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上第1课:《观潮》教学手记

2023/9/12 16:02:34  阅读:4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丁丁de笔记 ,作者丁素芬

四上第1课:《观潮》教学手记

先说说本单元篇章页的教学:

一、板书诗句,请学生读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

二、交流诗的意思,感受不同视角之美

师:这是一句唐诗,猜一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江水流到天地外去了,山色似有似无。

师:真厉害!说得简洁而准确。再来猜猜,作者站在哪里看江水和山色的呢?哪句是远看,哪句是近看?

生:“江流天地外”是远望,“山色有无中”是近看。

师:对照这一页插图,再联系生活经验看看,有没有道理?

(生同意,师板书:远望  近看)

三、拓展背景,围绕“眺”总结

师:这个“江”指的是汉江。这句诗来自王维的五律《汉江临眺》。题目中哪个字表示作者在看?(眺)你在哪里眺望过?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生:我在诺贝尔湖眺望过美丽的风光。

生:我在五龙山顶眺望,下面的楼房都显得很小。

师:你看,作者从远近不同的视角看江景,优美如画。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感受——自然之美。(板书)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又是从怎样的视角、感官写自然之美的呢?我们在阅读中好好鉴赏、体味。

(以上作为单元的导学部分,为下面的课文教学作背景与读法上的铺垫。)

新课标背景下

用好统编版教材的好帮手

谷里新书上架

《观潮》教学流程:

一、读题,理解“观”

1.读课题《观潮》,“观”就是?(看)为什么不叫《看潮》呢?

2.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这样奇特的景象当然要仔细地看。

再读课题:观潮。

二、拓展画面,丰富“自古以来”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可不是随便一说,宋代词人周密在《观潮》中写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唐代刘禹锡赞叹钱塘江大潮:“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出示诗句,初读,感受气势。

齐读课文第一段。

三、师范读课文,生专注听,做记号

1.认读生字新词,学三个难写的字。

大堤   宽阔   薄雾

顿时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依旧  风号浪吼

①三组词语依次出现,读准字音,强调“薄”;②小老师教学“滚、逐、霎”三个的写法;③发现三组词语的规律:按涨潮的顺序写的。

(本课生字词较多,四年级第一课,还是要教得扎实一点,慢慢向完全自主识字过渡;也渗透了课文内容的梳理)

2.问题:作者在什么地方观潮的?观到了什么景象?

3.交流:(1)第二自然段信息:我们在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登上海塘大堤。(2)什么时候观到了什么景象?(先读课文中的原句,再出示支架,简要说一说)

潮来前(静),观到了(江面风平浪静,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

潮来时(动),观到了(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

潮来后(静),观到了( 余波依旧,恢复平静)。

学生可以读文中的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点评、引导。

四、生自由读课文,感知画面,互动交流

问题:哪些地方让你产生画面感?读给同学听。

交流句子:

1. 学生交流最多的是三、四自然段:

1)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1=3.3米,两丈多高……学生惊叹!

2. 有一个女孩子交流第五自然段:她说虽然三、四两段的画面很震撼,但她觉得文章的最后更有感觉——这里没有写潮水戛然而止,而是写余波依旧,慢慢退去。

我说,这种感觉叫“意犹未尽”。(本课正好学到生字“犹”)

3. 顺势引导:潮水慢慢退去,人们的心情“意犹未尽”。那么,潮水来之前、之时人们的心情呢?

学生梳理:

潮来前(急切)——潮来时(兴奋、激动、惊叹)——潮来后(意犹未尽)

五、调动感官,阅读与鉴赏

1. 读第二自然段,作者通过哪一种感官写潮水的?(视觉)第三自然段呢?(视觉+听觉)第四自然段?(视觉+听觉+联想)

2. 指导朗读,交流感受。

读三、四自然段,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感受潮水的变化、壮观。

指导学生给视频配朗读,读出节奏、气势。

3. 挑战性问题:三个自然段中,你觉得哪一段的写法更好一些?更生动?(学生认为是第四自然段,因为调动了多种感官)既然我们都觉得这一部分好,为什么作者一开始不用这样的手法呢?

这个问题虽然有挑战,但孩子们很感兴趣,想法多样——

有的说,如果全文都是高潮描写,就没有惊喜了。

有的说,作者故意要这样写,这样才有变化,如果只有一种手法,不好玩。

有的说,联想的手法不要用得太多,偶尔用一下,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一直用联想,别人会怀疑不真实,太虚幻了!

有的说,潮水开始比较平静,然后越来越有气势了,所以作者写得也越来越有气势,就像一首乐曲一样,开始轻轻的,接着变得雄浑。

……

孩子们讲得很精彩,我顺着他们的想法,出示语段,把“从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标红,学生立刻意识到这里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4.再观视频,再读课文。

学生说“奔腾的白线”太神奇了!我觉得,孩子此时的语言太棒了!

5.引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六、总结,引导课后探究

1.此时我们再来读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是否会有更深的感受?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学生读,说诗句的意思,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

除了“须臾”,孩子们都能理解意思。我让他们联系诗句猜猜“须臾”是快还是慢,他们都说“很快”,进而明白“须臾”就是转眼间、一瞬间。

2.苏轼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为什么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日呢?读课后的小资料,如没能解决你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和小组同学交流。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