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家视点】汲安庆 谢琳琳┃审智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建构——窦桂梅《珍珠鸟》教学实录研习

2023/9/4 10:39:14  阅读:71 发布者:

作者简介:汲安庆,江苏洪泽人,文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大理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宁德师范学院和福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教师博览》首批签约作者,《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中学语文》《福建教育》《海峡教育报》等刊物专栏作者。著有《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中学语文名篇新读》《怀抱生命的教育》等11部。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文章600余篇。在全国各地讲学400余场,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比赛、论文比赛评委多次。

一、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开始让学生齐读白居易的诗《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引出课题。再围绕“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这三句话,边读边体会珍珠鸟形态的“小巧玲珑”和性情上的“谨小慎微”。

师: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地胆子大了?

生(读):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生(读):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生分析作者如何给予珍珠鸟儿“安全感”)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读):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师引导生读出惊喜)

师:从这儿,课文开始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生: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生: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师:“我”不仅把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读课文)“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生:不动声色。

师: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

生: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越来越怕我。

生: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不会信赖我,不会跟我友好了。

生: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吵我。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与学生一起读这些句子)作者真可谓——

生:用心良苦。

师:现在鸟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儿?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师出示这段话,去掉了三个“一会儿”。师生边感情朗读边讨论:“一会儿”写出了“小家伙”的调皮、淘气、可爱和神气十足。它已经放松了对人的警惕,跟“我”有了感情)

师(引读):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

生(读):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继续引读):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难道在做梦?

(出示小鸟落到作者肩头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品味“趴”字)

师: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画下来。

(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这“依”就是

生,依靠,依赖。

师: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

生:信赖。

师:小家伙在一点一点地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

生: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地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放下来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

(掌声。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师: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二、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

生:在笼里生气地叫。

生: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

生:资料上说,鸟市上许多活着的观赏鸟在抓捕、运输、驯养过程中,会不幸死掉。

师:甚至可以说,养鸟,是多么残酷的爱好。课前我们说“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此时却是——

生:母在笼中盼子归。即便“我们”在笼子里,也盼子归啊。

师:笼中的父母为什么会对小鸟“再三呼唤”?

生;同是笼中鸟,大鸟见过世面,而小珍珠鸟还怀着一颗童心,太天真了,从未经历过这复杂的世界。

生:那就是说,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完全的不一样。大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尽管主人很爱它们,比那些抓捕或者杀害它们同类的人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但是,对人的警惕大鸟是没有放松的。

生:一句话,就是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它们知道人类的残忍。人类从身体到心灵剥夺了它们拥有自由的可能。

生:大鸟呼唤的就是——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

(掌声热烈)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

(生读补充材料。白居易《看嵩洛有感》: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司马光《放鹦鹉》: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这“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想回到哪里?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

(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笼子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把黑板上“笼”字加框,变成(

)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小鸟眼里的信赖是屋子内的安全,大鸟呼唤的信赖是给它们真正的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在房间里,在人的肩头。小鸟它压根就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么蓝,树有多么绿。它一旦长大,像它的爸爸妈妈一样,它就再也飞不出笼子了。大鸟永远不能忘记过去曾经拥有的自由。

师:大鸟对人不信赖,这就让我们对文中的“我”理解的信赖有了思考。

生:可不是嘛,“我”一直把大鸟关在笼子里,怕它们飞跑了。

生:“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注意:开始是关着窗的。小鸟撞到玻璃上,不但飞不出去,反而会感到疼痛,所以后来即使打开窗户,小鸟条件反射,为避免疼痛,也不会飞出去了。它已经完全依赖人来生活了。

师:这里还有一处,小鸟依人的时候,作者“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生:是的,这“一时”不是“一生”。

师:对此,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我”说呢?

(生答略,内容主要是请“我”放走珍珠鸟,给它们自由)

师:上节课,我们说:“信赖,就给它……”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词语?

生:还!

(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受到的尊重。

生: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

(掌声)

三、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师:信赖,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

生: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

师:那,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如你们所说,放飞它们,还有必要用心装扮笼子吗?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我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鸟儿们依然会把笼子当做第二个家,从中传出的笛儿般的声音依然轻松自在。

师:整个屋子就是小鸟的家。(擦掉黑板上的“笼”字)真正的信赖,“我”还有必要“决不……不管……不动声色”吗?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也不会——

(学生答出“大惊小怪”“难过”“害怕”等词语)

师:真正的信赖——白天,小家伙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大鸟还会生气地叫吗?夜色入暮,小家伙还在和“我”玩耍,大鸟还会再三呼唤吗?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白天,小家伙不仅在我的肩头睡觉,哪怕在我的手掌上翻跟头,大鸟也不会生气地叫了;夜晚,假使小家伙贪玩一些,大珍珠鸟也不会再三呼唤小家伙赶紧回去了。

师:是啊,真正的信赖非得等把窗户关久了,才打开吗?

生:不用。可以改写成——不用多久,它最多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就飞出去了……

师: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房屋的窗户,而是心灵的窗户。请大胆想象因为信赖而创造的这种美好的境界。

(生听音乐,写作。六七分钟后发言,略)

师:冯骥才是当代著名作家,难道他就想象不出这么美妙的结尾?难道他就不知道要放飞鸟儿的道理?

生:应该知道。但是,如果放飞它们,它们就真的会拥有安全、自由、平等?也许冯骥才想过。

师:假使是你,你放不放?假使你是珍珠鸟的父母,冯骥才如果打开鸟笼,你们飞不飞走?

(生讨论)

生;我要是冯骥才,我不放它们。因为会有别人去抓它们,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作家的尊重,而是整个人类的尊重,就像人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可惜,总有一些贪婪的人伤害它们,那么还不如就让它们生活在笼子里呢。

生:我要是冯骥才,我一定放,真正还它们自由。假如我是珍珠鸟,我一定要走,回到自己原来的家。

师:你相信它们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吗?你相信所有的人吗?

生:已经习惯了在笼子里的它们,即使放飞,也不一定能飞走多远。(显出难过的神色)你想,在我们这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楼房,哪有它们生活的地方?说不定它们就会死在寻家的路上。

生:假如我是珍珠鸟,我可不飞出去。你想啊,作者对我们这么好,外面生活也不安全,还不如在这里过一辈子呢。

师:那你宁肯失去蓝天,丢掉你飞翔的翅膀?

生:所以,我是珍珠鸟,一定要飞出去。哪怕自由飞上一会儿,也有了鸟性的释放,哪怕是死也值得!

(掌声)

生:我觉得这是个两难的道德问题。(老师和同学们觉得他这个词语用得特别,把目光投向他)你说放吧,的确,这珍珠鸟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本能,也许不如在这里生活得好,而且你的确不能保证别人不会伤害它们:不放吧,就会感到不道德,因为我们人类和鸟类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不能排序,我们不能让它们满足人类的欲望……

(掌声)

师: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进行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

板书:

真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笼】(注:先写“笼”字,再加框,最后擦掉)

研习——

理想的散文教学,应该在守住语文体性的前提下,依类而教,开掘文本的篇性,为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充分蓄势蓄能。

遗憾的是,这种愿景一直很难实现。守住语文体性不难,但散文的“类性”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心中没底——这从散文到底是文类,还是文体的争论,到“阻截、分流、正面应对”策略的无奈应对,还有内涵界定上迫不得已的反向推定——散文不是内容可以虚构的小说,不是讲究语句节奏、韵律的诗歌,不是在固定空间里用人物会话推动剧情冲突的戏剧,不是目的明确、语言精准地阐述道理或说明事物等的实用文章,不难一窥消息。

有人试图从“形散神不散”切入散文教学,但是对形、神内涵的界定,依然没有结论。即使抱定一种理解,如将“神”视为“情思”,“形”视为“语言”或“结构”,还是问题重重。试想:从表象上看,小说、戏剧不也具备这种特点吗?凭什么说“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的“类性”呢?如果从内质上审视,任何文类的文本都是“神”不散,“形”也不散的。“形”在一定程度上,是规范、塑造着“神”的,形变,神必然变;形散,神必散。

还有,即使类性明确了,还要进一步区分文体的特征。但文类如何进一步划分成各种文体,也还是众说纷纭且问题不断的。以散文来说,按性质、功能、结构可以分出很多文体,每一种依据背后,又有很多分类。比如按性质分,王统照将散文分成“历史类的散文、描写类的散文、演说类的散文、时代的散文”,佘树森将散文分成“抒情散文、随笔散文、纪实散文”,陈剑晖将散文分成“主情散文、闲聊散文、智性散文、纪实散文、说明散文”,不一而足。鉴于分类较为繁杂或内涵有所重复,不便于教学,有学者又根据内容将之分为写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抒情励志散文,再提炼文体要素,思考教学对策,但这种分类遗落了“智性散文”,显然也不妥。

在这样的语境下,窦桂梅老师十五年前便能上出散文的特色,且有个性化的探索和超越,颇为不易。

一、审智散文的内涵及辨识

窦老师显然是聚焦“智性散文”或“审智散文”展开教学的。

“审智散文”是学者孙绍创造的范畴,他根据散文发展史的梳理,将散文分成三类:审美的抒情散文,偏于诗化、美化的审美抒情,遵循的是抒情逻辑;审丑的幽默散文,偏于对并不美好的事情、荒诞情感的书写,遵循的是幽默逻辑;审智的学者散文,偏于智性观念的表达,遵循的是理性逻辑。这种分类的确更便于散文教学,不仅规避了传统分类中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内涵重复的问题,而且将人们忽视的审丑散文也概括进来了。关注审智、审美的区别,也更便于散文教学内容的精准择定与建构。

窦老师以“信赖”为课眼,从“我”与小鸟的信赖,“我”与大鸟的信赖,人类与鸟的信赖三个层次营构课脉,正是把握了审智散文内涵后的择定。只在文类层面上解读或教学散文,忽略文体上审智、审美或审丑的差别,解读或教学是无法深入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指责《小狗包弟》忏悔部分的文字是“不太成功的修辞设计”,文章结尾的歉意告白让人觉得“提升乏力”,“几乎是一个接近苍白的休止符,它承载不了忏悔的思想重量”,便是不注意审美和审智区别所造成的认知硬伤。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也犯了这个错误。称“单元目标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显然是将整个单元文本的文体定位成了抒情散文,没有注意审智散文和审美散文内涵或性质上的进一步辨识。审智或审美的辨识,不能想当然地靠说理笔墨与抒情笔墨的多少加以区别,而应仔细辨别:二者统一的过程中,谁主谁次,谁为谁服务?用图式理论来说,就是谁为主体,谁为背景?处于目的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决定文体的性质或内涵。

从这个角度说,《珍珠鸟》这篇散文虽然抒情笔墨很多,但都是为最后的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服务的——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也运用了这种表现艺术,所以它本质上属于审智散文。窦老师始终围绕理的核心词“信赖”展开教学,说明她具有极为自觉的辨类、辩体意识。

二、审智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建构

那么,审智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建构,该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首先,“理”的层面。

“理”是审智散文的核心,教学时必须审视:文本表现的理是什么?新意如何?我是否认同,为什么?等等。落实到《珍珠鸟》,便要围绕“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理,进行一系列地思考:谁信赖谁?人与鸟是如何达到信赖境界的?信赖的境界为什么是美好的境界?我是否认同作者传递的这个理?如果会通、拓展,还可继续追问:文中写的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信赖?这样,学生便会想到人与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信赖,一下子激活以前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经历,进而有意识思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创造信赖的境界。

窦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我”与小鸟的信赖后,提供句式“信赖,就给它”;感受“我”与大鸟的信赖后,提供句式“信赖,就还它

”;还在最后的环节,设计情境任务:假使是你,你放不放?假使你是珍珠鸟的父母,冯骥才如果打开鸟笼,你们飞不飞走?无不是在多维度的感受理、丰富理。不过,关于理的讨论,有些说法还值得商榷。比如,围绕“再三呼唤”一词,得出大鸟不信任作者的结论,那么大鸟从笼中传出的轻松自在的声音,还将小嘴伸出来,将小脑袋伸出来瞅瞅我的亲昵行为,又该如何理解?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理解成小鸟多次撞玻璃失败后的行为,没有文本细节的支撑,恐也很难立得住脚。

其次,“法”的层面。

“法”指作者表现哲理的技法和智慧。如何悟“法”,窦老师以其纤敏的语感,引导学生抓住从“小鸟”到“小家伙”的称呼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抓住写“我”的高频词汇“不”(绝不、也不、不动声色等),写小鸟的高频词汇“一会儿”,还有活动地点的变化——笼子四周→屋里→柜顶→书架→书桌→笔尖→肩上,将“我”与小鸟信赖的原因,信赖逐步增加的过程,非常具象地还原了出来,这种聚焦篇性的揭秘,使教学虚实相生,灵动而饱满。

当然,篇性揭秘还可关注到作者情感的隐秘表达。整体来看,文本情理交融、理随情生的艺术特征特别明显,但是深入审视,还能见出情感表现的特殊之处。冯骥才没有像一般作者那样,处处留下情感的标志词,而是将情感悉数渗进每一个字里,如写小鸟又细又亮的叫声,可爱的样子,写我“我微微一笑”“默默享受”,再到最后说“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无一字写情,而真切的幸福感、陶醉感却在不断流淌,不断累加,最终冲决而出。教学中,如果留出时间让学生体味这种情感表现的层次,情随理出的特色,师生应该会获得更为高峰的审美体验。

再次,“趣”的层面。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写道:“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说明趣味层也是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触及的层面。不管是情趣、理趣,还是野趣,或者别的什么趣,总要设法让学生去体味,去发现。这种审美训练多了,语感、情趣便会得到很好的滋养。

拿《珍珠鸟》来说,作者完全就可以只写他和小鸟之间的信赖,将关于大鸟的描写全部去掉。他为什么先写大鸟对他的信赖,还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这不就是埋伏笔嘛!先简写大鸟信赖他的过程,再详写小鸟逐步信赖,最后竟然在他肩头熟睡的景象,这不就是慢火煲汤的写法嘛!作者在自豪地煲自己婴儿般的审美发现,以及随之产生的幸福感、自豪感。窦桂梅老师对高频词汇“不”“一会儿”等的关注,也触及到了言语表现的情趣,所以趣味、新意立见。

另外,还有“格”的层面。

格可以指文字表现的整体格局,也可指作者的言语人格。作者为什么能创造与小鸟和谐相处的境界?仅仅是信赖吗?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信赖?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信赖非常脆弱,一件事情没处理好,信赖的大厦可能立马坍塌,为什么我与小鸟的信赖那么自然、深入?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文本时,就会发现作者真挚而深眷的爱的情怀——用法国吊篮的垂蔓覆盖在巢上,给鸟添食喂水时不睁大眼睛,小鸟爱做什么都不干扰,这不就是尊重和爱吗?《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柳宗元提出了“顺”的管理智慧,就像种树高手郭橐驼那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珍珠鸟》中的“我”何尝不是顺鸟之天,以致其性?

如果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和深层动机,更能发现背后的言语人格——原来是通过人与鸟之间真挚信赖产生的美好境界,不露声色地批判了那个刚刚过去的信赖大厦坍塌的荒唐年代,也表达了对重建人与人之间充满信赖的美好境界的憧憬。窦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已触及了生命关怀的主旨,如果能深扣文本内容并结合写作语境适当阐发一下作家的写作动机,审智散文的教学,应该会更加别有洞天。

三、审智散文教学应处理的三对关系

提升审智散文的教学境界,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情与理的关系。一定要让学生辨识情和理是如何融合、生长的,二者之间是何关系?作者为何不直接说理,非要七拐八弯,最后才小鱼将头露出水面吐一个泡那般将理“吐”出来?这样深究下去,学生对审智散文感性与理性相乘,理性思考必须融化在感性描写之中的笔法,才会内化于心。

二是个与类的关系。不能将这篇散文仅仅是当作是“个体经历”来看,还应看到文字背后带有普遍意味的哲理,以及更为深邃、隐蔽的写作动机。也就是说,必须引领学生从感知人与鸟之间的相谐,进阶到人与动物的相谐、人与人的相谐方面的思考,完成个与类的辨正。但是,由个向类的转换、升华中,一定要贴紧文本展开。窦老师教学中生成“与众生平等,和谐共享经营世界”的结论没有错,但是认为大鸟生气地叫一声,说明它对人还警惕着或是恐惧着,似带有强制性阐释的色彩。大鸟对作者的信任,前文已有分析,此不赘述,这里单说大鸟的生气——联系本段语境,应该理解为对小鸟撞灯绳等顽皮行为的制止,或许更为适恰。

三是我他关系。辨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审智散文的篇性开掘,自然会结晶而出。比如,同是理随情生,冯骥才《珍珠鸟》的言理,与陆蠡的《囚绿记》就不一样。《囚绿记》中的“我”不是充分给对方自由,而是一味地阻挠对方生长的自由,且破坏欲、占有欲越来越强,作者是通过对“我”变态心理和行径的描写,以及最终的后悔来表达哲思的。里面隐含了很多信息,比如你不能用占有的方式去喜爱,占有式的喜爱必然会构成一种伤害,这种哲理文中没有明说,全部渗透在字里行间,与《珍珠鸟》的行文艺术判然有别。与冰心《谈生命》的渲染手法,也是有差别的。当然,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基于此,更应考虑如何择定与建构审智散文的教学知识。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叫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看上去好像是不能传授的,但是在个与类关系的把握上,有意启发学生思考,默会知识是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的,就像火点染引线。

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换词法,让学生去掉文中特别强调的“不”,去掉“一会儿”,再来读读看是什么感觉,配乐感受“趴”字,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信赖的境界,将白居易、司马光、欧阳修这些作家的诗作引入课堂进行会通,均能见出对上述三对关系把握的思想面影。但是,将古诗词与《珍珠鸟》进行群文阅读,还略显粗略。教学伊始,让学生读框定好的几个句子感受鸟的特点,牵引的痕迹也有些明显。读文可以精读,可以略读,可以跳读,但必须以整体把握为前提。用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每次选择一个角度来读也可以,但也得以整体把握为前提,且需要跟学生讲清原因和要求。如此一来,教学效果应该会更臻于理想之境。

(《语文教学通讯》C2023年第2期。)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