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价值、问题及策略

2023/9/4 9:33:46  阅读:31 发布者:

作者信息

张佑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摘要

艺术课程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助力艺术美育功能落地;能够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革命文化审美与思政共融的问题、革命文化作为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等问题。为了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应加强艺术课程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建设、创新革命文化艺术教学形式,从而实现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价值引领。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是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升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课程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品位、有修养的中国人。其主要的载体是能够反映革命文化的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含歌剧、戏曲等)、动画等。由此可见,艺术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能够发挥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分析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通过加强教材内容建设、创新革命文化教学形式等途径,将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价值引领。

一、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助力艺术美育功能落地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审美价值是艺术的根本价值,艺术功能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关于艺术的美这一本质属性,在众多文献与研究中已有许多阐述。任何形式的优秀艺术作品都给人带来美的精神享受,本文强调的审美的供给素材是蕴含革命文化的艺术作品,且突出的是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提高,而不只是塑造。

这是由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性与思政性决定的。一方面,革命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具有凝魂聚气的激励作用与社会功效,学生在对革命艺术作品学习的同时,除孕育审美感知核心素养以外,还自然地从作品内容学习中获得对党和国家的文化理解。相较于其他艺术素材,此时审美能力的形成不只是“为美而美”,更多地升华为一种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从“深一层次”到“更深一层次”。另一方面,革命文化的思政属性完美地契合了艺术美育的人才培养需求。纵观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传统,把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把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这些现象的产生由来已久。艺术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有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新时代我国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是多元的,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不能简单地与“审美”画等号。革命文化的思政属性,将艺术教育的审美和美育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美与善的价值取向。

(二)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效果

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它起源于大众,代表着大众,因此,革命艺术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易于被群众接受,具有大众性。部分教师在对革命艺术作品进行讲授时,忽略了艺术审美的特殊性与实践性,文本和语言的运用趋于生硬化、模式化,造成学生对革命艺术作品学习兴趣不高,进而使教师对此类教学内容产生畏难情绪。事实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艺术作品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因其来源于生活的大众属性,此类作品在创作理念和呈现上往往显现出普适性的特点,即兼顾受众的不同层次,直观、简单、优美,易于被接受和传颂。如中国儿童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是中国革命题材电影的典型代表,电影上映之后,“红星热”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主人公潘冬子成为很多小朋友心中的偶像。而其中的电影歌曲《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更是传唱至今。这种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形式上都使学生乐学、易学的革命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也深化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二、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革命文化审美与思政共融的问题

艺术教育似乎常陷入美育功能与德育功能的摇摆中,在日常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将艺术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艺术教育的独特性,违反了艺术的审美原则,将情感、想象、创造性等艺术审美的中心要素,沦为一种促使学生思维变化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中艺术意象的感知和对审美价值的理解退居其次,艺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变成了用艺术作品来证实或强化一种观念。

置入革命文化的视角中,革命艺术作品无论从自身本体特点方面,还是作为被教学传播的素材,都易于造成审美游离。从自身本体特点来看,革命艺术作品首先是艺术作品,其次是被赋予革命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而在作品本身的创作过程中,受非审美因素影响较多(政治、受众等),从而在强烈创作目的影响下造成审美游离。因此,这些革命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仅存在于特定时期,之后便随着时间逐渐淹没。相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革命艺术作品经过历史沉淀成为经典,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艺术的审美本质属性。从作为被教学传播的素材来看,革命艺术作品本身所能发挥的能动性有限,它的学习价值不能全部由作品本身决定,需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因此,教师对革命艺术作品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借助语言这种微妙的工具使艺术进入少年的精神世界,且只有在教师的心灵中蕴藏着语言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形成对艺术的需要,并领会其中的精神。但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则由教师个人素养决定,“言语永远也不能够彻底解释清楚音乐的全部奥秘,但是不使用言语就永远无法接近这个表现感情的最细腻的领域……对音乐的解释必须具有诗情画意,使用的言语应当更接近于音乐。”

基于此,审美与思政二者之间的平衡成为革命文化融入艺术育人实践的更高要求。可筛选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革命艺术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并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融会贯通地传递给学生,尊重艺术本身的特殊属性,沉浸式代入审美与思政的共融。

(二)革命文化作为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的问题

革命艺术作品反映近现代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场景,距离现在和平繁盛的新时代较远。当前中小学生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足的现状下,很难共情于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革命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难以入脑入心。因此,革命文化作为艺术课程教学资源如何与时俱进,成了必然要考究的重要问题。

其一,将革命艺术作品进行创意性“转化”,以求更好地对接新时代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八一制片厂于2007年联合深圳市方块动漫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了动画电影《闪闪的红星之红星小勇士》。影片继承和保留了原版电影革命性和教育性的同时,可爱的卡通人物以同龄人观看的视角对英雄形象进行演绎,更加鲜活、深入人心。

其二,对待革命题材艺术作品要“祛魅”,力求刻画真实的人物性格,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一种伟大精神的彰显要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深度融合,通过在各个时期生活体悟的变化,来体现伟大时代精神的影响和渗透。单纯地提倡英雄主义会使作品内涵难以被理解,将个人意志与时代精神共融交织才更加真实可信。

三、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艺术课程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建设

教材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对教材编写的建议中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首先应在教材内容上有所体现。从现行中小学艺术教材内容来看,革命文化内容的编写呈现出零散化的状态。以音乐学科教材为例,《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作品在教材的编写和编排中更加侧重某一知识点的介绍,没有将革命文化作为一个突出的整体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对于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艺术作品,我们应该在宏观层面进行整体架构和认知,分层细解,挖掘其中的多元内涵,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充分考虑教情、学情,进行有效整合融入,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系统性实施,形成革命文化融入艺术的专题学习。

(二)创新革命文化艺术教学形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上要求“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由此可见,艺术课程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手段的综合化,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与辅助性。如革命电影音乐,用音画结合的方式将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融合,将中华优秀精神品质融入音乐作品,以综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能加强学生对革命文化更深刻的理解。一般形式的音乐,学生只能靠标题想象或教师讲解去学习记忆。而电影音乐相较于其他音乐体裁类型,加入了电影情节这一因素。这一因素伴随着视觉感官的调动,思路紧跟故事情节,辅助了学生对革命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经过历史洗礼的影视歌曲,已不再只是影片的附属品,而逐渐生长成为一部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独立音乐作品,反映出不同时期最珍贵的精神风貌,承载着一脉相承的国家精神。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听赏评述,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是行之有效的音乐课程思政。

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教学素材,并创新教学方式。我国近代经典的红色电影歌曲符合大众审美和音乐基础水平,更因其自身创造性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凝聚了深沉的民族情怀和浓烈的情感,扎根于几代人民群众心中。我们需要合理运用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优势,与时俱进地使用革命文化教学素材,以达到更好的艺术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