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读写结合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

2024/1/5 13:44:47  阅读:46 发布者:

【摘 要】在开放、有序的校本课程中,建平中学教师运用接受型支架、转换型支架、输出型支架,尝试将作业功能与读写结合有机整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读写结合  写作任务支架  深度学习

读写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既能促进高效阅读,也能帮助学习者整合材料、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推动读书、思考、研究的进程,越来越受学习者的欢迎。以学习任务群组元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充分彰显了读写结合的融合性特色。建平中学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00年就投入到读写融合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中,2004年开发《建平中学语文学科模块教材》《建平中学语文学科有效作业》,20129月结题的国家级课题“基于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以“探究学习”“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了读写结合作业设计研究,在开放、有序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作业功能与读写结合的有机整合。

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表达技能是与阅读相伴相生的,既是文本解构的工具,也是阅读成果的外化体现,大体呈现出接受型、转换型、输出型三类支架类型,可以实现不同的表达功能。我们可以基于读写结合的作业设计依托单元学习任务,运用各类表达支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方面读写不游离,写作任务设计贴合文本,体现读写结合的即时性与共生性;另一方面读写不隔离,写作任务结合学生学习体验,体现对阅读成果的印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阅读后随时地写,动态地练,将静态的阅读能力与写作知识自然融入写作过程,以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综合提升写作能力。如重在文本信息筛选、思路整理的接受型支架可以采取表格梳理、思维导图、学习卡片等作业形式,提升学生信息加工和归纳提升能力;注重文本信息深度整合、内容理解的转换型支架可以运用点评、批注、短论、综述等作业形式,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与知识建构;在一些人文主题引领的单元作业中,教师可以借助输出型支架,强调知识转化与综合运用,进行相应学习任务群写作训练的综合内化。

一、以《〈论语〉十二章》为例的接受型支架作业设计

作为教材的《论语》章节选编,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各篇各章联系不明显。从不利的一面来说,是难背、难记——按原书顺序背诵起来非常困难;从有利的一面来说,弱规律性组合丰富了言语的潜在意蕴,给每个读者重构的可能,在教学中把不同的篇章重新组合,就会获得新的发现。

某同学要写作一篇《立身处世》为题的议论文,以《〈论语〉十二章》的章句为写作支架,请你帮他(她)绘制一份包含所有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

《〈论语〉十二章》的作业设计基于《论语》语录体文本特征,让学生在章节整合中建构新的意义。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这种重构的机理首先是读懂每一则的含义,再结合阅读者的生活实践,在古老的经典中汲取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

如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学生首先要读懂这章写了什么,其次要明白是怎么写的。只有在明确孔子论述“为仁由己”并且在“为仁”的道路上设置了“四勿”底线之后,学生才能真正完成古老经典与现实生活的建构。

又如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这里的“譬如”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学生当然可以凭空想象是针对“学习”“求道”等来说的,但如果将这章与第十章的联系起来,认为“为仁”就如同“为山”也是成立的,那么,第十章与第八章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建构为“做什么”与“怎么做”。

《〈论语〉十二章》,或阐释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都是以“立身”“处世”为核心理念的。其中“立身”是“处世”的前提,“处世”是“立身”的目的,用《礼记》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业设计从学理上来说,也符合《论语》宣扬“内圣”“外王”的基本思想。当然,在对《论语》章句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与建构,作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筛选、归纳、整合能力,不在于思维导图内容或形式的完全统一。

二、以《包身工》为例的转换型加输出型支架作业设计

夏衍的《包身工》通过芦柴棒、小福子、五名女工的悲惨遭遇,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过社会的轰动。作为选择性必修中“揭示中国革命意义”的一篇报告文学,我们的作业设计有两个目标:1.理解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目标1的达成基于目标2的实现。课前作业设计的突破口是创设夏衍创作的情境,让学生尝试以创作者的身份从选材、组材、立意、表达入手,将强调阅读分析的接受型支架升级为读写融合的转换型支架。课后作业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特定语用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创作新闻作品,旨在运用输出型支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读写能力。

俗话说,新闻都是跑出来的。在跑新闻之前,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其次是对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生存状态及其成因作出分析判断,第三是斟酌文学表达技巧。假设你是夏衍先生,请结合作品,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以下问题:

1.你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采访对象?

2.在大量的文字素材与采访活动中,你对包身工制度的根源作出了怎样的分析判断?

3.你在创作中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段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建平国庆通宵活动”到今年已经第35个年头啦。35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舞台上展现魅力,有多少个生动的故事在此发生……如果你是建平“金苹果电视台”记者,要为建平中学通宵晚会35周年庆写一篇新闻报道,你会如何写。附记者工作单,见表1

1  “金苹果电视台” 记者工作单

写什么

对象的确定

主题的挖掘

历届通宵晚会主题的收集……

同学、校友、校长、教师、家长、校工等人的访谈……

……

怎么写

标题的拟定、线索的确定……

人物的选取、细节的挖掘……

详略的安排、叙议的结合……

……

以《包身工》为例的输出型支架作业设计首先基于“真实性学习”的理念。以“记者招待会”为核心内容的课前作业,侧重口头表达,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与任务驱动中,体会作家的新闻敏感性与社会责任感。“卖身契”与“作息时间表”等具有震撼力与说服力的材料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包身工现象成因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考时,真正达成了课文“揭示中国革命意义”的学习目标。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学习者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应该做的事情。通过课前作业,学生在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思维过程中,培养了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也体会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完成了“真实性学习”的任务。

其次是“深度学习”理念的实践。教师的工作不在于控制学习,而在于营造深度学习的环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并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利用差异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学生要做的是成为“探究者”“思考者”,而非“记忆者”。正如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所说,“我们想看到的,不是知识追逐儿童,而是儿童追求知识”。

总之,“读写结合”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体现了“真实性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同时也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思想。作业设计和作业实施的质量,不但是衡量落实“双减”政策的尺度,也将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佐藤学.培育作为专家的教师:教师教育改革的宏观设计[M].东京:岩波书店,2015.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1AB合刊,作者系上海市建平中学  张强)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