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共读活动”之后怎么做,“备课专业化”才能落地?

2023/9/4 14:20:37  阅读:42 发布者:

“共读活动”之后怎么做,“备课专业化”才能落地?

/张爱军

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开展了“共读《备课专业化》”活动,不完全统计,超过百家单位。通过积极的发动、周密的组织,共读活动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仅靠读书不可能就学会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因为它不是一种陈述性知识,而是一种高级复杂技能,是一种策略性知识,甚至包括一定的元认知知识。那么,在大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左右的共读活动结束之后,校本教研应该怎么搞才能切实推动教师的备课专业化、真正提升教师的学习学校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技能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教师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要经历哪些阶段和过程;同时,也要搞明白学校开展备课专业化校本教研要经历哪些过程。

教师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要先学习相应的知识和理念,因为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技能,而任何技能的学习,首先需要一定的知识做铺垫,共读主要就是学习它的相应知识,感知它的基本理念。

第二个阶段,就要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操作要领。基本操作要领的学习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学校自己带领老师按照书里的讲解,摸索学习。客观上讲,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有自己的明白人。因为书本上的讲解和实际的操作毕竟是两码事。书本上的讲解是知识形态,无论讲的多么详细,这种讲解还是一种知识形态;教师的操作,它却是一种实践形态。打个比方,就像是一个飞行员操作手册,它把驾驶飞机的所有步骤,所有详细要领都讲得非常清楚,但是你也不可能看了飞行手册就会开飞机。所以,带着老师自己去摸索学习,难度是比较高的,可能也要花很多时间,极有可能走弯路。第二种方式,借助外部专家,通过专家的指导来缩短教师学习这种操作要领的时间,这就好比找一个教练来教学员开飞机,而这种学习的方式一定是实际操作,不是讲座形式。我们的培训实践证明,通过现场手把手、分步骤、实操培训,效果确实比单纯的讲座要好很多,这也符合成年人学习技能的内在要求。

学习操作要领结束之后,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一年之中开展至少6-8次主题校本教研。通过操培训,骨干教师基本学会了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操作要领,但也不能奢望老师就真正掌握了技能。真正操作中也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指导。这就像一个人从驾校里拿到驾照,并不能熟练的开好车,也更像一个飞行员学习飞机驾驶技术需要教练员陪飞很长时间才能单飞,他们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和学习。学会基本操作要领等于学会了技术,而形成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指导与训练——“技术+能力”,才算有了技能。

所以,学校要给老师提供一年左右的实践研讨机会。在这一年里,一般要搞6~8次主题校本教研,而每一次的主题校本教研,都分一定的主题,聚焦一个小问题。例如,第一次以课标分解为主题,主要讨论课标分解。第二次主要讨论学情分析,第三次主要讨论目标叙写……以此类推,最后可以再搞一次竞赛展示性质的教研活动。

这样一年下来,先是读书,再是实操培训,最后多次校本教研,教师基本上就能够掌握学教型一致性教学设计的技能。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教师技能——它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个复杂的技能。是技能,就需要先学习规则再反复训练,复杂的技能更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训练、研讨。

回望来时路,这几年的推广培训活动中,有些学校只是开展了一场讲座,没有后面的实操训练和持续性校本教研,学校推行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效果并不理想。老师听了讲座,他是明白了,但是还是不会做;操作需要有人指导,操作之后需要反复的多次的校本教研的研讨,在同伴互助当中学会基本技能。

因此,教师真正要掌握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这里面需要外部专家和教师的相互合作这样一种行动研究,更需要基于校本教研这个平台,反复的研讨,不能指望老师听一场讲座,读一本书就能学会技能。即便是听了讲座读了书,依然还是需要持续的跟进、研修和练习。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