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鉴 | “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质量课堂建构的条件与策略

2023/9/11 18:16:32  阅读:46 发布者:

我国基础教育“双减”政策落实近两年来,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少,中小学校在探索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有效经验,尤其是形成了如何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角度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策略。但是,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教师的负担加重问题、课堂教学范式转型问题、课堂内外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仍然在影响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效果。

厘清“双减”政策与高质量课堂建构的逻辑关系,深入研究高质量课堂建构的条件,总结高质量课堂建构的有效策略,对于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和推进整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课堂与“双减”政策的逻辑关系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表面上看,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以及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以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进一步追问会发现,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的低质量发展。

教师为什么要布置大量重复训练的作业?家长为什么要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根源就在于中小学没有建构起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尽管新课程改革二十余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课堂仍然是一个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场所,缺乏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核心素养的关注。

因为课堂教学效果差,教师就试图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来让学生巩固知识,家长则根据子女不同学科学习上存在的困难,试图通过校外辅导机构来“补短板”。学生放学回家之后,主要的任务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各学科都有作业,小学生做完作业已经到夜里十一点多了,中学生则到凌晨一点了还没有做完作业,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长期睡眠不足,课堂教学陷入恶性循环。每到双休日或寒暑假,家长还要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这又给学生增添了更加繁重的负担。因此要落实“双减”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就必须认识到高质量课堂建构与“双减”政策的逻辑关系。

首先,以高质量课堂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一种理念。高质量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理念,是课堂教学改革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一次转变,同时,也是从注重质量到注重高质量的一次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学认识论为基础,将双基作为教学的目标,以讲授法为主要方法,注重的是学生知识量的增长。现代课堂教学以生命实践论为基础,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以合作探究和综合性学习等作为主要方法,注重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强调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从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的转变是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是从注重知识数量向人的质量发展的转变。基于此,只有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也才能真正让教师和家长放心地去减少作业和辅导的数量。因为有了课堂时空的高质量保证了学生发展的高质量,课外活动便有了时空的保障以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及个性化的发展。

其次,以高质量课堂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一种方法。“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各地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落实“双减”政策的方法,从一开始的强行规定式的“双减”到后来的引导探索性“双减”,再到积极主动的高质量课堂建构的“双减”,最终使“双减”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高质量课堂,不仅让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与参与体验的方法呈现出个性化的学习特点,整体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增值性的发展,提升了个体发展的质量。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形成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课堂教学做到“堂堂清、日日清、生生清”,以“先学后教”的方式翻转传统课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再次,以高质量课堂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一种途径。若要从根本上减少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教师要率先将教学任务完成在课堂之内,保障课后少布置作业,布置有意义、有价值的作业。家长要配合教师,开展有意义与有价值的家庭教育,形成课堂内外教育的合力,并使课堂内外各有所侧重。为此,高质量课堂的建构是减少学生课外作业的有效途径,家校合作是减少学生课外辅导负担的途径,二者殊途同归,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落实“双减”政策。那种一味地通过政策强制性减少作业与辅导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质量,只有高质量课堂保障了学生的学业质量,才能给学生留出课后时间和校外空间个性化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如从事生活劳动、参观访问、同伴交流、体育运动、调查研究、文化娱乐等,才能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与高效的课堂专业生活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高质量课堂建构的内外条件

“双减”的两个任务正好对应着影响高质量课堂建构的内外因素。高质量课堂建构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外生活及其学习习惯的养成,二者共同作用,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课堂教学的要素论是课堂教学系统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表述:一种表述为教学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一种表述为教学的系统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七个要素。

所谓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建构就是教学要素及其关系的优化组合。从基本要素来讲,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生方式变革,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结构化、综合化等方面的单因素优化以及三要素之间关系的优化,即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以及教学内容之间形成有效的组合方式。在教育史上,主要形成了传统的“以教为主、先教后学”的课堂和现代的“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课堂,现代的课堂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而成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一种高质量的课堂而取代传统的课堂。从系统要素来讲,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现代课堂的各要素及其关系表现得更为复杂,将教学活动置于师生生活活动与专业活动结合的体系之中,改变了传统的仅仅将教学理解为一种专业性活动的现状,形成了立足于师生生命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专业生活世界。

两种要素论相结合,标志着现代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横向上优化组合各要素及其关系,而且从纵向上建构起以师生生活世界为基础的课堂专业世界,通过纵横坐标的相互作用,才能建构高质量课堂的内部体系。

高质量课堂的建构不仅仅是课堂内师生之间的事,也不仅仅是教学要素及其关系之间的事,还与课堂外师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便是高质量课堂建构的外部条件。“双减”政策的落实正是要将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按照生活世界的逻辑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发展个性及综合能力,并以此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

为了使课堂内外关系能够协调发展,教育史上曾经出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说法,所谓第一课堂即教师与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第二课堂则是指学生的生活活动。第一课堂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主要渠道,第二课堂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渠道,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但是,随着作业的逐渐增加和辅导班的增多,课堂之外的生活世界逐渐被异化为课堂专业世界的延伸,学生课后主要时间用来做作业和参加各种辅导机构的学习班,第二课堂逐渐失去了其功能,导致课堂时空的外溢和边界的扩张,缩小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外的师生生活世界作为高质量课堂建构的外部条件,引起了政府的足够重视,并将其反映在新课程的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之中,以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综合实践的方式,让师生走出校园,迈向真实的生活世界,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于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实践育人方式,将课堂内外的关系再一次重新定位。与此同时,因为翻转课堂理念的深入人心,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让课外活动有了时空的保障,让学生先学成为可能,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外生活世界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高质量课堂建构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同时具备时,高质量课堂才有可能在现实中得到实现。因此,对于学校变革来讲,不仅要深化课堂教学范式的变革,努力建构以现代的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而且还要加大家校合作的力度,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将学生课堂内外的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以高质量课堂落实“双减”政策,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高质量课堂建构的主要策略

高质量课堂的建构是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而形成的课堂变革的方向。高质量课堂是一种课堂结构的质量观,是学生培养的质量观以及满足教学需求的质量观。建构高质量课堂,既要理解其内涵,又要把握好内外条件,从教育系统的优化出发,构建新型的高质量课堂形态。

第一,明确教育主体责任,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课堂。校长、教师、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建构高质量课堂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高质量课堂建构的主体责任方在学校,其领导是校长,学校作为专业的学习型组织,对课堂形态的建构起着领导作用。长期以来,学校成为知识的传授地和枯燥的学术演练场,最后可能发展成为愈来愈和个人的成长脱节的教育机器。当学校教育面临危机的时候,作为教育的主体机构,校长要带领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为核心要素,建设一个专业化的学习型组织,而且,这一组织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不同于其他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部,不仅有物质环境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体系,而且有温暖舒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等。作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共同体的学校制度与文化的建设,为高质量课堂建构创造的物理与制度的条件,也是高质量课堂所必须具备的外在形态。

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高质量课堂的建构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积极主动地接受新型课堂的理念与方法,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努力建构一种学习型共同体课堂,以教论学,为学而教,教学相长,在变革自身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解放学生,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高质量课堂以高质量育人为根本遵循,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是一种学习型共同体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主要方式。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要素,构建学习者中心课堂。不管是教学三要素还是教学七要素,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学生,这一点各要素论者几乎没有什么争论。在教学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优化中,形成了两种经典的模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另一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转,形成了20世纪初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这是一个发现儿童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翻转课堂阶段,这一阶段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将学习者作为教学要素的核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是一个发现儿童并与技术相结合的阶段。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最近“ChatGPT”的广泛应用,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的智能化发展,对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要素,而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成为未来高质量课堂的一种主要趋势。两个阶段的探索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的建构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余年来,我们力图要从根本上调整的教与学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地、广泛地建立起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加强学科实践活动,构建师生专业生活世界课堂。既然说高质量课堂受师生课堂外生活的影响,与师生的生活世界、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构建高质量课堂可以从外向内,以日常生活世界之交往理性补充专业生活世界理性之不足,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师生的专业生活世界,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从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针对中小学课堂低质量、低效率的问题开展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根本变革,从最初的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到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对讲授法的补充,再到当下学科实践与跨学科主题活动对课堂中探究活动的补充,都强调在回归师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检验和发展课堂所学的间接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或素养。

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特别强调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综合实践,提出实践育人的根本体系,与以往理论育人的体系相结合,成为新时代高质量课堂建设的内外结合渠道。如果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是在课堂中的一种模拟学习的话,那么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学习,不能为高质量课堂提供真正的原发性活动。只有把真正的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综合实践等活动与师生的生活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将高质量课程建构的内外条件统一起来。专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有理性的知识学习,又要有感性的情感体验;既要有工具理性的发展,又要有交往理性的培植;既要有讲授与倾听的逻辑,又要有表达交流的能力。这正是将课堂内外的世界有机统一起来的表现,又是教学作为艺术和科学活动的内在统一。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3/06「名家」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 王鉴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自:“新课程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