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第1510期【专家视点】张长霖、王家伦|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论高三语文教学的特性

2023/9/4 10:42:52  阅读:35 发布者: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示子遹》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他临终前一年的经验之谈,不禁叫人赞叹,老诗人不仅仅是诗写得好,连教诗也深得神髓。写好诗,仅仅追求写诗的种种章法技巧是不行的,要到诗歌之外去追求。再如做人,再如认识社会,再如仁者之心,等等。高三语文教学何尝不是这样!

一、语文教学的特征:教的不考,考的不教

在同行中经常听到这样的牢骚,说是唯有我们语文,“教的不考,考的不教”,叫人无所适从。其实这样的话正反映了我们语文教学现状中的一个病症,那就是习惯于一份又一份“模拟卷”“密卷”的答题,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背啊,抄写啊,标准答案啊,成了很多语文教师的常规武器,离开了就无所施其技。殊不知,教的不考,考的不教,正是我们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要不然为什么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要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一)语文教师的尴尬

追求考分无可厚非。再高明的教学理念如果换不来考分,谁会相信你。但是,一头扎在分数里,往往适得其反。虽然说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这个目标与追求考分并不矛盾。语文课程有自己的特性,如果不尊重这些特性,过分刻意追求分数,实际上是白白浪费了高三一年。

语文教师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高二甚至高一的学生照样能做高考卷,而且成绩不一定比高三毕业生差。笔者就做过这样的试验。这在其他科目不可能,但在语文却是普遍现象。这是为什么?

升入高中之后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就是“……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请注意“进一步”这个说法。这也就是说,在进高中之前我们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已经基本具备,进高中就是“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当然,这“提高”有快与慢的区别,因此我们高三以下的学生就能做高三的考题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如果我们高三一年下来学生没有什么提升就叫人费解了。喜酒下来,问题还是出在我们高三一年的教学实施上。

(二)课程特点决定,教的不考,考的不教

如前文所述,教的不考,考的不教,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恢复高考制度之初,主导高考语文命题思路的是叶圣陶先生,既然主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不可能直接考课本内容。事实上,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让我们读通几篇课文,而是具备解决随机碰到的语言问题,这是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所以,教的不考,考的不教,就成了必然。已故苏州市语文教研员沈志直先生曾说过,语文的课文,就如数学中的例题——试问,数学考试会直接考例题吗?

笔者从教三十余载,也曾在高三连续“把关”十多年,悟出一个道理来,那就是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去做猜题押宝的蠢事,这样做必然徒惹笑柄。教的不考,考的不教,这由语文的特性决定的,发牢骚也没有用。语文考试限制在课本上,那就不是语文了。

(三)大海捞针作用何在?

我们高三语文教师或许是接受了“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的事实了,于是争分夺秒搞题海。当年,不少高三语文教师第五、第六册课本不教;如今,大部分语文教师不认真教选修教材,倒是热衷于通过那些“高考工厂”弄出来的厚如城砖的练习册搞题海,对照着“标准答案”讲题目成了日常工作。而某些练习册之所以走红,其重要的营销手段就是“某年猜中了某题”。说穿了,搞题海还是在图侥幸,最好被某一走错路的馅饼砸中,做到了考题,于是中奖了。

1985年高考后,有学生很激动地对笔者说,祝贺笔者猜到了作文题,笔者目瞪口呆。后来回想起来,那一年给学生训练了写信,实际上笔者训练的不仅仅是写信,还有请假条、通知等等应用文,这是语文教学的必须。那一年笔者也安排学生写了有关环保问题的文章,实际上笔者并不是只关注了环保,还有其他。但是,学生却认为猜到题目了。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如下:

“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

不过,那一年笔者的学生的高考成绩也正常,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差。过去在所在地区中排名第二,这次还是排名第二。

请看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一道题目,这样的题目需要猜题押宝吗?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

学校打算7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案.示例: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这完全就是考查基本的语感了。猜题押宝,一万年也猜不到。

二、以练带教是走火入魔

过早结束新授,无休无止的模拟考试实际上是放弃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放弃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使命,这是一种焦虑症的表象。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是靠硬性做考题来“催生”的。其实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在高考中总能表现出来,问题是我们心目中“语文好”的学生是指平时考试成绩好,还是指语文素养高的?

(一)语文素养与应试能力并不矛盾

平时的语文阶段性考试,包括一些地区性教研机构组织的统考,其特征往往是检查我们平时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大多扣住一个阶段甚至一个很短的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典型的“教什么,考什么”。这样的考试或许可以考测这一阶段任课教师和他的学生对待课本的重视程度,但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量相距甚远。也就是说,这样的考试与高考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考试。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对这样的考试也很有经验,那就是“考什么,教什么”。如果我们心目中“语文好”的学生只是能应对这种类型的考试,在高考中出现成绩落差,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常常在高考后抱怨“语文好的拿不到高分”的原因,因为你说的“语文好”并不真实。

真正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说,从量变达到了质变。前人云,“观千剑而识器”。这是需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具备“识器”的能力。这个质变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积累到一定量自然生成的。我们的学校教育规定高中学三年,自然有其道理,因为有不少东西必须通过三年或者将近三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我们反对提前结束新课,高三一年搞集中复习的做法,道理就在这里。经过质变的学生,他们善于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来应对课外的考题。所以说,语文素养与应试能力并不矛盾。关于这个问题,还会说到。

(二)命题思想就是检测语文素养,如整本名著阅读

其实,高考命题专家一直在用高考题告诉语文教师,高考题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一味应试训练,搞题海战术是没有用处的,不能指望猜题押宝。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搞了很多阅读题的解题套路,往往徒劳无功。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代学生读书”,做了很多名著阅读的“梳理”,却往往南辕北辙。请看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名著阅读题: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攻陷徐州后,派遣张辽劝降陷入困境中的关羽,关羽提出了“卸甲”的三个条件,这一情节突出了关羽的忠义形象。

B.《茶馆》中,秦仲义说:“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他说的“那么办”是指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C.《风波》中,七斤曾经在喝醉后骂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是“贱胎”,并在革命后很快剪掉了辫子,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奋力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给毁了,回到港口后,男孩遗憾地对他说,以后他俩不能一起捕鱼了。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的性情极好,从不向丈夫要钱,她有着天使般的温柔,她的善良和忍让反衬了葛朗台的冷漠和贪婪。

这样的题目,对读过这几部著作的人来说没有半点难度;但没有读过的人,想破天也没有用,教师再梳理也梳理不出这样的角度。这与应试训练没有半点关系,完全不能以题海来应对。

都说高考是指挥棒,为什么语文学科的这根指挥棒往往不灵?请领会高考命题者的提升语文素养的苦心。

(三)一味机械应试训练必将使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

中国老百姓中有这样的冷笑话,叫做“高考从娃娃抓起”。这个冷笑话某种程度上针对我们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因为有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未必能提前做高考题,而我们语文可以。据说有些“高考工厂”已经从高一开始接触高考题了,以考代教,以练代教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至少是高三语文教学的常态,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习题总是有的,只要去找,取之不尽。我生也有涯,而做题也无涯。于是学生就陷入了不断做题的怪圈中,了无生趣。有趣的语文就这样变得面目可憎。一味应试训练,必将让学生产生厌倦心里。题海战术,挫伤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语文素养的质变是无形的,靠强化训练没多大的作用。所以,一味应试训练,事与愿违。

三、事实证明,必须在分数之外追求分数

我们一向认为,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两个阶段,高一高二侧重在小学、初中的基础上继续夯实,高三侧重掌握迁移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高一高二就匆匆忙忙教完高三教材是一种资源浪费。既然是“迁移”,那就是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也就是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课外的问题。那么高三教材就是课内的范例,我们正可以从这里开始提升“迁移”的能力。

(一)知识迁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在分数之外追求分数是可行的?还是叶圣陶先生的那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的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学的最主要的目标。下面以现在学生很头痛的文言文学习为例来说明。

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从背诵“床前明月光”就开始了,但是为什么学生还是怕?就是因为没有从培养语感着眼。我们进高中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语言现象的归纳性卡片,如词性活用、否定句宾语前置等等几种常见句式。同时,开始归纳常用文言虚词的功用,特别是要重视文言实词的词汇量的积累。说穿了,在某种意义来看,与学习外语的路径没有本质区别,毕竟我们学习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语言。两年下来,语感基本就具备了,高三就可以训练“迁移”了。高考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是课外的,考题则无非就是实词、虚词的词义,句式的运用,句意、文意的理解,通过两年的语感培养,一年的迁移训练,这些就完全没有难度了。所以我们一向认为文言文考题是最容易得分的,道理就在这里。

(二)扎扎实实上好2.75年的新课,增强应试的底气

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应试的底气。那么针对性应试训练化多少时间适宜呢?笔者以为有两三个月足矣。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扎扎实实上好2.75新课”的含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呢?这应该是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工作,这两三个月,并不仅仅指最后的两三个月,主要指化整为零的两三个月。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学生心里最没有底的诗歌鉴赏题为例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题,无非是从思想性(“道”)和艺术性(“文”)两大块着眼,看多了就会发现许多共性的东西。思想性方面有爱国、悲天悯人、民生疾苦、寄情山水等等;艺术性方面,有风格特点的归属,有遣词造句的新意或特色,和修辞格的巧妙运用等等。读懂阅读材料,把考题归归类就能发现无非如此。

诗歌鉴赏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话”多,从题干上就可以见到这样的特点。我们要学会使用这种“行话”答题,这样显得“专业”些。做到这两点,诗歌鉴赏题庶几无忧。而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内的阅读来学习,然后学会迁移。

我们不妨以课内的诗歌教材为例,教会学生基本的路径。请看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卷的古诗鉴赏题: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遏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这里分析一下15题的答题思路。①题实际上就是读懂文本表层意思。重点是②题,其实我们作对14题的同学应该对李贺有一点了解了,那么这一题基本抄写14题的答案,用一些怀才不遇之类的套话就能应对。这就是基本路径。

(三)精心设计每一次测试,重视考后的分析评估

要重视每一次考测的分析评估。与其题海狂轰滥炸,不如精心设计每一次测试,考后进行科学分析,进行诊断。我们不是简单地看一个分数就完事,我们可以统计失分点,统计每一题型的得分率,并对照高考同类题型的得分率,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会找到改进的策略。这样做,教师或许辛苦点,但是对学生很有好处。这样做一道题,胜似重复做很多题。举一隅而三隅反,实际上是分析总结的结果。

举个例子,笔者的2001届学生,在高一高二名句默写的得分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大超过历年高考该题的得分率,进了高三笔者就不需要再在这道题上花力气了。只要在个别学生偶有失分时提醒一下即可。而这些学生进高三后,语用题选词填空得分率一度在30%左右,据省里的阅卷统计,该题的得分率也差不多就是这些。通过褒贬色彩的辨析、用语的得体诸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使之得分率提高到70%左右,这就成为一个优势点。这样的分析,可以让应试训练事半功倍。这就是少考精考的要旨。

(四)最后花一两个月作适度的应试训练,以求减少低级失误

不要奢望学生在高考中超常发挥,而要尽可能保证学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这是笔者多年来给自己的告诫。在重大考试中超常发挥,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大幸事,不宜纳入考虑之中。但是每每听到学生考试失常,不免叫人扼腕。所以,我们认为,应试训练就是减少无谓失分。我们学生常常因为审题错误、卷面不整洁、漏题、错别字严重而饮恨考场,让多年辛苦毁于一旦。我把这些称为“低级错误”。其实这些低级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在题海之下,厌倦之余,这些问题竟又沉渣泛起。

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的考前应试训练,就是针对这些低级错误的。而解决这些低级错误不需要化太多时间,有一个来月足矣,这就是0.25年剩下部分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唐代大和尚,禅宗五世祖弘忍考核门下弟子的修为,神秀所谓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一种刻意追求,因为没有跳出为修性而修行的路数;而慧能所谓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高明在跳出来了,不落刻意修行的窠臼。

——愿高三语文教学走上正轨!

(原载201811期《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署名张长霖、王家伦,2019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