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单元教学中的课文怎么教(13)

2023/9/4 9:00:21  阅读:37 发布者:

013大课文教学思考

现在听课超级方式,比我们一教书方便多了。语文老师中的名师展示公开课,绝大多数是课文教学,作文有,但总量远远不及课文教学。听多了,能找到名师的课文教学之路。我《课文教学应该有单元及大单元感》说过一点听名师等公开课发现整体缺少单元感,这一发现,也能促使我们进行大单元教学,让我们的课文教学有单元感。

我看过一位中学名师三次上的《孔乙已》,每一节都很精彩,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好评如潮。但把三种上法放在一起,个人觉得还有第四种、第五种上法。因为我从中发现好多东西值得在课堂与学生玩一玩。

一是鲁迅在文中说了“孔乙已”名字的来历,这肯定也是创作,鲁迅为什么不说是“张乙已、王乙已、高乙已、李乙已、杨乙已、马乙已……”?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意的。《红楼梦》900多个人物,人物的名字都隐藏着很多东西。好像名师的课堂,没有真正地关注“孔乙已”的背后及深层含义。这一教,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必须重视“名字”的创造。

二是名师的课堂上,往往只是点点了《呐喊》,但名师好像都不愿意把“呐喊”一词好好地讲一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鲁迅在呐喊什么?可以说14篇文章,最少有14种呐喊。《故乡》与《孔乙已》的呐喊是不一样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课文选自《呐喊》,要不要让学生分辨清楚那不同的呐喊?要不要让学生把《呐喊》读完,非常清楚那最少14种不一样的呐喊?其实这涉及到整本书的阅读。这也是一文一课程的教学方式。

三是“文学就是人学”好像体现不足。人学是什么意思?小说中的人物是不可缺少的,而这种不可缺少中的内容中,“人物对话”更不能少。文学中教人学,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其实“对话句”更值得从创作角度来品鉴的。名师们都关注了文中的一些对话,但他们多是从理解及简单鉴赏的层面讲的,但他们没有讲“对话的张力”,讲一句句对话作家是怎么创作的。只要读过《如何创作炫人耳目的对话》一书,一定知道作家在创作对话用了多少心。其实从小学至高三,只要课文中有对话句,老师都不应该放过对话句,因为小学对话与中学肯定不一样。不讲,不从创作的角度讲,学生作文怎么可能会出现高水平的对话句?

四是《孔乙已》是一篇长课文。研究日本的语文教育,《孔乙已》没有出现在日本的教材中(日本有9套国语教材),《故乡》出现在初三的所有版本的国语教材中,但他们都是用9个课时来上的,也就是所有版本的国语教材,这一单元都属于大单元。日本老师用9课时上《故乡》与我国老师用2-3课时上《故乡》,真的不一样。哪个是通透式课文教学,也可以说是大课文、大单元教学,用我们的“精读”来看,哪个是精读课文,答案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教《孔乙已》所用的课时也就2-3课时(名师多用2课时),如果与日本的9课时相比,我们真的还算不上精读课文。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用9课时来教《孔乙已》,又怎么教呢?每一课时,训练什么,又怎么设置呢?每一课时,用什么样的活动来支撑,这一个个活动又如何设计呢?

这是我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看课、听课感受。反复思考,让我明白一篇课文的教学,每一次教可以不一样,这展示了我们老师的创新,但追求这种不一样之后,对一篇课文来一次大课文教学设计,以大单元的思维来一次如何用9课时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也许更有价值。因为这是课文通透性教学不可缺失的设计。设计好,去实践,一定知道真正的精读课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我知道提“大课文教学”又会立即遭到个别老师的反对。因为精读课文教2-3课时,略读课文教1课时,早就根深蒂固。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其著作《潘新和谈语文教育》(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中说:

20世纪初,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开始了。一个多世纪来,收效如何?请看下面几段文字:

1942年,改革派领军人物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

1978年,语言学界泰斗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评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1995年,张志公先生坦承:“中国人学自己的语文甚至比学外语还要难,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我们这些搞语文的人是要承担责任的。”

2007年,《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著名作家王蒙,他说,“语文教学和文学解读把孩子教傻了”“我要是考作文,都能交白卷”。

2007年和2008年,北京大学温儒敏先生分别对北大中文系新生与外校学生调查: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满乃至反感。

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标调研组大范围调查:学生对语文教学评价为所有学科倒数第一。

201321日《中国青年报》撰文《北大教授呼吁:救救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因绝大多数学生文稿不通,批评:“这语文都怎么学的?!”疾呼:“救救语文教育,救救我们的中华文化。”

……

这几位大师的发现是伟大的,但这些问题到底怎么导致的?原因肯定有N种,这与精读课文教2-3课时,略读课文教1课时,没有关系吗?多少年来,所有老师的课文教学,几乎没有发现哪位用9课时来教一篇课文的,这一事实存在能否说明我们的课文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一篇长文章读一遍也要30分钟,若再一句一句的讲课,不但做不到,而且没有必要。不要一篇一篇的讲,要一组一组的,不要以课时为单位,要以星期为单位。用讨论式的讲述,不是老师讲,是讨论的。”这段话已经成为谁是我国最早提出大单元的论据。看这段话,思考课文教学,以星期为单元学习一组课文和一篇课文用9课时(接近两周时间),有什么不同呢?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文教学问题。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