03
创新演练
(2023·辽宁沈阳高三质检)文中画横线处“高傲冷清”后的标点在不同版本中有逗号和句号的区别,请分析这里使用逗号的理由。
(文段见“角度二”)
【解析】首先要明白逗号和句号的区别。逗号表示句间停顿,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然后具体分析文段内容。从逻辑上看,这句话的目的是引出后文对菊花的描写,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后由大公鸡高傲而清冷的顾盼带出架上菊花,由低到高,视角转移自然流畅。如果用句号,则低视角已叙述结束,效果没有逗号好。从意境上看,大公鸡“高傲而清冷”,菊花“得其神理,不落形象”,二者形神毕肖,色彩华贵,与意境协调,并且句意联系紧密,应用逗号。
【答案】①逻辑上:这句话写了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后以公鸡的高冷顾盼带出架上菊花,由低到高,视角转换自然流畅。②意境上:由公鸡的高傲冷清再联系到架上的菊花,二者形神毕肖,色彩华贵,与意境谐调。句意联系紧密,可以用逗号。
角度四
句子衔接考查俗语
01
真题在线
2023年全国甲卷第17题: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02
考情分析
句子的衔接,是高考常考题型,属于“语言连贯”的考查范围。“语言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相互照应。
2023年全国甲卷第17题则要求考生从四句俗语里选出“恰当的一项”。与通常的语句复位题不同的是,所复位的句子是一句“俗语”。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正确理解俗语的含义,然后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俗语”。
03
创新演练
(★原创试题)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者数以亿计,但绝大多数人茶客都算不上。正如每个人都吃饭却没几个美食家,每个人都写字却没几个书法家。
国人有句俗话:“( )。”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生命维系之必需,但“餐饮”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茶余”“饭后”紧密相连,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饮”的必不可少。除了白开水、各式饮料和酒类之外,茶理应当之无愧地成为“饮”之主体。
A.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B.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C.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
D.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解析】联系语段上下文可知,这段文字强调的重点是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A项,“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强调人们对茶的喜爱之情;B项,“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意思是如果事情办得圆满的话就不要别人批评;C项,“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形象说明茶的保健功效非同一般;D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这些都是老百姓每天都必须操劳的几件事并列,足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故选D。
【答案】D
角度五
迁移材料内容能力
01
真题在线
2023年全国甲卷的第21题: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02
考情分析
迁移材料内容能力,是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创新题。
本题巧置情境,让考生借鉴材料中教师的讲解方法为成语拟写讲解要点,这道题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够有效引导考生学以致用。这道试题,是对成语、典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弘扬,也兼顾了这个表达任务的情境场合及受众对象的知识水平。
03
创新演练
(★原创试题)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汉字。请从下列三个汉字中任选一个,借鉴文段中划线句子的拆字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人奔波一生,大多来不及细细品味生命的甘苦。步入老年,如果不回顾、反思与总结,岂不枉过一生?茶,汲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灵性;一个“茶”字拆开来,“人”位于“草”“木”之间,造字时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常言说“酒燥茶静”,茶生静气,可入肌肤、涤心尘。人要选择与过往和解,茶,无疑可以充任最佳的催化剂。
意 诚 辩
【解析】汉字除了是语言外,还蕴含着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答题时,首先要把握划线句子拆解汉字和阐述事理的方法。然后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和字义,按要求从三个汉字中选取最熟悉的一个进行拆解,并对蕴含其中的事理进行说明。答题时,要考虑汉字的讲解是否准确、道理阐释是否正确、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
【答案】(示例)①意:一个“意”字拆开来,“音”站在“心”上边,造字时融入了音为心声、所思在心的做人道理。②诚:一个“诚”字拆开来,“言”立在“成”旁边,造字时融入了言有信、事必成的做人行事准则。③辩:一个“辩”字拆开来,“言”位于双“辛”中间,造字时融入了辩是非、别真伪的智慧和能力。
角度六
评论语段内容
01
真题在线
2023年全国甲卷第20题: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
02
考情分析
评论语段内容是2023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创新题。
本题是对教材中的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语文学习活动的延伸考查,旨在引导考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考生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考虑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可以从讲清字词、讲解道理,以及通常使用、讲解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03
创新演练
(★原创试题)三位作家对卢沟桥的描述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
北京的景点数不胜数,不过让谢冰莹印象最深刻的是卢沟桥:“桥长二百四十步,下分十一个大洞,两旁各有一百四十二根石栏雕柱;每一根石柱上,蹲着一个大石狮子,大狮的身上,有的背着三个小狮,有的手里抱一个,胸前伏一个,脚底下踩一个。每个狮子的形态或仰或卧,或笑或怒,都各有不同,惟妙惟肖。”
卢沟桥,不仅是中国精湛桥梁技艺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中国底大石桥每能使人叹为鬼斧神工,卢沟桥底伟大与那有名的泉州洛阳桥和漳州虎渡桥有点不同。论工程,它没有这两道桥底宏伟,然而在史迹上,它是多次系着民族安危。”(许地山)
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王统照)
【解析】这段文字节选自《“北京印象”掇拾》,文章引用众多知名作家的言论,从多个角度介绍北京文化风物。题目以三位作家对卢沟桥的不同描述为语境设题,要求选取其中任意二位作家的言论作出评论。第一段引用谢冰莹话,对卢沟桥桥长、孔洞、石栏雕柱以及雕柱上的石狮作了具体说明,数字详实,摹状描写生动形象。第二段引用许地山的话,将其与泉州洛阳桥和漳州虎渡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与中国历史的关系。第三段,用王统照的话,以传说为例,揭示了卢沟晓月美的原因所在。
【答案】(示例)①谢冰莹:用列数据和摹状貌的方法,说明卢沟桥的特点。②许地山:通过比较,叙写卢沟桥与民族命运相连的历史(或: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卢沟桥是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③王统照:以传说为例,解释说明卢沟晓月美的原因。
转自:“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