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发展 | 重磅发布:《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2023/9/4 9:19:07  阅读:41 发布者:

20235月,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研训协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正式发布长沙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此标准是课题组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结合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反复修改而最终形成定稿。它从专业师德与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十八个基本领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为促进长沙县小学语文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区域研训协同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课题组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一、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

职业理解与认识

1.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1.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1.3认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1.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1.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2.1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发现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点和困难,想办法让每个学生有进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2.2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3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2.4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

语文课程理解

3.1树立语文课程目标应该在语文课程内达成的观念,正确处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3.2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语文学习”的课程意识。

3.3理解语文课程各学习领域及其相互关联,全方位地实施国家语文课程。

3.4正确把握语文课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的学科特点。

3.5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3.6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防止把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套用为一篇课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3.7理解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作用,能专业地使用语文教科书。

(四) 语文教学观念

4.1具有依据教育教学原理进行语文教学的专业意识。

4.2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了解培养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4.3理解“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构成、表征上的差别及其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4.4理解“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区别与联系,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的活动”。

4.5理解“考点”与“教学点”本质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应试辅导与平时教学的关系。

4.6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赋能增效作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改革。

(五)专业素养

5.1遵纪守法,以身作则,熟知主要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能以有具体规范为准,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5.2努力钻研,熟悉业务,熟知专业规范,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的规范,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与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学校工作的其他专业规范,掌握了解教师的基本工作技能。

5.3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积极乐观,具有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具有良好的生活情趣,至少培养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二、

专业知识

二、

专业知识

 

(六)学科知识

6.1掌握语文课程的学段要求及教科书中规定的、学生应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

6.2了解本学段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生言语技能发展体系。

6.3掌握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支撑性学科如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口语学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

(七)关于课程的知识

7.1了解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基本理念,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等的规定,并努力实践语文课程倡导的价值与行为。

7.2了解所用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及编写思路,有整体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的意识。

(八)关于学生的知识

8.1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特别关注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规律。

8.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特别关注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爱国主义、中华文化、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学生学习、保持和掌握系统语言知识,发展思维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言语训练和掌握听、说、读、写言语交际能力以及学业成就评价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语文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等。

(九)科学与人文素养

9.1初步了解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认识到拥有广博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9.2有兴趣广泛涉猎语文专业之外的书籍杂志。

9.3认同、熟悉本土文化,了解异域文化,具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国际理解的意识。

三、专能力

三、专业能力

三、专业能力

三、专业能力

三、专业 能力

三、专业 能力

(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10.1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意识。

10.2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10.3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

10.4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十一)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11.1准确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把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点,

11.2综合考虑教科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11.3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11.4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

11.5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11.6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意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十二)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12.1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12.2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12.3创设学习情境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十三)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3.1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13.2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

13.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

13.4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与学方法、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新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

13.5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阅读习惯、写字能力、深度思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网络沉溺。

(十四)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4.1能进行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包括教科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方案。

14.2能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遵循课标要求、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解读课文教学价值、具体分析学情、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准确、清晰、可检测,做到科学规范、富有逻辑。

14.3能针对教学点,选择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或根据学习需要重组教科书,整合教学内容。

14.4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清晰有效,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14.5能通读本学段语文教科书,整体把握教科书内容;依托教科书的单元编排,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十五)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15.1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精炼生动,能为学生示范朗读、书写。

15.2课堂提问精当有序,追问灵活有效,能提炼、综合学生观点,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学习。

15.3能倾听学生发言,即时评价,有针对性地作出指导,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表现,调整教学内容,调配教学时间,调整教学节奏。

15.4能较好地调控课堂,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保证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5.5能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合理利用文本、图片、影视等多种教学资源。

(十六)开展多元的学习评价

16.1了解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了解各学段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16.2了解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

16.3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对各学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理解各目标动词的含义,设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案。

16.4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

16.5明晰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16.6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

16.7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16.8考试命题坚持素养立意、依标命题、科学规范的原则,整体规划命题,创设真实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典型任务,设题规范明确,有效考查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十七)

提升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17.1 听,即听学生的朗读、复述、问答和讨论,辨别是否正确,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说,即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应做到清晰、准确、简练、生动;读,即教师自身的阅读、朗读能力和学生指导学生读的能力,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写,即写字和写作。教师要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写得有艺术感。

(十八)提升信息技术基本功

17.8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

转载 | 松雅湖畔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营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