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云教研”怎么做?┃教学研究

2024/1/11 11:27:53  阅读:47 发布者:

“云教研”怎么做?

——“云教研”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周晓燕 徐铭瑶 周晓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学校

   要:在智慧教育、数字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学校围绕“一个基本准则、两条基本路径、三大价值取向、四级层推渠道”的设计思路,立足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构建了主题式、切片式、巡课式、远程式四种“云教研”模式;同时依据“云教研”特征,探索了提升教研效率、激发教研活力、变通教研模式、保障教研质量的具体实施策略。“云教研”革新了学校传统教研模式,不仅培养了一支专业素养精深、教研情怀深厚、团队意识强烈的教师队伍,而且助力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智慧教研;云教研;教研模式

作者简介:周晓燕,女,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铭瑶,女,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周晓,女,高级教师,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学校。

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的问题表征及其治理机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2021SB116;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重点课题“四维融合:数字赋能智慧教研新样态的实践研究”(2023ETB06;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周晓燕, 徐铭瑶, 周晓. “云教研”模式的建设与实践[J]. 中小学校长, 2023, (09): 55-59.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立校之本。教研活动是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的生动展现。学校想要稳健发展,教师想走得更远,都离不开教研质量的持续提升。当前,智慧教育稳步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逐渐成为主流。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教育局探索数字化改革,全面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双平台,组织教师云上晒课与网上巡课双线并行,助力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有效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着力培养专业素养精深、教研情怀深厚、团队意识浓厚的师资队伍,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学校积极推动教研模式改革,整体规划和构建了“云教研”模式,探索教师研修的新路径。

一、着眼教研要求,顶层设计“云教研”框架

作为城区新建学校,学校正处于逐年扩班的快速发展期,学校教师队伍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这些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学校教师的发展存在一些不足:年轻教师对个人生涯规划缺乏清晰认知,努力方向不明;年长教师习惯于埋头苦干、各自为战,发展动力不足;教师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团队意识不强。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型教研模式成为当下学校发展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针对师资现状以及教研要求,我们着眼于云端特征,总体上围绕“一个基本准则、两条基本路径、三大价值取向、四级层推渠道”的思路确立了“云教研”模式的顶层设计框架。

(一)坚持一个基本准则

所谓“一个基本准则”,指的是打造一支拥有深厚教育情怀、高尚师德以及扎实教育教学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注重教研文化的营造以及教研方式的创新,尝试引航学校未来教研发展的新方向。

(二)拓展两条基本路径

为了构建和完善云教研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结构流程,提高教研效率,学校确立了“教研组试点先行+学科团队接续打磨”的教研路径。一方面,教研组先行试点旨在实现从“入模—出模”到“建模—创模”的引领,通过组内组间反复研讨交流,不断改进内容构架、操作流程、操作策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学科团队在教研组指导下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开设示范指导课,经常性邀请县内外骨干及名师听课评课,与县内其他学校开展校际联谊活动,进一步深化活动。

(三)聚焦三大价值取向

在云教研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深入明晰教研活动的三大价值取向,即“学生素养提升为根、教师专业成长为本、云教研模式构建为旨”。“学生素养提升为根”旨在立足于课堂,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思维的提升在课堂中实现“着陆”,实现核心素养的自然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本”旨在基于教师课堂中存在的个性或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修,借助问题驱动传递新理念和新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基础性支撑。“云教研模式构建为旨”则是针对云教研中出现的典型性、系列化问题开展全员深度研讨,从而构建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研修效果显著的教研模式。

(四)探索四级层推渠道

所谓四级层推渠道,指的是依托“校本教研—片本教研—主题研讨—课例研讨”的形式层层推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一级“校本教研”指的是学校教研组和学科团队利用校本研修活动时间重点研讨切片式、主题式、巡课式、远程式四种云教研模式的框架构建、操作流程等具体内容。二级“片本教研”指的是学校依托学校联盟(山口镇小学、油竹实验小学、汤垟乡小学等)进行区域内教研升级活动,以教学观摩、实验交流为主,让教师在实验中践行新理念、新模式,学习新方法,收获新成长。三级“主题研讨”立足教师本位,利用教师成长模块设计开展主题式云教研,教研组长和导师率先垂范,带头上示范课,针对问题及时研讨,扎实有序推进教研进程。四级“课例研讨”定位课堂,以学科发展团队为主体落实课例研讨,并邀请教研员和专家到校指导,助推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持续提升。

二、立足发展需求,构建“云教研”不同模式

由于学校规模庞大、教师结构年轻、专业引领教师缺位等问题,传统教研模式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提升。因此,学校在原有校本研修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深入探寻“云教研”的不同模式。具体而言,尝试以智慧教研为切入点,实现教研过程、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云平台一体化,同时注重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建适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教师的多元教研方式。根据云平台特点,主要构建了主题式、切片式、巡课式、远程式四种“云教研”模式。

(一)主题式“云教研”———专题性·系统化·重应用

主题式“云教研”分为三大专题模块:新手期模块课程、适应期模块课程和发展期模块课程。三大课程适配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具体表现为:新手期模块课程面向入职初期的教师,以规范教育教学意识为目的;适应期模块课程面向入职三年内的教师,以站稳讲台为目标;发展期模块课程针对三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以站好讲台为基本要求。

基于不同模块课程,学校进一步搭建了针对性支持平台,保障课程系统化、重应用、易迁移、可模仿,最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新手期模块课程主要面向入职初期教师。首先,学校将给每一位新教师配置“双导师”,指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常规。其次,通过线上线下观摩、进班实习、实践汇报等活动对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最后,依据学校制定的《新教师“过五关”细则》,组织新教师考核。

适应期模块课程面向入职三年以内的教师。学校采取“导师引领+集中研修+研习评估”的研修机制,以专业主题课程为依托,旨在帮助教师尽快度过教学适应阶段,从而顺利地站稳讲台(见表1)。

1 适应期模块

发展期模块课程针对入职三年以上教师。该阶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骨干教师,为学校发展储备后备干部力量。这一模块课程,包括专业规划、评比竞赛、名师进阶等内容,更加注重教研的深度和效度,不仅以备课、磨课、上课、评课为主要形式开展日常课堂教学研究,而且安排骨干教师开展经常性的示范教学,以供年轻教师观摩学习。

(二)切片式“云教研”———针对性·计量化·重参与

结合学校实际,切片式“云教研”以学生、学科、教师为切入点,确定了学生课堂表现诊断、学科特性诊断、教师课堂表现诊断三大教研主题。根据学科特性,各教研组自主选择,有重点地开展切片式“云教研”,让教研诊断更具针对性。

同时,学校借助大数据统计工具,形成教研诊断结果并提出诊断建议,充分展现教研过程数字化、个性化等特征,精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切片式教研主要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学科特性、教师课堂表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观察与诊断。其中,学生课堂表现的观测指标包括学生课上的专注度、参与度、思考度以及掌握度,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充分彰显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目的是从学生视角反观与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科特性主要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科课程前中后作业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诊断。根据学科差异、课程特点以及教师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诊断表格进行评估。学科特性诊断旨在鼓励教研组教师主动作为、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催化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师课堂表现诊断主要关注课堂提问、即时评价、板书设计、教材处理、教学辅助、讲授时长等方面。

在以往常态教研活动中,受限于传统纸媒的记录方式,教师们的研讨内容往往较为分散,难以聚焦,也容易偏离研讨主题。而切片式诊断教研能有效规避这一问题,通过专题式的针对性观察,辅以数据形式的观察结果呈现,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记录、精准诊断。这样的诊断更具有针对性、立体感,有效促进了课堂诊断从“平面型”向“立体型”发展,可以为教师深度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供有力支持。

(三)巡课式“云教研”———灵活性·常态化·重体验

“云上巡课”是学校打破传统推门听课方式,尽可能减少给常态课堂带来外在干扰的一种新尝试、新探索。“云上巡课”的主要优点在于易操作、灵活性强,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干扰与影响比较小。巡课教师可以在个人电脑端通过屏幕点播、实时观看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巡课时间长短皆可,随机灵活。而上课教师则不受巡课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为受到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可以说无感体验是“云上巡课”的最大特点。

“云上巡课”为基础的巡课式“云教研”分为管理式巡课、互学式巡课、反思式巡课三种形式。管理式巡课拓宽了教育教学管理渠道,形成了云端上课、听课一体化的管理环境,实现了管理者对教师云端课堂教学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让管理者能够更直接地、实时了解每一位教师的课堂状态与教学水平。

互学式巡课则突破了传统教研活动在空间、环境方面的限制,而且增强了教师的自主性,教师们可以不定时、不定点登录巡课平台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进行实时听课。同时,线上平台的可及性与共享性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成为可能,教师们可以在论坛阅读并发表帖子,交流各自观点,积极参与研讨。互学式巡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强化优秀教师示范作用,实现专业成长的良性互动循环。

反思式巡课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首先,巡课系统可以有效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智慧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细节能够充分呈现,上课教师可以从他者视角,客观地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反思与改进。其次,线上论坛给教师创造了寻求帮助与发表观点的平台。教师将自己的问题发帖到论坛,在论坛中相互讨论、切磋,进一步促进教研问题向更深层次延展,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教师开展深度反思与自我批评,在争鸣中提升专业素养。

(四)远程式“云教研”———实用性·互动化·重共享

远程式“云教研”主要有联盟结对、名师工作坊、研修培训三大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实际需求确立具体研修项目,有效地解决了跨校地域研训的难点与痛点,让更广范围的教师突破空间限制,助力云端实时交流研讨成为可能,进一步促进了教研资源的校际共建与共享。

联盟结对模块主要包括区域联盟、城乡结对、山海协作三个子项目。借助远程式教研,这些联盟活动为处于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带去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名师工作坊模块则包括理论学习交流、课堂教学实践观摩、专业提升培训评比等,利用直播技术使教师之间的即时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使得教研活动不仅能够“面对面”还能“随时随地”发生。研修培训模块包含学时培训、骨干提升,主要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群体教研活动,极大地拓展了研修范围,并提高了研修效率,有助于在全县范围打造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依据教研特征,探索“云教研”实践策略

(一)主题相生、过程相通、发展相融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较为有限,在教师专业成长路上,教师既要保障教学质量,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竞赛,因而教研活动的时间愈显宝贵。对此,“云教研”活动要直击学校育人活动的真实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的痛点,让教研活动的主题更契合学校的育人实践,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益。同时,在教研课研讨中让每位教师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直至掌握。此外,“云教研”还要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性化路径。不能因为“云教研”模式和流程结构的统一要求,而忽略了教师个性化成长需要,应当实现教师个体与群体的相融发展。

(二)目标导向、客观公正、学以致用

一是目标导向,激励为主。教研应当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激励教师练好基本功,站稳讲台,站好课堂。二是客观公正,人文为主。教师上课状态、情态全部展现在公共云平台上,这就要求巡课者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以柔性的姿态来观课。三是学以致用,取长补短。有经验的教师先上课,年轻教师在云端巡课学习,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举一反三、科学提效、灵活运用

首先,“举一反三”是教研活动开展的初衷,“举三返一”则是教研目标的真正落地。具体来说,“云教研”以中段语文组为试验田,经过试课和研讨,总结经验,形成初步的示范样例。然后,以试验组为圆心向其他组辐射,迁移运用,实现“举三返一”。其次,教研活动必须关注“科学提效”,鼓励教师在观课、议课以及研课的过程中,通过“记、计、析、晒、判”等具体方法对教研课例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和反思。最后,“云教研”虽然遵循基本的流程,但是并不是固化模式、固定流程,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研组,要求针对不同教研主题,灵活运用教研要素形成不同的教研变式。

(四)进阶推进、持续跟踪、支持保障

“云教研”的持续开展、有效推进,离不开支持系统的有效推动及有力保障。对此,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三个方面的策略:一是进阶推进,先易后难。起始阶段,技术依据实践需要不断打磨完善,因此,在初期实行阶段教研,随着技术与实践的磨合逐步扩大“云教研”覆盖圈,先易后难,稳步发展。二是因人而异,持续跟进。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针对不同教师,制定持续跟踪的专业策略,引领教师个性化发展。三是不断完善支持保障,确保“云教研”活动的长效运行。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中层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云教研”指导小组。通过“外聘专家+内请教研员”的方式,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实践过程全员覆盖,保障“云教研”的项目推进制度化、系统化,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稳步提升。

从实践效果来看,云教研模式的构建与运用充分激发了学校教师发展内驱力,不仅推动了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革新了教育教研模式,而且汇集了区域特色教研资源,在“教育共富”背景下助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文来源:中小学校长 2023,(09),55-59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