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定向·定标·定策: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中应用方的实践策略

2023/8/25 17:33:24  阅读:36 发布者:

定向·定标·定策:

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中应用方的实践策略

周忠友 许雯 叶有龙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中学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

   要:优秀教学成果的引入可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在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强师强校是成果应用的价值取向,厘清“三结合”“三同步”的成果应用实施原则,构建“系统、转化、评价”的成果应用实践路径,做好“定向、定标、定策”三项工作,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最大化释放出成果的效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成果推广;成果转化;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周忠友,许雯,叶有龙.定向·定标·定策: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中应用方的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19):31-34.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优质的初中教育,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中学校(以下简称洪安中学)根据自身实际,在成都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实施了引入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强校工程。自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按照市、区教育局要求,自主选择应用广东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高质量学习’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变化,成为龙泉驿区教师新型研修模式窗口校、成都市“减负增效”典型学校和全国“高质量课堂”示范基地。

一、明确成果应用的取向:强师与强校

明确成果应用的价值取向,即“定向”。要实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强校是重点,强师是关键。洪安中学地处龙泉驿区洪安镇,是一所典型的乡村中学。由于学校地处农村,生活不够便利,城乡生源差异大,教师专业提升机会相对较少,致使教师流动性很大。最近几年,学校陆续招收了20%左右的新教师,他们多数是刚参加工作的本科生,教学能力十分薄弱。

要办成这所“家门口的好学校”,首先就要从这群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抓起,再辐射引领全校教师。“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是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1]。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引入针对性强、可行性好、效益可靠的课堂技术类优秀教学成果“‘高质量学习’实践研究”,聚焦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优化与提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高质量学习课堂,重构学科课程并开发对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四个层面的融合发展,逐级实现高质量课堂的高效率(短期)、高分数(中期)、高素养(长期)的三级目标,最终实现基于高质量课堂的学校整体变革,达成强师强校的目的。

二、厘清成果应用的原则:有效与长效

理清成果应用的实施原则,即“定标”。优秀教学成果的引入,可以直接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形态的改变,短周期内见到实效,进而逐渐形成学校品牌,产生长周期效应。基于此认识,学校确定了“三结合”“三同步”的实施原则。

(一)“三结合”原则

一是聚焦与融合相结合。学校在实施强校工程过程中,始终聚焦应用“‘高质量学习’实践研究”这一优秀教学成果,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同时对其他前沿理论、研究成果持开放态度,鼓励教师学习借鉴,促进引入成果的迭代升级。

二是专项与常态相结合。借鉴运用优秀成果作为强校工程的专项工作,成果持有方、成果应用方、第三方公司均配备了保障力量。成果持有方配备了专家团队、培训资源;成果应用方建立了研修团队、制度措施、物质资金;第三方公司配备了协调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同时,学校又将这项工作纳入到常态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是阶段与长期相结合。从成果引进方案来看,此项工作是有时限的,需要在预定阶段内有效达成既定目标。但是,优秀教学成果的效益具有弥散性、滞后性特点,要见成效、出品牌,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实践、转化的迭代过程。所以,洪安中学在制定强校工程时的目标是“着力三年、奠基长远”。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分享,欢迎老师们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

(二)“三同步”原则

“三同步”即同步学习、同步运用、同步总结。同步学习是指在引入成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理论形态成果和实践形态成果的学习,在运用中再学习,在总结中再学习。同步运用是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运用成果中实践形态的方法、策略、步骤、工具等指导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优化,在运用中加强学习和反思。同步总结是指在学习、运用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思考实践行为与优秀成果之间的链接点、生长点和着力点。欢迎老师们点击加入视频课程,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还赠送大量优质课题资料。

三、构建成果应用的路径:系统、转化与评价

构建成果应用的实施路径,即“定策”。教学成果要使教师接受、理解、掌握,转变其教学行为,需要经过理解、内化和改造,释放出成果效益,逐渐成为教师的自我理念和自觉行为,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一)构建成果应用的系统

“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1]。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优秀教学成果应用是将成果的原生状态加工为成果的应用状态的系统,由动力系统、转化系统和支持系统共同组成。动力系统是成果应用的动力源,转化系统是原生成果的加工厂,支持系统是成果应用的后勤服务中心。三大系统相对独立,联系密切,共同保障成果应用的有效运转(见图1)。

1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系统模型图

1. 动力系统:形成合力

动力系统对成果应用的积极性、速度效率、持久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分为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从成果应用方的视角,内源性动力就是指教师因自身需求和价值认同而产生的应用成果的内在动机,表现为自觉的理解、内化、改造的行为;外源性动力就是指学校、教育部门的激励,表现为制度倾斜、资金支持等。两种动力可以相互转化、形成合力,为成果应用提供不竭的动力。

洪安中学发放教师调查问卷,客观分析学校的问题,依据老师们的需求,精选聚焦课堂教学优化的教学成果,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变革热情,同时借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完善了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制度,让内外形成合力,为成果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分享,欢迎老师们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

2. 转化系统:萃取精华

成果应用不是对原生成果的全盘吸收和简单模仿,而是在对原生成果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后再进行应用,解决教学实践中“为什么做”“怎么做”的问题。转化系统肩负着萃取成果中的理论思想和成果技术后进行转化的作用。成果理论思想的转化指向教师学习、认同、内化成果中的理论思想,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成果技术的转化指向教师掌握成果中的方法、策略、工具等,形成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技能。

洪安中学在引入教学成果“‘高质量学习’实践研究”后,萃取了成果中与教师需求最直接、最相关的核心理论思想和成果技术:“学习、教学、课堂”的认知、课堂的学习结果和认知过程、高质量课堂的二元变量模型、五星网状课堂教学模型、“七步成师”学习设计模型、五星动力模型、“课堂画布”工具、学习目标设计的技术、学习活动设计的技术、学习评价的技术等,在应用过程中开展了专家讲座、成果研修、设计指导、课堂研讨、案例研讨、跟岗研修、反思总结、资源开发等“研训培一体化”的活动,促进了成果的有效转化。

3. 支持系统:软硬统筹

支持系统是成果应用的保障,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硬件支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支持程度、学校的重视支持及管理情况、教师的思想和水平、成果应用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等。软件支持包括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指导。

学校为了保障成果应用见成效,积极参与成都市教育局强校惠民工程,成为强校工程实验学校,借力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了《洪安中学强校工程三年规划》,修订了学校评优评先等制度,多途径动员全体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摸清教师情况,邀请第三方公司负责谋划、组织、协调成果提供方专家团队与成果应用方学校之间的相关工作,积极准备实践所需要的教学设备、成果研修手册等,多方协调,统筹兼顾。

(二)构建成果应用的路径

能否吸收新知,能否复盘反思,能否萃取经验,能否付诸行动,是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之间产生巨大差异的核心原因[3],是成果应用见到实效的关键着力点。依据教学成果应用过程的规律,成果应用的路径可以分解为理解、内化和改造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保障成果的有效转化(见图2)。

1. 理解

理解,是教学成果所蕴含的理论、思想、观点、策略、方法、工具等被应用者所初步认识、接受的过程。认识,是知道成果表述的内容是什么。接受,是从心理上认同其理论、价值、思想和观点。在此阶段,洪安中学与专家团队在萃取成果精华、提供文字的成果研究手册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听成果专题讲座、研修成果报告、互动研讨、观摩专家示范课、优秀教学案例研讨等学习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从认识成果走向接受成果。

2 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路径图

2. 内化

内化,是通过应用成果,将静态形式的成果转化为动态形式的成果,使成果的内容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美国学者皮尔斯(C.S.Peirce)指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行动[4]。因此,有效行动是检验成果是否内化的标志。在此阶段,洪安中学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整合每周教研活动时间,主要开展了优秀教学目标案例研讨、借助“课堂画布”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指导、优秀教案研讨、“七步成师”学习设计模型应用指导、资源开发指导、课堂教学研讨、外出跟岗研修等实践研修活动,精细化、零距离指导教师备课、上课、评课,在活动中观测师生的行为变化轨迹,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成果的内化。

3. 改造

教育教学成果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局限性的特点。在成果应用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可能会出现成果需要丰富、完善、深化的地方。改造,是应用者在成果理解、内化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升,结合自身环境和条件,对成果进行的丰富、修正、完善和深化。

在成果应用的过程中,专家指导团队与学校一起,结合洪安中学地域、学情、师资、文化等具体情况,调整了成果培训和指导的内容,以操作性强、易上手的工具、模型为主。教师在成果理解、内化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读书沙龙、主题探究、经验总结、论文撰写等反思总结活动,不断内省提升,补充了此成果在农村中学运用时的相应策略,不仅丰富了这一优秀教学成果,更是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反思能力的提升。欢迎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更多专题文章。

(三)构建成果应用的评价

对成果应用进行评价,一是可以回溯实施过程,衡量应用效益;二是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优化应用策略,提升应用品质。对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是成果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也是成果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必须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主体交叉互评的方式,才能保障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真实、效果明确[5]。对成果推广应用进行评价,还需要建立应用效果的阶段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管理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和教师一起商讨制定两年四学期的阶段评价指标量规,从理念转变、技能转变、效果转变三个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课堂形态、专业氛围、教学成果三个角度对学校进行评价。对每一次的培训活动,从学生、教师两个维度,运用个别交流、书面问卷、在线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让专家自评、教师自评互评、学校管理团队对专家和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每学期末,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三个维度,结合市区教科院监测数据等,组织学校管理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和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

实践表明,在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应用方要积极谋划促进成果应用的实践策略,做好“定向、定标、定策”三项工作,就能促进优秀成果有效转化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来源: 教育科学论坛 2023,(19),31-34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