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三种策略

2024/1/19 9:04:23  阅读:37 发布者:

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而这样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给予的深度教导与引导。这种深度教导与引导就是深度教学。换言之,深度教学要促发深度学习,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01

利用挑战性学习任务

深度学习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解决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主动思考,使原有的知识与任务中包含的新知识进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主动思考是在运用知识解决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的,最终结果就是创造出更新的知识。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醒其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这正是深度学习的特征。那么如何利用挑战性学习任务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呢?

1.明确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特点

所谓挑战性学习任务,就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材料,这份学习材料中包含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具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也可能是一项(或几项)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甚至可能是一道(或一组)综合性的习题。

这份学习材料通常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学生从前不曾遇到过的问题,因此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二是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动手探究,不会马上就将问题解决;三是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四是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会因此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教师则会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不得不在教学经验、教学智慧、课前预设、课堂反馈等方面接受挑战,从而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

任务A:自己预学,发现:什么叫直径、半径、圆心?圆有多少条直径、半径?直径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任务B: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不做成“方”的?可自学课本,可小组讨论,至少说出数学原理。

上述案例是“圆的认识”一课的两份学习任务。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任务A和任务B的区别就在于任务的难度和趣味性。任务A指向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只需遵规蹈矩,亦步亦趋即可,学习过程索然无趣;任务B则极具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因此产生更强的探究欲望,也就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知,挑战性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用更长的时间思考与讨论,会存在更多解答的方法,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生成交流与对话的机会,有助于自我参与;挑战性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成性材料,有助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让学习走向对话,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经历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使之获得更为深刻的思想感悟,有助于自主反思,从而让课堂教学得以向更深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审辩,获得更多的思维能力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形成的机会。

2.科学设计挑战性目标

指向深度学习的挑战性学习,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科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一方面,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要能切入学生的学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另一方面,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认知失衡,进而使之经历从“现实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直至“可能发展区”。因此,设计好具有挑战性目标是挑战性任务设计的根本。

1.能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你认为合适的思维图示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3.借鉴《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法创作以《念奴娇》为词牌的诗词。

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的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设计,不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无论学生能力强弱,都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体验,而且可以很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挑战欲望,使之实现发展目标。这就提示我们,挑战性目标的设计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重点指向“能做什么”

可以依据学科特点,让学生或是写一段文字,或是解一道题,或是做一个实验,或是讨论一个问题,等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先掌握事实性知识,继而将其概括抽象为特点、原理、定理、理念等概念性知识,并将其迁移应用,用以解决问题,使“做什么”的方法得以提升,最终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

(2)树立应用概念的理念

简单地说,就是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让学生了解(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这三者分别代表知识从了解(知道)到理解,再到运用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并指向最终的目标“能做什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践、梳理方法、规律,促进关键技能的习得和必备品格的培养。

总之,要设计好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目标,教师就要明确学生要学什么(知识),如何学(学习的方法),学到什么程度(记住、理解以及应用),用以解决什么问题,培养哪些关键技能(自我管理、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应用实践等)和必备品格(责任、担当等),使学生在挑战性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3.分层设计任务单

基于问题设计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问题串分别体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像什么等目标,聚焦知识的认知过程。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经历了从事实性知识到概念性知识的掌握过程,经历了从低阶思维训练到高阶思维训练的过程,实现将概念性知识迁移应用,促进自我发展、交流合作、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关键技能的提升,使之形成责任担当等必备品格。这种问题串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以任务单的形式展示。

1.独立制作4根长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

2.从这4根小棒中任选3根小棒,动手摆一摆,并完成以下“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习单(见表2-1)。

上述挑战性学习任务单中,目标相当明确。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单中的任务,自主学习,逐步探索三角形与三条边的联系,不但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可以顺利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在设计学习单时,首先要注意学习单中的问题要体现层次性,即要让学生的认知经历从记忆、理解、基本应用到分析、评价、创造等综合应用的过程,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凭自己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体验获得感。其次,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要注意分层,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任务,即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的差异,在综合权衡这一问题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学习任务。

当然,在分层过程中,任务单的内容要聚焦学生的高阶思维,要以具体的知识应用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训练,为评估认知水平提供证据。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圈画体现作者情感或让你们读出作者情感的地方。

课堂学习任务:

1.朗读、圈画,寻找不同片段中的“我”;

2.合作交流,读出景物中“我”的情状;

3.自主品读,读出景物中“我”的情状。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使之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升认知水平。上述案例中,学生先是自主阅读圈画,继而合作学习交流,最后再自主探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步一步进入更投入的学习状态,获取认知情意上更明显的进阶。可以说,教师的任务单的设计,从问题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逻辑,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生所需,让问题一步一步聚焦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大提升。

02

让学生体验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度教学要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就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唤起学习的主动性,促进知识的自主内化。

1.将任务与情境相结合

教师要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在实施深度教学时就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将任务融入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筛选、提取、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某教师在教学“认识平年和闰年”这节课时,上课伊始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今年几岁了?都过了几次生日?”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情况。教师趁机提出学习任务:“小明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今年8岁了,可是啊,他只过了2次生日。小明很苦恼,别的小朋友都能每年过一次生日,而自己却不能。他很想知道原因,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这样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基于生活情境,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纷纷表示非常愿意帮助小明。此时教师再揭示这节课的学习主题:“今天老师来带领大家认识‘平年和闰年’,相信大家在学完了这节课后,就可以帮助小明解释原因了。”随后,学生都瞪大了眼睛,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极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不但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需要注意的是,将学习任务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一是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二是要具有探索性,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三是要具有拓展性,即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内容要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

2.关注核心问题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的问题,就是既关联到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又关联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维水平的问题。实施深度教学,教师要精研教材,精准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通过精研设计,确立教学核心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思考。

某教师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读懂故事,并能结合课文插图简要复述故事。于是这位老师设计了如下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熟读课文,请你们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这一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梳理课文内容,提取课文内容,整理信息,简单复述,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厘清故事顺序,明白故事道理,让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在实施深度教学时,要在整体把握教学知识,让教学内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的同时,科学设计核心问题,并利用核心问题组织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1)教师要明确核心问题的确立路径

一是从课堂教学目标入手确立核心问题。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明确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二是要从重点概念知识入手,在精研的基础上确立核心问题。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合,然后设立核心问题,并据此刻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核和本质,让学生在核心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解决中,理解、掌握乃至整体建构概念知识。三是要从思维含金量入手确立核心问题。教师不妨在知识的关联处、迁移处、疑难处、本质处、整合处设计核心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使他们经历认知冲突和思维澄清,继而在“最近发展区”,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

(2)教师要紧扣核心问题组织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以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的身份,用核心问题统领教学,比如在课前用核心问题导入新课,在课中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课后利用核心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反思。这样一来,核心问题就成为学生的学习向导,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学生的素养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紧扣核心问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科学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结构化,实现深度学习。

03

运用激励性评价

深度教学下,学生面对的是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动手操作,体验感悟。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挫折和失败,此时激励性评价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收获喜悦,体验成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

某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首先借助问题情境向学生介绍5分米还可以写成0.5米;接着让学生尝试着把4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相应的小数。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表扬:“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这么快就学会了将十分之几米改写成小数。现在要把几厘米先改写成十分之几分米,再用小数来表示,你们愿意尝试吗?”

在这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愿意并持续进行学习活动。当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后,老师再次追问:“竖着观察这些数,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说:“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学生说完后,老师又一次表扬:“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且你们的概括能力真好,说得既正确又完整!”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持续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极具挑战性的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及时表扬、适时的安慰和鼓励,都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激发其上进心,使之暂时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欲望,持续参与学习活动。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新华出版社,有删改),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