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程孝阳 |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劳动教育实施的问题与对策——以威海高新区第一中学为例

2024/1/18 17:41:17  阅读:37 发布者:

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22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出版,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课程性质,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在国家层面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层面则面临诸多问题。但有些学校能突破原本限制,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本文将以威海高新区第一中学为例,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初中阶段学校劳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学者调查研究,劳动教育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活动基本实现全覆盖、劳动教育课程独立地位逐步显现、家校社三方协同劳动育人机制初步形成等方面。但仍需注意的是,在学校层面依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舍紧张,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不足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它是“在特定场所中发生的活动,其场所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一个高效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对于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保证教学改革稳步进行”。

一方面,学生所具备的劳动核心素养,仅仅依赖课堂传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所具备的劳动核心素养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得以运用。由于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城区老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没有给劳动教育预留足够的场地,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便影响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威海高新区第一中学伴随着威海高新区的成立而诞生,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学校也承担了更多的生源任务,虽然几经扩建,现有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为14735平方米,但是学校却有学生2879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仅为5.1平方米。学校每一间教室都物尽其用,被利用到了极致。因此,即便能够设置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教室,也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学生使用。硬件层面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到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劳动教师严重缺乏

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有效施行劳动教育的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对于劳动教育(及相关的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等)与其他德智体美‘四育’或德智体‘三育’之间的地位与关系,学界一直莫衷一是,相关教育政策或领导人讲话也未有始终如一的说法”,因此,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这集中表现在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直到20222月,教育部发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劳动教育”才成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新设专业。

这表明,国家逐渐重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但从政策、制度制定,到学校层面真正受益有一定的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学校层面将极有可能面临“有劳动无教育”的困境,无疑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

威海高新区第一中学现有专任教师231人,其中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1人,占比17.75%,远超全国4.58%的平均水平,但是,在劳动教育师资方面可谓贫弱,专任、兼职劳动教师数量少,专业素质低。

《课标》规定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十个任务群。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这十个任务群涵盖面广,确实能全面提升学生劳动核心素养,但是同样给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任务群,无疑给教师带来更高的挑战。

(三)重技能知识传授,轻核心素养培育

劳动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教育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我国70多年的劳动教育历史演变中,关于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由单一的体力劳动扩展到脑力劳动领域,再到注重劳动情感培养,劳动教育的内涵逐渐由单一走向综合。劳动教育不应该只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劳动所带给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

《课标》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最终应让学生具备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四个核心素养。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现行的劳动教育却普遍存在重视技能掌握,忽视学生劳动观念、习惯、品质、精神培养的现象。打卡式、观光式的浅层次劳动体验层出不穷,在花样繁多的劳动实践活动背后,学生获得的只是见到陌生事物的新奇感,这无疑削弱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受此种大环境的影响,威海高新区第一中学在过往的劳动教育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校费心费力举办了许多劳动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往往是三分钟的热度,最终学生即便掌握了劳动知识技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想劳动,不愿劳动。

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劳动核心素养,使其真正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真正在学校落地的策略

在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学校层面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创新现有的劳动教育形式。威海高新区第一中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劳动教育的落地策略。

(一)打造“三位一体”劳动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围绕四大劳动核心素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打造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社会为支持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场,创新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解决了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不足的问题,而且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

1.家庭劳动场:让劳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如扫地、拖地、洗衣服、收拾碗筷等最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但是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家庭篇”》,以每周家庭劳务清单的形式,提高家长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计划性和持续性。一方面,学生在家务劳动中的表现与校内评价挂钩,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手里有了评价单,说话的分量便足了,学生的执行力自然也高了,有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综合素质评价单也让部分同学被动而非主动地参与到家务劳动中,甚至将家庭劳务清单等同学校作业。为了进一步转变学生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成果,作为对综合素质评价单的补充,学校利用劳动节、母亲节、寒暑假设置“今天我当家”“我和妈妈换角色”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整、全过程地参与到家务活动中。这类活动,赋予学生极高的自主权,让青春期的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其中。

活动期间,学生除了要完成日常家庭劳务清单的内容外,还要负责制订菜谱、采购物资、接待客人、主持家庭庆典布置等活动,俨然成为家庭的负责人。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也由被动完成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此外,为鼓励学生在家劳动的积极性,学校每学期分年级开展劳动技能大赛,通过抽学号的形式随机抽取学生,以点代面,每次比赛,都会为优秀班级和优秀个人颁发荣誉证书。能够代表班级参加劳动技能大赛成为学生积极争取的一项荣誉,劳动最光荣也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2.学校劳动场: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

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基于此,学校根据《课标》精神,在开展劳动课的基础上,设计劳动任务群,化整为零,将劳动融入日常,化为经常。

首先,学校以“班级—年级—校园”三级梯度,设计“校园无保洁”主题任务群。在班级层面,设置“扫地、拖地、整理桌面、擦黑板、倒垃圾”等常规劳动项目,由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承包;在年级层面,设置“擦栏杆、打扫楼梯、整理展示厅”等劳动项目,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承包;在校园层面,设置“校园景观维护”“校园绿植养护”“下水道排查”等劳动项目,总务处牵头在校园内招募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与总务人员共同完成。三级劳动任务群,难度由易到难,覆盖面广,真正让劳动落实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学校不仅不需要额外聘用保洁人员,而且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了劳动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设置“最美教室展评”任务群。学校每学期初都会进行“最美教室展评”,除要求卫生情况达标外,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对教室整体布局设计方案,以体现班级特色。在评比的过程中,评委们发现大到黑板报,小到图书角,每个班级都各具特色,有些设计方案甚至让评委们都啧啧称奇。“最美教室评比”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展现了班级文化,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次,设置“六艺园田园劳动”任务群。学校后院有一处建校时期遗留下来的山包,后期改造为学校的“六艺园”,种植了桃树、李树等一系列果树。为充分挖掘六艺园的劳动资源,学校将果树包干到班级进行管理,并将边余田地划分班级责任田,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耕种、管理、收获等活动。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参与,让城市的孩子也能近距离接触农耕之事,同时避免劳动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体验之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社会劳动场:为未来埋下一颗种子

限于客观条件,校园内能够供给学生劳动的场所毕竟有限,并且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机会。

进入社会,学生应该具有何种劳动精神品质,是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必须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基于此,学校组建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使每位学生对接12个社区,形成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每次志愿活动,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逐渐爱上劳动。

依托各实践基地,学校建立了“研学+实践”劳动活动机制,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研学活动、实践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会接触木工、手工皂制作、机器维修、服装设计、机器人编程、项目设计等多种职业劳动,会化身交警、程序员、厨师、工人等进行职业体验。学校将这类活动与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相结合,走马式、观光式的浅层次职业体验并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自身,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埋下一颗种子。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劳动场的打造,让劳动落实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把完整的劳动场域、真实的劳动场景、清晰的劳动任务、充裕的劳动时间和正确的劳动权利还给了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二)成立劳动教育师资库,强化劳动师资力量

威海高新区第一中学,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劳动教育师资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劳动教育需求。

1.从学校现有教师资源中遴选劳动教育教师

学校从现有教师资源中遴选出多名专职劳动教师和兼职劳动教师,确保劳动教育责任到人。专职劳动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劳动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以现有劳动教材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探讨、梳理总结,注重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外注重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

兼职劳动教师所负责的劳动教育任务以选修为主,所教授劳动教育内容与其所负责的学生社团工作内容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这样仅少许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就能达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这部分教师由于常年辅导学生社团,不仅专业素养过硬,并且教学经验丰富,这对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十分重要。

例如,学校剪纸社团负责老师为中国剪纸协会会员,剪纸水平高超;编程社团负责老师曾带领社团成员在“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一等奖;3D打印社团、机器人社团等辅导老师也带领学生在省市级赛事中斩获奖项。专职和兼职劳动教师构成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库的基础力量,初步解决了“有劳动无教育”的局面。

2.将后勤工作人员纳入学校劳动教育教师资源库

将后勤工作人员纳入学校劳动教育教师资源库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负责学校全体师生餐饮供给、校舍和设施的维修管理、学校安保等等,其工作内容与《课标》要求的课程内容有大量重叠,因此,后勤工作人员具有从事劳动教育的先天优势。

其次,后勤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在不少学生看来又脏又累,继而他们对这类工作报以鄙视,形成了错误的劳动职业观,而让后勤工作人员充当劳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这些工作,深入理解后勤工作者的辛苦,从而转变劳动职业观。最后,此举也是充分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后勤工作人员的育人功能。

学校通过“选拔—培训—评价”三个环节,将后勤工作人员作为劳动教育师资库的重要补充。在选拔阶段,秉持“优中选优”的原则,既要保证他们的专业素质,又要能够调动其主动参与性。在培训阶段,主要是为了增强他们开展和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在评价阶段,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利用课后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课堂效果。最终,学校确定了厨艺、园艺、器具修理等后勤工作人员专属项目。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相应的劳动知识技能,又转变了劳动观念。

3.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丰富劳动教师资源库

校外资源的利用,让学校劳动教师资源库更加充实,学生接受的劳动课程也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部分家长进学校开展职业分享,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和体验。该活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从每班征集45名家长,确保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家长职业主要侧重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传统工艺等学校开展起来比较困难的领域。为保证活动开展质量,由学校劳动专任教师、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制订分享内容。

其次,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地处威海高新区,背靠山东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可以较好地利用高校资源。学校先后与两所学校达成合作,邀请部分高校教师来校指导,担任3D打印社团、天文社团等校外指导教师,促使学校劳动教育开拓高精尖领域,丰富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威海高新区还拥有一大批涉及多个领域的工厂,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观本土知名企业。在参观期间,学校邀请工厂工作人员担任讲解员,在介绍企业的同时,充分与学生互动。此外,学校还开展劳动模范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校向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宣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

三、结语

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也对学校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应该成为学校回避劳动教育的借口,相反,学校应该积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在培养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的同时,着力转变学生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继而推动劳动教育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3/09「研究」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转自:“新课程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