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集备风采】聚力同行,研思致新——城阳区小学数学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大单元集备研讨

2024/1/22 17:16:41  阅读:40 发布者:

聚力同行

研思致新

初冬时节寒风凉,教研情怀暖人心。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落实新课标理念和要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20231123日下午,城阳区国城小学一年级数学团队,与全区小学数学教师共同集备研讨了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首先,城阳区国城小学的王珊老师从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四个方面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课标内容进行了分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隶属于小学阶段内容体系中“数与代数”领域,这一领域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本单元主要是“数与运算”主题。在2022版新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提到: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王珊老师针对“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不仅数的概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数的运算本质上也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它们的运算都可以看成基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的操作。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加法和乘法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而减法和除法则是计数单位的细分。

接下来臧俊茹老师从学情分析、教材体系、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重难点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解读。对于一年级学生,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并分析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及相关内容分析。解读出本单元教材基本结构,本单元共分三个信息窗我们通过借助运动会中的情境图探索学习方法,获得多样化方法并突出“凑十法”。接下来臧俊茹老师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四方面着手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并明确教学重点为正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为弄清算理,学会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戚晓老师从情境线,方法线,知识线三个方面对重难点突破措施进行阐述,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

刘星老师分享了信息窗19加几》的集备内容。刘老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多种方法求和。结合动画演示凑十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算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凑十法求和的算法最简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其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王晓老师分享了信息窗28加几》的集备内容。王老师通过呈现运动会领饮料的情境,呈现数学信息,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橙汁”这一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方法:摆小棒、凑十法和推算法。在解决“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这一问题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使学生探究并掌握“8加几”及相应的“几加8”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学会用不同的解题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张洁老师分享了信息窗37.6加几》的集备内容。张老师创设了投沙包比赛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从而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列出算式,使学生明确7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以及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在计算方法上,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从而解决7+几这个问题。学生解决绿点问题6+5时,引导学生能独立列出算式并自主选择算法,交流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指导学生简化对计算过程的表述,促进思维的简化和计算方法的内化。练习层层递进,不仅巩固了凑十法,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为今后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做铺垫。

刘星老师根据集备内容,进行了《9加几》一课的模拟上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教学时刘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动手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凑十的探索过程,感受到凑十法的简便性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学无涯,研无尽。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且思且行。秋收冬藏,未来可期,相信我们会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积蓄能量,增长智慧,不断发展进步。

转自:“城阳小数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