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诗意秋风话教研,凝心聚力行致远—鼓楼第二实验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

2024/1/5 15:03:44  阅读:37 发布者:

金秋十月,木落霜冷,虫鸣果香。在秋风送爽的1018日,福州市鼓楼第二实验小学教研活动如约而至,本次教研活动由夏倩倩老师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本篇课文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文章通过记叙少年周恩来耳闻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又亲眼目睹“中华不振”的事件,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全文结构严谨,事件层次清晰。

授课环节

夏老师在执教本课时,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精准结构文本特点,从学情出发,搭建学习任务支架,指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让语文要素落地。

在课文教学时,夏老师围绕“为什么中华不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相关的语句,鼓励学生理解,整合所勾画的内容。结合课后第二题,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同时通过课文中重点语句段的理解,理解“中华不振”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气氛融洽。

评课环节

课程结束后,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发言点评。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上自己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

二年段:

夏老师执教的《为中华崛起》一课,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多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真正原因。注重以“情”感人,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多媒体课件、展开想象、有感情朗读、思考感悟批注等。

三年段:

夏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精准解构文本特点,从学情出发,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去叙述主要内容,一步步的方法指导,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地学会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接着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中华不振”,然后播放中国饱受屈辱的视频,进一步深化“中华不振”。此时,学生的情绪被点燃,爱国之志被激发,从而引出了周恩来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课堂推向了最高潮。

四年级: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夏老师主要采用资料引入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切入周恩来资料,使学生走近伟人,了解伟人,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这节课的教学,夏老师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五年段:

夏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重难点把握准确。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干了什么说一说故事内容,其实就是在反复渗透这个单元学生要掌握的语文要素——先通过学生自己范式,再请同学们分别说一说,以教促读,以合作促成。夏老师通过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主要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品味一篇课文多个事件时,要抓住主要内容去说清楚、说简单。美中不足的是,在课堂上对情感的烘托渲染相对较弱,让原应激昂的情感,表现得比较平淡。

六年段: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夏老师通过复习课文主要内容一一目睹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层层深入。以“中华不振”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内容的鉴赏,寻找文中能够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从字里行间去发掘主人公当时心情,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感受到“中华不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结语

“乘风破浪争朝夕,不负韶华楫前行。”语文教师,应做一块蓄电池,常思常悟助力自身发展;也应成为一位追梦人,深耕教学实现职业价值。铜小语文教研组将用心教研,研之有悟,百想齐思,思附践行。

转自:“福州市铜盘中心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