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甘肃省临洮中学教研动态 第55期

2024/1/18 16:12:32  阅读:32 发布者:

甘肃省临洮中学教研动态

第五十五期

20231227日)

聚焦教研提质 赋能教学增效

01

教研简讯

���观摩苏甘高中各学科11月联合教研活动。1115日至30日,江苏省教科院、甘肃省教科院联合主办了苏甘联合教研活动,我校组织教师分学科进行了观摩学习。

���第二届政治、物理学科文化周成功举办。1113日至1124日,政治、物理学科第二届学科文化周活动成功举办。

���举行“新分配、新调入教师亮相课”活动。1115日至16日,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新分配、新调入教师亮相课”活动如期举行,7大学科12名新入职教师参加比赛。

���临洮中学·渭源一中历史学科联合教研。1115日下午,临洮中学与渭源一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历史学科联合教研活动。渭源一中赴临洮中学跟岗交流教师刘小莉作示范课展示。

���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1116日,学校全体行政领导、学科中心主任、高一高二年级全体授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参加了“第十一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

���2023年第二批全市高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1115日至18日,2023年定西市第二批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岷县成功举办,张丽君、马乔莉老师分别荣获地理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一等奖。

���渭源一中领导教师来校开展教育教学交流。1123日,渭源一中领导教师44人在甘肃省临洮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教育教学深度交流。

���尖子生培养培训会暨赴西安学习总结会。112526日,2024届精优班教师赴西安市参加“天一文化·尖子生培训暨2024年高考备考研讨会”。28日下午,尖子生培养培训会暨赴西安学习总结会在同心楼小会议室召开。

02

课标解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甘肃省临洮中学教研室组织各学科开展课标解读大赛活动,强化课标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为树卓越学校品牌打造强劲引擎,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浇筑坚实基座。

单元主题语境下的高三一轮词汇复习

甘肃省临洮中学英语学科中心  黄金萍

黄金萍

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县级优秀教师。

一、新课标要求

主题语境是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主要为英语课程提供主题范围。本单元属于三大主题语境下的人与社会,单元主题为体育与健康,涉及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和体育运动员介绍,及运动精神和带来的健康。单元词汇学习应根据本单元主题语境及主题,设置不同的学习活动和巩固训练,最终达成在语境中理解具体词语的功能、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使用者的意图和态度等。根据本单元主题,梳理词语,灵活运用本单元词汇。

二、本单元一轮复习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复习将围绕运动健康的主题,重新梳理归类话题相关核心和高频词汇,构建语义场,设计相对应情境便于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语言知识。开发各种练习题型以期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知识,在知识的复习和学习能力的锻炼方面都指向高考,与高考对接,与新课标对接。

三、本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复习,学生能够:

① 平时能够对体育与健康的词汇语言有更系统的梳理;能够简单地表达体育规则;

② 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相关的信息,以提高读运动健康这一语块的领悟能力;

③ 复习用不同方式表达对体育的看法;

④ 在复习词汇、语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四、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词汇梳理过关:

1.单元必考词汇与重要短语梳理(Period 1)(部分)

2.单元主题语块及主题佳句(Period 2 )(部分)

(二)近三年真题练习(Period 3)(题目此处略)

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落实《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甘肃省临洮中学高三生物教研组

高三生物教研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全组教师朝气蓬勃,锐意进取,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实施建议等,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教研组在此文中就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提出以下四点实施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学习主体

生物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讲解演示过程,还应该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开展各类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新知,构建知识框架。具体案例如下: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标记问题》是细胞分裂部分的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多以讲授法为主,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图示分析,但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佳。在进行本节教学设计时,可以将本节的重点内容设置成下图两个自主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标记问题的图示。

最后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归纳出此类问题的二级结论: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内染色体均被15N标记,第二次分裂子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体数为02n,被标记细胞数可能为2,3,4个。减数分裂完成后,被15N标记的细胞有4个,每个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被标记。让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

二、教学活动中设计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

教学情境可以来源于教材提供的情境、生产生活实践情境、科技新进展相关情境、生物科学史情境等。创设情境要围绕重要概念的学习,引出与重要概念有关的问题。将重要概念转化为中心问题,将中心问题分解为几个逻辑连贯、依次递进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应该是学生可以借助直接或间接的事实性材料探究讨论的。将这些小问题通过适当途径转化学生要完成的一个个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就是逐渐建构重要概念的过程。具体案例如下: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一节中,可以创设“一例贯穿”的真实情境,展开课堂活动设计。本节的课堂导入部分可以选择显微镜下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视频,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白细胞吞噬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哪些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开展就要依赖于白细胞内的各种结构,至此,引入本节新课教学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分离不同的细胞结构?”。完成差速离心法的讲授之后,可以继续用白细胞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哪些细胞器参与了白细胞吞噬细菌的生命活动?”,并进一步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及分工协作。本案例中,将这一节的重要概念拆分成了两个中心问题,融入“一例贯穿”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进而形成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

三、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生物学教学总目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是生物学教学的总任务,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可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节中渗透科学思维。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构建“基因分离定律”这个大概念。从孟德尔观察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归纳出F2性状分离比规律,到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都是为了构建“基因分离定律”。因此,可通过概念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成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在融合遗传理论流行的时代里,孟德尔没有囿于定论,而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确的选材是孟德尔成功的前提,如何解释规律更体现出孟德尔超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没有任何实例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孟德尔成功提出了假说,然后又创造性地设计出测交实验来证明假说,从而得到了基因分离定律。为了直观表示假说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他再次创建了遗传图解这样的概念模型。可见,孟德尔杂交实验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创造性思维。

四、命题时重视考查与生产劳动有关问题,弘扬劳动精神

目前的高考、学业水平考试是大规模的纸笔测验,在内容考查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五育”中包括劳动教育的有些内容是无法通过笔试直接测量的,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注重渗透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学会科学劳动、创新劳动,助推劳动教育。[1]具体案例如下:

2023年全国乙卷第37题以“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实验”为背景考察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和传统发酵技术,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大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认同生物科学理论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能有效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如作物秸秆的再利用等。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只有依据《课标》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参考文献:

[1]丁兆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及教学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2020(16):12-15.

[2]王永旭.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23):40-42.

音乐教学中新课标的实践与反思——以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中国古代音乐《流水》为例

甘肃省临洮中学音乐教研组

音乐教研组以学生为根本,以审美为核心,以特色求发展,以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理念,力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新要求

1.明确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2.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以主题为引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4.增强了指导性。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三、音乐鉴赏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以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第二单元中国古代音乐《流水》为例。作品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费颂,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

(二)单元主题分析与设计思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教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展开。

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并提前抛出问题“你们知道演奏的乐器是什么?这个乐器有什么特点?”从古琴乐器的音色特点入手,提前帮助学生进入音乐的分为当中,引发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审美渴望。

教授新课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初听作品

由于课程性质是欣赏课,所以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和所表现的内容尤为重要,通过多媒体播放古琴曲《流水》,并提前抛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奏的音乐画面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引出流水的音乐内容——歌曲通过各种古琴演奏手法去模仿流水、山泉、江河的声音,抒发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

2.深入了解

由于高中生对于音乐的旋律、节奏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这个环节给采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己体会一下古代歌曲和我们现在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再次聆听,提前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古琴的发音特点都有什么?由此引出古琴音乐音色的特点以及《流水》中泛音的演奏技法。通过了解古琴的音色以及古琴在古代文人中的地位,不仅加深了对古琴的认识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古曲音乐的风格。

3.整体感受

整体感受环节从《流水》的背景故事介绍伯牙子期。帮助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将理性故事放在课堂的最后,不会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在音乐活动这个环节,通过对比教学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和古琴曲《流水》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古琴乐器音色的感受和理解。 当进行课堂小结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琴的起源、形制与寓意,能说出古琴三种音色的基本特点。

2.能从音色、音量、音韵等方面分析《流水》中古琴“清、微、淡、雅”的悠古琴所承载的雅乐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古琴音乐文化的内涵,理解“琴非艺术,乃载道之器”的本质特征。

(四)《流水》欣赏

古琴曲《流水》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乐曲,充分运用“滚、拂、打、进、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的各种情态。旋律跌宕起伏、风急浪涌。曲末流水之声复起,缓缓收势,整首乐曲一气呵成。

在聆听古琴曲《流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古琴的音色及常用的演奏技法做初步的了解,再带着思考和疑惑去聆听。可以先要学生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描绘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再次聆听时,请同学们带着对水流动的想象再人《流水》之境,用心探古寻音。

欣赏《流水》也可从“标题音乐”切入,通过音色、旋法、节奏、技法等要素的变化对比描绘主题。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在音响中产生联觉,从而在脑海中建立起虚实相应的音乐形象:滴水汇聚—涓涓细流—静水深流— 水流湍急—汹涌澎湃。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能从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2020 年修订版课标指出:“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音乐审美活动在听觉体验和艺术表现中进行。”音乐鉴赏是以听觉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起重要作用。

1. 提问导入:“琴棋书画”的“琴”指的是什么乐器? (琴指的是“古琴”,属“八音”中的“丝”)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古琴:展示

古琴和古等,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比较它们从外形上有什么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它们分别是古琴和古等。它们的弦不一样多,古筝明显多一些。

3.教师总结:“古琴” 本名”琴”或“七弦琴”,千多年的历史,贴圣先贤、文人雅士最钟爱的乐器,列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4.看视频比较探讨古琴的演奏姿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抚琴

及《甄嬛传》抚琴

,拉近古琴与学生的距离。

5.初次欣赏《流水》,提问:古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悠长、典雅)

6.教师总结:《流水》以生动的形象,描写壮丽的山川、抒发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五)课后反思

古琴作为我国最早的弹拔乐器,是汉文化的瑰宝,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居八音之首,是古代文人的必备乐器,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要上好这一课,前期功课必须做好,这对教师来说实乃一大挑战。现对本课的创新之处略作小结。

1.课前功课做到位,生本意识强。能够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音乐知识储备与能力结构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生本意识强。

2.课堂结构感强,层层深入。在感性欣赏的基础上,突出理性的思辨,突出环节之间的层层深入,从“形”到“魂”,抓住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儒家思想的音乐精髓这一文化内涵。

3.音乐与文化双线并行。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文化,体悟音乐背后的文化厚重感,形成音乐文化的积淀;践行高中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这是伟大时代对广大教师的急切召唤,更是民族复兴伟业赋予广大教师的光荣使命。

转自:“临洮中学教研动态”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