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持续性学习评价设计

2023/9/12 16:58:09  阅读:4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单元主题式学习工作坊 ,作者午夜阳光

持续性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反馈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有效学习的有效途径。评价反馈的本质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反馈进行得越及时,越有针对性,就越能助推学生的思维,加快学习进程。评价反馈所涉及的主要要素,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以“新航路开辟”为例,其内在关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脉相承,评价就是为了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任务是为了目标实现而设计的学习任务,也就是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评价目标;评价标准是针对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的,是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体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且共同组成了持续性学习评价系统。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设计大单元主题式学习背景下的持续性学习评价呢?

1

明确设计标准

威金斯在论及评价反馈时,曾给出有效反馈的四个标准:即及时、具体、可理解和可操作。这成为指导教师在制定评价方案、确定评价标准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就应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评价活动。学习目标回答的是“去哪里”的问题,而评价标准则要回答“如何证明是否到了那里”的问题。

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部分,根据《课程标准》“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要求,可以看出核心点是让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会理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一条要求就可以设计如下学习目标:

目标1  读《新航路开辟路线图》,提取有效信息,完成《新航路开辟》简表(简表略)(能力要求: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识图能力;素养要求:时空观念);

目标2  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能力要求:归纳概括能力;素养要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目标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能力要求:合作探究能力、理解和解释问题的能力;素养要求:历史解释)。

当我们设计这样的学习目标时,就应同步思考评价标准,即拿什么来证明学生达成了这样的目标,思考应什么方式、方法、活动来实现这样的学习目标。这就是要设计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相应的学习活动。

目标1评价任务是“完成简表”,评价标准就应是“完成得怎么样”(准确程度、简练与否、是否能按时完成、是否独立完成等),此类任务单一而且比较简单,那么学习活动就可以安排“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填写表格”,反馈评价活动就检查学生是否准确地完成即可。

目标3评价任务是“理解意义”,评价标准应是看“理解是否全面、准确,表达是否到位,是否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否体现了自主、合作等”,由于评价任务相对复杂,难度相对较大,因而在组织活动时,应既有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也有学习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当然少不了教师的积极、适时引导和点拨,少不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指正和纠偏。这个指正和纠偏就是教师的反馈评价行为。

大单元主题式学习主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非常重要,须臾也不能离开。这里就突出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反馈。

01在评价反馈的内容上

一是聚焦重难点。这是教学过程中需集中用力的地方,因而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从中信息有价值的获取;面对学生的信息,教师应留足思考时间,学会等待,学会鼓励。二是聚焦疑错点。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需捕捉信息的地方,教师更应看表情,观表现,听声音,从学生的表情上、从学生的表达中发现问题。三是聚焦亮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好方法、新发现等亮点,用欣赏、激励的眼神、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通过推介,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辨析,使学生受到启发。

02在评价反馈的方法上

我们应将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共性解惑和个性指导适当兼顾,有区别地进行反馈,充分顾及和保护个别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比较、联系、迁移等方法,及时进行点拨矫正;对于重难点问题,应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设计合理的“脚手架”,安排合适的梯度,进行分层反馈,使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03在评价反馈的时机上

一种情况是及时反馈,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就是不延迟、不滞后。有研究表明,对学生错误的信息如果反馈过迟,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对错误的信息留下较为深刻的“错误”痕迹,不易纠正。因而,教师应关注学习整个过程,根据发现的学生学习的错误,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而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那就是做出延迟判断和延迟反馈。比如,当学生在没有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尚未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时,如果教师就随意出手,忙着给学生“指点迷津”,非但不能帮助学生,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会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戴上了“框框”,甚至是“紧箍咒”,就不利于学生新的想法的产生,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养了。

2

明晰学习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即用怎样的途径或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明晰的学习评价任务,与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表现密切相关。学习任务是“预期学生做到什么”,而评价任务则是指向“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高质量的评价来自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1]

当我们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应是什么样的表现,即会有什么样的回答、行为、作品、方案等呈现出来,它们各有怎样的表现或标准可以作为测评的证据,也就是要据此确定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的表现标准。

比如,“知道”类的学习目标,对应的现可以是:用自己的话说出,复述出来,告诉他人等;“理解”类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为:用自己的话解释,举例说明什么是,使用什么来分析等;“体验”类的学习目标常用枚举法列出通常表现来确定成功标准;而能力目标一般从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及成果等维度来设计成功标准。

3

评价任务要与目标匹配

教师的学习评价是基于证据的评价,是检验、验证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而进行的反馈评价。证据需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寻找,需要在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而评价任务需与学习目标需密切勾连,需与学习目标相匹配,评价任务与评价活动才有意义。即确定了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以达成目标,评价的任务就在于检验学习行为是否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如确立目标为“理解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评价任务就应围绕该条目标的达成而设计,通过给“目标”添加“方式与方法”“策略与工具”“指导语”等,从而形成“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评价任务。

若要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可测、可评,且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其程序如图2- 2所示[2]”,教师应关注情境、任务、检测点三个关键要素。

“情境”即设计的评价任务尽可能创设思考问题的新情境,创设与学生已有经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场景,将学生带入学习任务场景中,便于引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便于学生在“场景”中观察、思考、辨析和探究。场景越新颖、情境越复杂,与学习目标越匹配,对学生学习思维深度的检测、判断就越精准。“任务”即教师发出的学习指令、学习要求,明确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学习指令越清晰、越具体,就越具有可操作性,学习目标达成的路径就越清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检测点”即评价任务的具体指向,换句话说就是到底要检测、考查什么,考查哪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考查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考查获得了怎样的历史体验和历史感悟,考查对哪些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对重大历史现象进行怎样的历史解释,等等。

此外,评价任务还应注意与内容的匹配、与形式的匹配、与要求的匹配和与难度的匹配。重视和提升评价任务的相关匹配度,才能使评价更有效,才能使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指导、点拨、引领和助推作用。

4

评价标准要与任务一致

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通过恰当、具体、明确的指导语,使“评价任务”清晰可执行,使学生一看就明白:要我做什么,要我怎么做。那么,评价标准则是要明确“是否做到了”“做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没做好”“没做好怎么办”。就是说如果设计了“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评价任务,那么,就需要通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观察、检测学生能否读懂,能否知道哪是原因、哪是条件,能否准确归纳和概括原因和条件,且迅速、条理。

因此,评价标准与评价任务二者是密切相关的,设计时二者必须是高度吻合的。否则,二者不一致,就不会完成评价,或者说评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且评价结果也不会精准。

[1] 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9.

[2]王建峰.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卢明,崔允漷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55.

转自:“教学评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