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小学外语课程: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和发展策略

2023/8/17 15:00:17  阅读:45 发布者:

作者信息

吴艳玲/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干部,博士。

本文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中小学外语课程建设,能够帮助学生涵养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有利于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面临着认知偏差、时代发展冲击、课程体系不完善、支撑保障条件薄弱等问题。为充分发挥中小学外语课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应当从提高认识站位、完善顶层设计、推动课程实施、强化保障支撑等方面综合施策。

党的二十大会议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有赖于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其中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而外语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外语课程作为开展外语教育的主阵地,对于提升我国外语教育整体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起着基始性作用。

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英文馆以来,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已走过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一百多年来,中小学外语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在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审视中小学外语课程的时代价值,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对于提升中小学外语课程质量,使其更好地履行新使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外语课程的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小学外语课程新的价值追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涵养正确价值观

教育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外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传递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中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稳定,价值观上判断力较弱,易受外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小学外语课程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时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部署和新要求,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会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临危不乱,开拓创新。

(二)提升综合素质

中国式现代化,究其本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会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深化与拓展,国家对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外语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具有天然优势。中小学外语课程中可开展多种文化的比较、欣赏、鉴别等学习活动。多样化的外语应用实践,能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向度地看待其他国家文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理解能力,提升思辨性思维能力等,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文明素质。文化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外语教育的过程,也是母语和目的语国家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才能够永葆生机与活力。因此,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小学外语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精神风貌和基本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提升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等方面了解中华文明,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体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厚植文化底蕴,提升人文道德修养,更加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同时,在中小学外语课程中通过中华优秀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碰撞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社会和不同文化,从外部审视中国和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和文化定位,更好地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提高文化站位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将来能够自觉扛起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的新使命。

(四)开阔国际视野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开放合作、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正如党的二十大所指出的,我们应“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促进不同文明间互学互鉴,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适应转型时期本民族文化创新需要。语言学习过程就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中小学外语课程中加强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用开放宽容的心态了解中国以外的文明,学习新成果、引进新技术、获取新信息,体会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模式,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树立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话语权话语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提升这一实力,使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充分的自信和明确的路径抵制西方中心主义,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外语具有对外交往的学科优势,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中小学阶段是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起始阶段。中小学外语课程应把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坚定的政治自觉与政治担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阐述中国发展观、文明观、人权观等,打牢国际传播语言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进而让世界更好地、全方位地认识、理解中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还存在一些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使命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社会对外语课程存在认知偏差

随着中国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外语在促进人们理解世界文化、促进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外语的多重属性更加外显。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过度注重技能培养,强调外语的工具价值,对其人文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特点认识不足。一是对外语课程价值的认识存在功利化倾向,认为实用价值不大。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等与考试得分不成正比,现实工作、生活中使用外语的情况较少。二是认为外语学习要侧重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对中华文化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欠缺,中华文化对外推广受到阻碍。三是根据高考必考科目及其在必考科目中的分数占比,将外语视为“主科”,过分关注,轻视对其他所谓“副科”的学习。四是认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太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影响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的实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时代发展带来新的冲击

伴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一经济形势下,学生虽然从中小学阶段便接受外语教育,但若从事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作,直接使用外语的场合相对较少。一旦真正需要使用外语进行对外交流,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在舆论战中又可能处于下风。与此同时,各类翻译软件的推出也对中小学外语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是,过度依赖翻译软件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首先会选择网上检索,而不去深度阅读,导致学习效果减弱,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发展受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教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相继修订印发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外语课程的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实施建议等,强化外语课程育人作用。这些改革举措为中小学外语课程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外语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存在核心素养培育不能一以贯之、学段衔接不畅等问题。课程实施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知识、技能、技巧灌输,轻语言表达与交流等能力培养,习惯于采用“你讲我听”的传统线性表达方式,导致学生实践体验少,对外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等理解不到位。此外,当前外语考试分值较多,对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态度、内容、投入等有着较强的反拨效应。在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很难落实。

(四)支撑保障条件薄弱

语言是一项内化的技能,需要不断练习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小学外语课程的有效实施更加需要大量优秀的师资、优质的课程资源、良好的语言环境等进行保障。目前,这些条件整体还较为薄弱。例如,在师资方面,当前中小学外语教师虽然具备语言和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为欠缺,相关培训较少。在课程资源方面,受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影响,各地、各学校外语课程资源建设、利用水平不一,特别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外语课程资源数量偏少或是内容陈旧,全球胜任力、跨文化交流理解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相关资源尤其匮乏。在语言环境方面,外语学习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输入输出练习,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挖掘语言潜能、提升学习效果。但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仍然是学校唱“主角”,家庭、社会参与度不高,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语言环境显得过于单一。

三、中小学外语课程的发展策略

加强中小学外语课程建设,应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推进中小学外语课程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对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提高外语课程认识站位      

面临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应当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育人育才使命,转变思想观念,把中小学外语课程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不仅要看到其工具性、实用性价值,重视外语知识、技能学习,更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认识其人文价值,准确把握新时代外语课程的内涵外延及其功能价值,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旗帜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推动中小学课程从单向学习理解外国文化向促进中外文化双向交流转变。一方面,注重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学习,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措并举转变思想理念,打牢学生外语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国家意识和政治立场,追求一种新型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开阔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完善外语课程顶层设计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开设外语课程是国际常见做法。我国遵循儿童语言学习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规定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中学阶段开设英语、日语、俄语等多种外语,学校可从中任选一种。我们应当在保持现有外语课程设置稳定性基础上,准确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注重中小学外语课程建设与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强化学生全球胜任力、跨文化交流理解力、国际传播力等综合能力培养,推动中小学外语课程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展现新价值。当务之急,主要是将中小学外语课程标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是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精神新部署新要求对标对表,全面系统梳理其中需要融入中小学外语课程的内容,明确“进什么”“怎么进”“进到哪”及“进到什么程度”,及时修订中小学外语课程教材。积极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外语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和使命,帮助其成为贯通中外、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推动外语课程实施落地

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执行落实。因此,要结合中小学外语课程的新使命新任务,锚定其中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靶向发力,推动外语课程有效实施。首先,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和中小学外语课程标准宣传解读。引导学校、教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要求等,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指导学校结合实际迭代升级学校课程规划与培养目标,完善学校课程育人体系,合理确定外语课程开设年级、语种,体现外语课程的综合性与选择性,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课程保证。其次,改进外语教学方式。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由以往的语言技能单一导向教学,转变为以培养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多维度教学。理论浸染和实践引导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小热爱中华文化,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小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将来能够用“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教学,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将外语与劳动等实践类课程相互融合,加强外语实践运用,夯实学生运用外语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学赋能,丰富学生情景体验,促进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养成、品性陶冶和价值观塑造同步提升。最后,深化外语考试评价改革,持续推动注重综合评价、核心素养达成度的评价模式,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外语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中高考对教和学积极的反拨效应。推进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引导中小学外语课程实施关注学生素养发展。

(四)强化课程实施保障

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要想切实发挥中小学外语课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需要在师资队伍、课程资源、配套设施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是影响中小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已经发生转变,“今天的教师需要成为课堂学习的推动者,而不仅仅是告知答案”,要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同时,语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教师自身需要丰富其外语知识结构并提升文化修养,加强培训,进而充分认识和理解全球文化多样性,领会新时代中小学外语课程的责任与使命,具备培养能够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外语人才的基本素质。第二,丰富课程资源。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和特点,学生需要有充分的语言输入、输出条件,才有可能相对轻松地习得目标语言。要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使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的价值立场,需要采用更多元的话语类别,从多元视角、以多模态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客观全面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打造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因此,我们应注重向学生提供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化、生活化的素材,为他们从小锻炼讲述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资源供给。同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推出全息化、可视化和沉浸式、交互式传播产品,丰富数字化课程资源。第三,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学者指出:“年龄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优势,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其学习动机、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环境都比年龄对语言学习成败的影响更加重要。”语言学习成效受环境、氛围、教学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要融通课堂内外,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强化学生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整体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扩大中国话语影响力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长通过帮助学生进行多感观系统训练等方式,固化课堂学习效果,还可以聘请有国外工作、生活经历的家长担任学校助教,向学生传递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经验等。同时,加强同社会有关机构的联系沟通,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平台,助力中小学外语课程实施落地。此外,还应当加强中小学外语课程研究,为增强中小学外语课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效提供专业支持。

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准确把握中小学外语课程的时代价值,锚定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施策,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引导广大学生心系祖国,胸怀天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树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好青年,是中小学外语课程为在全球化局势中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做好人才储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本文编辑:徐华楠)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八期,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