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山东省初中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与教研员专业素养展示交流活动活动(2023.7)——《电阻》青岛胶州振华实验学校

2023/9/11 16:34:34  阅读:56 发布者:

山东省初中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与教研员专业素养展示交流活动

:《电阻》

授课人:青岛胶州振华实验学校  金毅

一、说课课件

二、说课稿

《电阻》说课稿

青岛胶州振华实验学校 金毅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金毅,来自青岛市胶州振华实验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是我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中进行的比赛课例。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进行回顾,烦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说理解(教材、学情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内容,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认识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变阻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去突出;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可以通过信息归纳法、比较法去突破。

基于上述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请看屏幕):

1.物理观念:

知道电阻的定义,单位及其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能运用电阻概念及影响因素去解释解决日常问题。

2.科学思维:

通过建构电阻概念作为标准模型,去解决电路以及日常各种“阻碍”问题;通过运用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缺点列举法等科学方法建构电阻概念及探究影响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通过运用电阻知识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通过比较建构概念、设计优化探究方案以及拓展解决各种“阻碍”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建构电阻概念和探究电阻影响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等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电阻知识对生活生产的作用,感受科学的力量;通过实际问题转换为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途径;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智慧去解决问题,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使命感。

二、说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以上目标,本节课利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研究的“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图示)进行整体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翻转——课堂内化——课堂探究——课堂延伸”4个教学阶段,每一个教学阶段均由“整——分——合——补——测”5个环节组成。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进阶过程。

下面请看每个阶段的具体设计内容。

三、说活动(教学过程)

(一)教学阶段1——课前翻转阶段:

“整”环节,教师下发资料包并布置学生在家里研究的任务。

“分”环节,学生根据任务,搜集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导体,推测它们的导电能力并从强到弱排序。将一段同样铁丝接入相同电路,第二天上课时小组间将比较灯泡亮暗。

“合”“补”“测”环节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总结整理。准备第二天课堂上进行汇报。

(二)教学阶段2——课堂内化阶段:

“整”的环节,出示看似一个与本节课无关的治理黄河的难题,学生讨论未能解决,由此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之后可能会有所启发,由此也形成学生积极学习的驱动力。

“分”的环节:

“分1”中,首先让学生实验展开哪一组的灯泡最亮,并进行评比。以此说明可以利用灯泡亮暗对导电性能进行检验。(播放视频一)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小组合作,利用电流表对课前收集的各种导体的导电性推测进行检验,并通过电流值进行信息的收集。

学生小组上台汇报,同时教师帮助把学生获得的“信息碎片”罗列在黑板上,形成“信息碎片库”。(播放视频二)

“分2”中,引导学生从“信息碎片库”中收集部分信息碎片,通过并列比较数据、归纳信息,发现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由此建构“电阻”的概念。引出本节课题《电阻》。

“分3”中,教师提出电阻单位——“欧姆”,让学生类比其他物理量单位,建构出其他电阻单位。

“合”的环节,介绍祖冲之收集资料-检索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建构电阻概念的时候,用到了祖冲之“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库)-检索信息”方法,并说明这将成为后面学习本节课的基本方法。

“补”的环节,了解常见导体的电阻值,与课前自己推测的日常物品电阻值大小进行比较。

“测”的环节,进行本阶段的检测和矫正。

通过检测矫正,我们已经轻松解决了其中前两个问题,但第3个问题,也就是从课前就研究的问题:同一铁丝,接入相同的电路,为什么灯泡亮暗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仍无法作答,讨论戛然而止,再次形成蔡加尼克驱动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节课的内驱力。

至此,将进入本节课的常规教学环节。

(三)教学阶段3——课堂探究阶段:

“整”的环节:

通过解决问题未果形成的“蔡格尼克效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由此引领学生找到研究课题——一个导体的电阻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引出探究问题——“探究电阻大小的因素”。

“分1”环节:

引领学生回到“信息碎片库”,寻找有关信息,进一步归纳信息,形成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猜想:

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分”2环节:

引领学生首先找到“控制变量法”,在此法引领下,将探究方案分解为3个小问题。给定学生实验器材——“电阻板”,进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器材设计出每一个小问题的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汇报,缺点列举,成优化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新信息(数据),归纳信息,得出结论,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找到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出示练习题,进行反馈练习并矫正。

“分”3环节:

激励学生“得寸进尺”,进行问题解决:如何自由地让小灯泡的亮暗发生变化?

引领学生运用上述3个因素进行问题解决。(播放视频三)

通过问题解决,进一步引领学生发现,这3个因素都是导体本身的,与外界无关,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出示练习题,进行反馈练习并矫正。

“合”的环节:

由此完成本节课的所有学习内容,进行本节知识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由3个学习阶段组成:

阶段1课前翻转:实验研究导电性能——方法:实验-归纳。

阶段2课堂内化:实验研究导电性能、建立信息碎片库、建构电阻概念——方法:实验-归纳、信息-归纳、信息-检索、并列-比较。

阶段3课堂探究: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方法:信息-检索、分解-组合、缺点-改进、实验-检验、问题-解决、百川-归海。

“补”的环节:

查漏补缺。简单介绍超导现象。

“测”的环节:

本节所有知识内容的目标检测。

(四)教学阶段4——课堂延伸阶段:

在最后的教学阶段,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素养提升:

“整”的环节:

将电阻作为一个能够解决所有“阻碍”问题的“标准模型”,引领学生考虑: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阻碍”?这些阻碍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如何解决、克服这些阻碍问题?

“分”的环节:

“分1”中,让学生类比联想,找到河流、道路、学习等的阻碍,类比电阻大小因素找到其他阻碍的影响因素。

“分2”中,重新提出前面未果的黄河治理问题,通过前面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到解决黄河泛滥的一些合理建议。

“合”的环节:

总结本节课的跨学科实践教学目标:从生活问题出发,转换为物理问题,并找到一个标准模型(电阻),然后再用标准模型解决所有类似的实际问题(阻碍问题)。由此也让学生真正理解电阻概念的内涵,形成物理观念。

总结方法:王充“建模-类比”方法。

王充与钱塘江潮:

王充(27-97),会稽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王充在其巨著《论衡》中谈到钱塘江潮水问题。传说春秋时期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冤魂不散,驱水为潮。王充首先指出这种看法是无稽之谈,然后列举12条理由说明了这种看法的错误,最后又类比人的有节奏呼吸,推测出潮水现象的可能的科学解释。

上述实例中,王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

研究钱塘江潮水成因问题——将人类呼吸现象作为模型——用该模型类比研究钱塘江潮水——最终找到科学解释、解决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王充“建模-类比”方法:

1)思维程序:提出问题-建模-类比-解决问题。

2)策略方法:

①提出问题: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②建模:引导学生建构模型。

③类比:运用模型类比解决相似问题。

④解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出示科学方法:建模-类比法并列举应用(播放视频四)

一堂完整的课,不仅仅要求这堂课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还要有高度,在最后,将本节课进行了提升与升华。(播放视频五)

说到这里,学生对古代科学家的崇拜以及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其实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们充满睿智的思维方法和艰辛的探索过程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以此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最后,布置作业,共三个层次。

四、说教学反思

1.对于整节课的提炼

一是“建立信息库(收集信息-储存信息)-检索提取信息”的全过程。这体现了祖冲之“收集信息-检索信息”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问题之前首先建立“信息资料库”的做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欲取先予”的思想智慧。

二是“大生活-大物理-大社会”过程(不同于课标理念2中小的“生活-物理-社会”过程):从“日常广泛阻碍现象-抽象出一个标准模型(电阻)-运用标准模型解决所有阻碍问题”,体现真正的跨学科实践教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梅文鼎的问题转换思想(梅文鼎曾经将灯笼形状问题转换为立体几何问题,最终运用几何问题结论解决各种生活问题)。

三是本设计不同于常见的“小类比教学设计”:也即通过类比道路等建构电阻、类比道路等建构电阻影响因素假说……而是“大类比设计”:建构电阻及影响因素的过程不是用类比,而是通过建立的“信息碎片库”进行逻辑推理和进一步实验印证,当建构完电阻及因素之后,运用王充“建模-类比”方法,将电阻作为标准模型,类比找到其他“阻碍”现象,并类比解决所有“阻碍”问题。

2.对于设计亮点的再现——在一节物理课中出现较多的古代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方法,学生能记得住么?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不解的过程,我们在每一节物理课上都给学生们渗透我们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方法,那么我们可以试想,当学生们结束他们的初中或是高中的课程以后,再提起物理学科,他们还会只记得牛顿,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等吗?

他们一定会或多或少的记得,祖冲之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物理问题,王充的方法可以在物理课堂使用,我们中华民族有那么多的伟大科学家,伟大学者对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3.可进一步提升的方面——数字实验可以方便的得出电阻的定量规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供有力支撑。

转自:“青岛市初中物理微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