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把老师从“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

2023/8/25 18:06:26  阅读:34 发布者:

把老师从“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

张爱军  东华理工大学

 中小学老师中,很多人有过抄教案的经历,尤其是在遇到检查教案的前夕,往往狂补、狂抄。很显然,这不仅浪费了人力和时间,还侵蚀了教师对真正教学设计的热情。有的老师或管理者对教学设计产生排斥心理,和抄教案之类的低质负效劳动不无关系。

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写教案,年年写、年年扔,没有保留的价值。这种低水平重复劳动,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甚至让不少老师对备课产生反感。教学设计是一种设计,本是一种高水平劳动,是具有创造性本质的工作,它带来的是一种创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现实中的写教案沦落至此,错不在教学设计本身,而在我们的做法。

我们要努力把老师从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这个“解放”,至少意味着三重涵义。

首先,把教师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不仅仅是抄教案很无趣,很多传统备课行为也是一种简单重复劳动,意义不大。例如,有些学校或地方要求教师必须手写教案,这种制度就应该早一点废除。至于要求新教师手写、老教师可以电子稿的做法,其实没有什么专业理由支撑,无非是觉得新教师需要体验一下手写教案。个人以为,电子稿或手写稿,和教学设计的专业性毫无关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几乎没多少关系。

管理者担心的是电子稿造成简单的复制粘贴或网上下载,但手写根治了这个问题吗?只不过是换了手写形式的简单复制而已。不能因为要防止简单复制或下载,就必须手写,这就是没有对症下药。我在南京做中学教科研主任的时候,负责备课管理,学校使用我设计的教学设计记录本,一般不强制要求手写,可以交电子稿来接受检查,只要你做得专业。电子稿他也没地方去下载,我们的模板在网上找不到现成的教案。

抄教案不可取,简单的手写教案也意义不大。老师把去年的教案再抄一遍,其实是一种时间、人力、纸张的浪费,消磨的是教师的热情。要想实现共享,纸质手写教案也有弊端。网上流行的一些所谓网红教案,其实大多是不专业的,经不起专业的审视。(不要再捧这种“网红”教案了)

搞一些手写教案展示活动,把书写工整美观的纸质教案拿出来供人欣赏、学习,也是可以的。这时候展示的更多是一种美或工作态度,至于教学设计本身的专业性,与手写的形式没有多少关系。

其次,把教师从落后的备课理念中解放出来。

抄教案、简单重复的手写教案,以及日常的简单拼凑,都可以视为一种不专业的教学设计行为,背后是理念的落后。

落后备课理念的最典型表现是知识中心,教师备课时间大多花在思考教学流程,流程则主要依据知识展开。知识中心理念下的教学流程设计,写在教案本上,大多表现为知识提纲,差异主要在于详细还是简略。这种教案意义不大,就是把教材简化后搬到教案本上。

有的老师觉得做课件或在书上批注也是备课,不需要写教案,以此反对备课。是的,如果把备课理解为课件或书上批注的话,再写教案确实毫无必要。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就是按照教材走,那就没必要写在教案本上。这么看来,很多这种教案确实让人心累。产生这种问题和错误的根源不在要不要备课,而是备课理念太落后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老师写了一辈子教案,最后没有几篇是原创性的,一辈子都是在做低水平重复劳动。根源是备课理念不新,做不出有创新品质的设计。

最后,把教师从僵化的备课管理思维与模式中解放出来。

现在很多的备课管理比较僵化,大多以形式的管控居多。教师之所以抄教案,显然是为了应付检查;能应付过去,说明管理是实质性缺失的。很多检查大多是事后的、表面的,而不是过程性的、内在。最关键的是,管理理念不新,体现不出现代教学设计的进展与应用,则就可能成为一种束缚。

例如,有不少学校对教师的教案检查较为严格,一般都会列为考核要素之一,出了问题会有处罚措施。这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这种高压只能让人明白什么不能做,但不知道怎么做更好。我们翻出那些学校的备课制度看看,能不能读出背后隐含的专业教学设计理念?很少,很难。

最可怕的是,有的学校管理制度中,对于教案只是停留在检查和处罚,一般就是期中期末检查一下。这种检查就是例行公事,“猫与老鼠”相互配合而已。久而久之,学校的教案管理、备课质量管理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这时候,它对教师备课质量就不仅没有促进价值,反而有束缚和阻碍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这些年推广备课专业化的过程中,我在很多学校宣讲有关理念,往往阻力最大的不是管理干部,而是一些老师。按理说,推动备课专业化、学习新的教学设计技能,首先是对教师的一种促进,他为何不乐意甚至反对呢?最根本的一点是,有不少老师觉得你这个做法讲起来是好,但我原来不写教案或者简单下载、抄一抄,就能应付检查;现在好,按你的要求,不仅没法抄,还做起来很难。划不来,累,不干!

老师有此想法怪谁呢?老师固然不对,管理者不需要反思吗?老师在原来的管理制度和文化中已经习惯了,很难走出舒适区。如果一个群体的理念、行为比较落后,首先要反思和改进的不是这些个体,而是管理机制和文化,因为人是文化和环境的产物。

所以,要想真正把教师从“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至少需要从业务与管理两方面发力。

首先,要学习新的理念与技术。解放意味着剥去外在的束缚,这就需要有工具。闹革命需要刀枪,备课革命则需要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技术。我们最早推行备课专业化改革,也就是先从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后来,逐渐在改革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操作系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

其次,要优化管理。要解放教师,只有理念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优化和改进我们的管理。这时,最好是有整套的考核机制,以评价去激励教师、引领教师。备课管理的专业意蕴要大于形式外壳,甚至不需要太多的管控,只要有适度的监督即可,更多的还是一种专业赋能。

再说的具体一些,要求教师一学期写几篇、一篇写多少字、手写还是电子稿,这都不是关键,也难以管出来质量,这些要素本来和质量、专业关系不大。还不如从管控形式走向促进合作的服务,组织教师在备课组甚至一个区域范围内,合作、研讨、共享。假如一个初一年级的语文备课组有5位老师,与其要求他们都一学期各自写35篇,还不如要求每个老师一个月写一篇专业的设计,一学期一个人七篇、5个人写出35篇即可。这样一来,把低水平重复的劳动时间解放出来,用于做专业的研究。大家合作共享,提质减负,何乐不为?

按照我们提出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模板和标准,一个老师,一学期写7篇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一学期下来,5个人都写35篇普普通通的传统教案,意义不大;5个人,一学期下来,哪怕创作出15篇专业的教学设计,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一个区域能联合几所学校做这件事呢?效果更好。这种管理,显然就释放出了教学设计的生产力,老师才有可能得以解放。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