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谢旭永 | 例谈新时代教研员专业化成长的多维因——基于优秀教研员的访谈分析

2024/1/18 17:42:29  阅读:37 发布者: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教研员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为此,教育部安徽省教研基地(历史)“教研员激励制度研究”课题组采访了安徽省两市6位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优秀教研员,旨在探究影响教研员专业化成长的内外因素。本文撷取了部分访谈内容,从角色定位、教研能力、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优秀教研员成长的因素。

角色定位——专业化成长的起点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教研员的主要任务即“四个服务”:“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因此教研员不仅肩负研究与指导的责任,还承担了服务与管理的职能。

采访一:

从您填写的问卷中,我注意您无论是个人学术研究,还是对教师的培训、指导都做得非常出色,您对教研工作是怎样定位的?又是怎样协调个人学术研究与指导学科教师发展的关系?

Q教研员(因采访时承诺不对外公布受访对象的姓名,以下皆以大写字母表示):

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教研员被称为“教师的教师”,我认为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愿意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二是自身专业水平比较高,能够对学科教师予以指导。这些涉及态度与能力两个方面,只有自己愿意为教师服务,才会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从事教研工作以来,我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放松学习,多去学校听课,多与学科教师交流,自己也经常上示范课、开设讲座。这样我既能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又能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教师与学生,自己专业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只要合理定位自身角色,个人学术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准确的职业角色定位是教研员专业成长的起点。教研员是特殊的服务者,要为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做好服务,这既是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所在,也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研员要增强服务意识,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了解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示范课、讲座等形式答疑解惑、专业引领、凝聚共识。在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从而实现两者的正向发展。

采访二:

您除了教研工作之外,还担任其他工作,那些非教研工作对教研工作有怎样的影响?您是如何协调教研与非教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W教研员:

我除了全市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工作之外,还兼有科室行政工作,还是市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学科教研任务重,行政事务也占用不少精力。为减少行政事务对教研工作的影响,我充分发挥市名师工作室平台作用,吸纳区县教研员、学科骨干成员进入工作室,指导他们开展研究工作,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形成教研合力,从而打开全市学科教研新局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大部分教研员除了本学科教研工作之外,还要承担一些非教研性的管理工作,而那些管理工作占用了教研员的不少精力。因此,优秀教研员除了能够准确地定位职业角色之外,还要具有统筹协调的能力,通过创新教研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做到统筹兼顾,在突出教研主业的同时出色地完成全面工作。

教研能力——专业化成长的支撑

教研员的专业成长并不是一个多种能力综合发展随日渐增的线性过程,而是以教育研究能力为核心的、延续的、有逻辑的、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能力”序列。教研员教育研究能力基本上成为专业化的标准,也是其引领者、服务者身份的基石。作为优秀教研员,应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对教研活动的本质进行追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在回归课堂实践中得到验证,最终得出规律性成果,并有效运用与推广。

1.关于问题意识

采访三: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您在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中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针对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您是怎样予以指导的?

Z教研员: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追问,我在听课时会从三个方面考察:一察授课教师有没有学科课程意识,是否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二察授课教师有没有学生主体意识,是否掌握学情、知道学生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发展;三察授课教师有没有教材意识,是否知晓教材编排体系、单元及每课的重难点,合理运用教材。

如果授课教师能加强这三个意识,再辅之以合适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差。所以,我经常与学科教师交流如何去理解课程、掌握学情、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研员做研究依托的是实践情景,基于常态又高于常态。”作为学术引领者与教学指导者,教研员要有思考的习惯,要比一般教师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教学教研中发现问题,在大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探寻不同问题背后的规律及其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以问题解决反哺教学实践。如听评课、阅读等,一旦遇到问题,能够迅速地捕捉问题并进行价值判断,对有价值的问题积极地与当下的研究进行关联,形成个体的问题资源库,将问题数据化、系统化。因此,教研员必须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这是在日常教研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是广大教研员能够成为教研专家必备的一种专业特质。

2.关于回归课堂

采访四:

能够对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行之成文是教研员必备之素养。我们了解到您在很多专业期刊,甚至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您的理论源泉来自哪里?又是怎样将自己的先进理念落实到课程改革中的?

L教研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课堂是教研员理论联系实际的不二法门。教研员要想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自身需要兼具理论和实践素养,并能够回归课堂,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每学年我深入课堂听课80节以上,在听课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统编教材使用伊始,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变动大,教学难度大。针对这种现状,我和H市的备课团队设计了以单元教学为主题的研究项目。

作为教研员,我首先自己要了解什么是单元教学,它和课时教学有什么差异和相同点等,如果没有相关的理论准备,很难发挥团队引领的作用。具体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教学立意的确定、教学主线的选择、问题的设计等教学活动细节则需要教研员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选择出最优的方案。

教研员的核心角色是研究者,教研员的理论研究必须是基于教学实践,而非形而上的纯粹理论。课堂是联系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纽带,也是两者开展研究与实践的主阵地。回归课堂既是教研的起点,又是教研的最终落脚点。

一方面只有回归课堂,不断将教育科学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误,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实践方面的困惑。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研员研究的目光应放在“有效学习”“深度学习”上,通过引导教师课堂模式的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教研员作为一个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要充分立足地区情况,实现课堂改革的校本化、班本化、个体化。在学科建设方面,以学科核心备课组为中心,积极规划立足校情的课程规划;以集体备课,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案例;以听评课实施课程与学业的评价。

另一方面教研员只有回归课堂,不断总结课堂实践的经验,才能获得理论写作的源头活水。回归课堂是教研员研究的合理途径,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3.关于课题研究

采访五:

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推广,才能产生应有的研究效益。从问卷中,我们了解到您主持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您认为课题研究对教研员及学科教师的成长有何作用?

J教研员:

课题研究是对教学的某个方面采取较长时间的跟踪、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规律的过程。问题来自教学中,效果也体现在教学中。教研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能够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可以激发教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凝聚学科教师的研究热情,努力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课题研究是教研员开展工作的一种常用方式,充分体现教研员的理论与实践的沟通能力,也是其教研水平的综合体现。“教研课题化能有效改善日常教研活动凌乱无序的碎片状态”,教研员通过课题研究将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具象化、系统化,将问题的解决成果化、理论化。

为了形成综合效益,教研员还可以通过设计课题,将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项目,分散到若干学校,以“任务”驱动教师提升研究能力。如此,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撰写研究论文,将研究成果化,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和引领地区教育教学效益的提升,教研员“引领者”的价值与意义也借以体现出来。

激励机制——专业化成长的驱动力

教研员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激励,系统的激励为其提供了驱动力。教研员个体的自我激励是内部驱动力,行政主导下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是最为关键的外部驱动力。外部驱动力与教研员的专业化成长成正向关系。如本次调研的6位教研员,都在教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获得了安徽省“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

采访六:

您是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教研员,我认为这个荣誉称号是对您教研成绩的充分肯定。您认为自我期许与激励机制对教研员专业发展有何作用?激励机制应包括哪些方面?

X教研员:

首先,教研员个体应具有自我激励。作为教研员,担负着引领一个地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重任,如果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很难起到示范作用。我做教研员,依托名师工作室,建立起一支高效合作的团队,并通过团队的榜样力量,带动了全市重教学、重教研的风气。

这支队伍先后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名次,承担着国家、省市的教科研课题任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若干篇高质量论文,诸如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确是很大的激励,因为看到了教师的成长。

其次,要健全教研员激励机制。可以对教研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于教研效益明显的教研员则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健全教研员职称评审、晋级制度,保障教研员应得的权益。

教研员个体的自我激励主要体现在自我期许,一个有高追求的教研员必然是以服务教师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成绩为专业发展目标,这种期许是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其和外部驱动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教研员的专业化成长。

基于教研员评价考核的激励机制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可以充分调动教研员的积极性,提升研究的动力。教研员外部评价考核的对象主要是教研效益,因为“教研效益有鲜明的自身特点:组合性、直观性、转化性等”。

作为教研员的管理部门,教研室应设计一套科学的、可量化的考核体系,既重视结果性考核评价,还关注教研员研究过程的评价。在评价考核的基础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教研员激励机制,保障教研员应享有的荣誉、待遇,“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依法依规保障教研员工资待遇,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员应予以表彰奖励”。

制度建设——专业化成长的保障

教研员专业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除了靠自身的不断求索外,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机构的支持,以完善的教研员制度为专业化成长提供保障。

采访七:

作为一名资深并成绩卓著的教研员,您认为教研员的专业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激励机制之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X教研员:

教研员在基础教育领域作出巨大贡献,但教研员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加强教研员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也是教研员专业成长的必要保障。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机构需要建立健全教研员的准入、培训、激励、保障制度,以完善的制度管好准入源头,抓好教育培训,用好考核结果,这样才能使教研员专业化成长得到最终保障。

“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因此,发挥教研支撑作用,促进教研员专业化成长,必须“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只有建立健全教研员制度,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为教研员专业化成长扫除障碍、提供制度保障。“广大教研员希望建立各项制度时要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教研员。根据享有权利与资源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向基层教研员倾斜,从而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

综上所述,影响教研员专业化成长的因素众多。教研员自身需要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不断提升教研能力,持续增进自我期许。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教研员制度,激励教研员专业化成长,保障教研员合法权益。只有内外结合、统筹兼顾各种因素,才能促进教研员专业化成长,从而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3/10「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转自:“新课程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