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口耳相传:民间故事的教学要领

2023/9/11 18:00:12  阅读:69 发布者:

一、照着故事的结构讲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具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当听到“从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我们知道故事就要开始了。民间故事就得从这些“时间”开始讲起。故事开始了,故事里的人物一一登场。《漏》中的“老公公”“老婆婆”“小胖驴”“老虎”和“贼”随着故事的推进展开属于自己的角色使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学生可以先按好人和坏人区分这五个人物,再摆一摆这五个人物的位置,随后画一画人物的关系,形成“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人物关系图讲述故事开头的情节,教师提醒学生记得故事要从“从前……”开始讲起。

民间故事中的好人要过好日子,坏人就要来做坏事,故事由此继续发展。《漏》的叙事结构充满了“巧合”,老虎和贼都怕“漏”,开始了他们的逃跑之旅。学生读故事的过程中找出表示地点的词,绘制成“逃跑路线图”。学生借助逃跑路线图,抓住老虎和贼的表现,完整讲述故事的经过。讲述过程中,学生发现老虎和贼的表现是交替叙述的,他们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巧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两个拳头分别表示老虎和贼,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增加讲述的趣味性。

民间故事叙述采用口语的方式表达,刘守华先生认为:民间故事的情节线索以勾画为主,通常不注重精雕细刻,但很注重人物的对话,这与口头语境有关。《漏》中对老虎和贼的心里话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些心里话反映出两个人在逃跑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学生可以揣摩心里话背后的心情,绘制成“心理变化图”。学生借助心理变化图,具体而生动地复述故事的经过。教师提示学生心里话是说给自己听的话,讲述时语调要低,害怕的感觉要到位,起伏的变化要明显。

故事到最后,听众发现“漏”在老公公和老婆婆眼中是“漏雨”,在老虎和贼的心中是“可怕的怪物”。教师教学“漏”字,调整故事结构,形成“故事结构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好人战胜了坏人,让民间故事代代传讲下去,这个民间故事中是什么战胜了坏人,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学生在探讨中发现:是老公公和老婆婆无意中说的“漏”,无意的“巧合”战胜了坏人,看似强大的坏人其实是愚蠢的,他们都“误会”对方是“漏”;更重要原因还是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学生在故事的讲述中体认民间故事“惩恶扬善”的基本叙事结构与主题。

二、接着故事的结构讲

民间故事的创作和讲述是老百姓在虚构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过程。民间故事中老百姓经常会遇到坏人带来的麻烦。当麻烦出现了就要寻找解决的办法,老百姓想象通过某种力量或办法解决麻烦,最后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民间故事叙述的基本结构,也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重要原因。

这种叙事结构与叙事学最基本的“愿望的实现”模型是一致的。故事是任何一个叙述的基本元素,没有故事就没有叙述。故事包含三个要素:冲突、行动、结局。一个人遇到一个难题(冲突),他必须努力奋斗(行动),于是他成功了或者失败了(结局)。冲突一旦结束,故事就结束了。

《枣核》中的老百姓本来过着自己的美满日子,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碰到坏人找麻烦,就要解决麻烦,于是枣核就勇敢站出来,帮乡亲们牵回牲口,惩治坏人。枣核与县官、衙役一共斗了三个回合,每个回合都是按照“麻烦—办法—结果”的叙事结构来讲述的。学生默读故事,思考枣核遇到了什么麻烦,想到了什么办法,结果又是怎样的?形成以下的叙事结构表,发现枣核战胜坏人的本领是“蹦”。学生按照叙事结构表表演“蹦”的动作,完整、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结合枣核的“牲口是我牵的,你们要怎么样?”等语言,体会枣核的智慧、勇敢和担当,感受老百姓“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学生领会了“麻烦—办法—结果”这个叙事结构,就能快速阅读类似结构的民间故事,并能依据这个结构进行创造,变幻出不同的故事。县官被枣核戏弄之后,一定会来找乡亲们的麻烦,枣核此时一定会站出来说什么?学生联系枣核的形象和生活经验,一定会想到这样一句话“一人做事一人当”。县官要把枣核装进麻袋中淹死,故事又会怎么发生呢?学生依据“麻烦—办法—结果”的叙事结构,联系枣核“蹦”的本领继续往下编。

不光县官要找麻烦,这一年村子里又闹旱灾,小偷趁着大伙都睡着了,溜进来偷米,枣核发现后,追到村口,他又会怎么做?还会有谁来找麻烦,枣核又想到什么办法,最后的结果又会如何?按照“麻烦—办法—结果”的叙事结构,学生接着往下讲,就能讲出不同滋味的故事。教师提示,不管谁来找麻烦,枣核总是能想到办法,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人战胜坏人”,学生在接着讲的过程中传承的不仅是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更是民间故事的叙事母题。

 三、变换故事的结构讲

民间故事口耳相传,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老百姓对同一母题和内容的民间故事,在听讲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加以改造,形成不同的版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猎人海力布》等就有不同的版本。同一个故事在讲述中变换叙事结构,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也会相应变化。

《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情节按照“从前”“有一天”“这样过了几年”的时间线自然连缀,讲述了救龙女、得宝石、知灾难、救乡亲、变石头这几个情节,情节前后形成因果逻辑链。“救乡亲”的情节是故事的高潮,对于这个情节的讲述可以让学生角色代入式地变换故事结构讲述。学生可以扮演乡亲,向自己的后人讲述海力布是如何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讲述的重点是海力布面对变成石头抉择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可以成为海力布,讲述的重点是海力布内心的担忧与焦急。教师可提示当海力布听到可怕的消息时,他会怎么想?当乡亲们不相信会大难临头、不肯搬家时,他又怎样想?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下,乡亲们还是不相信,他又会怎么想?学生还可以化身石头,以石头的身份,介绍来历。这样的讲述,学生具有角色代入感,将前后的情节重新组合,将重点的情节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后讲述。海力布的人物形象也从不同角度被学生认知。

仅仅在故事结构变化中的讲述还不够,讲述时还需将民间故事置于“语境”中,才能达到对民间故事真正、深刻解读和阐释。(作者单位: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叙事学视角下的小说课教学研究”(批准号:C-b/2018/02/04)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