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旭山︱例谈中考作文题中的“比较任务”思维训练

2023/8/16 16:33:06  阅读:56 发布者:

【摘 要】近年来“比较任务题”高频出现,为作文思维训练提供了机会和素材。各地中考作文的“比较”有如下情况:从比较意图看,有明确任务的比较与考生自行进行的比较;从比较关系构成看,有选择式比较与递进式比较;从比较功能角度看,有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本文借助近年一些中考作文题目,对这三方面的比较方法举例讨论,力求体现用比较的方法完成比较的任务,得出比较的结论。

【关键词】中考作文,比较任务,思维训练

近年来,许多中考作文题总是通过展示材料的比较关系、突出话题的比较提示来强调更高的人生价值、更好的人生选择,彰显人生成长话题的特点。这种充满比较思维且议论化的作文,特点鲜明,数量较多,自成一类。这类“比较任务类作文题”用来训练思维比较适宜,我们也可在其他类型的作文中,发掘“比较任务”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以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题为例展开探讨。

一、比较意图的视角

命题人以比较而设题,考生以比较而立意,作文通过比较法而得出结论。无论是命题还是答卷,都体现出鲜明的比较意图。

1. 命题任务下的比较

作文命题时,命题人在题目、话题或材料里明确给出比较任务。例如,2022年北京卷“我创造了新纪录”,深圳卷“是你,让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江苏扬州卷“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2021年南京卷“送礼物,选对方喜欢的,还是选自己喜欢的”,湖北荆州卷“该不该穿统一校服”。训练重点是强化和清晰比较关系。

2022年江苏扬州卷“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为例,倾听,是虚心、真诚、理解、专注等尊重对方的态度,也是仔细、敏感、好奇、投入的行为习惯,还是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态度让对方尽情展示或倾诉,习惯让自己有所发现与自我发现,桥梁让两个相隔的世界互通有无。

当倾听的对象是值得敬重的长者,虚心的态度能使对方给予更多的教诲,仔细的习惯让我们厘清基本逻辑和要点,畅通的桥梁让对方舒适且为后续交流留下良好记忆;当倾听的对象是崇拜的偶像,专注的态度使我们重视对方的语言而不是其他,敏感的习惯能使我们捕捉到自身的不足,单向的桥梁也会变为互相往来的双向通道;当倾听的对象是同辈,理解的态度能拉近双方的距离,投入的习惯能使我们在平常的表达中发现新意,互建的桥梁会使双方相互诉说、相互认同;当倾听的对象是幼稚的孩童,真诚的态度能让对方的表达完整清晰,好奇的习惯能让我们与对方的好奇产生共鸣,不曾留意的小桥也能让双方互看别开生面的风景。

“不仅仅”提示考生将比较进行到底。表态度、说习惯、建桥梁三方面搭建起比较支架,依据倾听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形填充比较内容。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碰到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对象,因此只有良好的态度,还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还要对不同对象进行预判,做好各种交流预案。

2. 考生自行展开的比较

也有很多作文题,命题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比较任务,如2022年辽宁营口卷“逆风也很美”,江苏镇江卷“其实是特点”或“其实是优点”或“其实是缺点”,2020年江苏南通卷“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四川绵阳卷“人生最贵的是    ”,2019年广州卷“别担心,我可以的”。尽管如此,这些题目也可以用比较的思路来构思文章。以2021年四川绵阳卷作文题为例:

掌声是汗水的回响,智慧是思考的回响,文明是历史的回响……请以“回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有些考生会用材料中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主要结构,这不失为考场作文的有效选择。考生这样写,是预设此三句话中“回响”的意思相同,他们会把力气放在“掌声与汗水”“智慧与思考”“文明与历史”上,形成三个相互独立的表达单元。表面上看,各单元中都有“回响”,“回响”串联起全文,而实际上各单元之间无法产生关联。其根本原因是,不同语境下的“回响”没有了具体含义。

对这三句话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回响”的不同意义。

“掌声是汗水的回响”,“回响”为回馈之意,“掌声”并不是对“汗水”最好的回馈,劳动成果才是,“汗水”也未必需要“掌声”来回馈。“智慧是思考的回响”,“回响”是奖赏之意,是这份收获之后的高级奖赏,同时智慧又可促进思考升级。“文明是历史的回响”,“回响”有筛选记录之意,文明是历史的精选记录,历史长河中的污泥浊水则不在“回响”之中。

“回馈”“奖赏”“筛选”清楚揭示了“汗水”“思考”“历史”三者的递进关系。揭示并比较不同语境中关键词的不同意义,则能强化语境之间的逻辑关联。本题中的三句话是对三个不同语境的相同点评。相同的点评容易掩盖语境之间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每个语境作专门点评,最后将各个点评作逻辑关联的处理。

二、比较关系构成的视角

从使用比较的目的看,构成的比较关系通常有:双方为手段与目标关系,双方为取舍选择关系。从使用比较的结果看,构成的比较关系通常有:结论点呈并列关系,结论点呈递进关系。其中,选择性比较和递进式比较是近几年中考作文题最常见的两种比较关系。

1. 选择性比较

一些中考作文题要求考生通过比较来作出选择,如2022年江苏泰州卷“各显其妙”,2021年南京卷“送礼物,选对方喜欢的,还是选自己喜欢的”,湖北荆州卷“该不该穿统一的校服”,2020年山东聊城卷“美好的选择”。考生可通过比较来丰富选择的理由,以2021年湖北恩施卷作文题为例:

父母等着孩子感恩,孩子等着父母道歉

——这句话适用于中国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

现实中你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读完材料,你有何联想与思考?请你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如果选题目(2),请先在空白处选填“感恩”或“道歉”补全题目……

1)命题作文:我等着您道歉

2)半命题作文:我选择____

本题的选择带有鲜明的辩论色彩。“我选择感恩”,意思清晰确切。“我选择道歉”,则包含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选择向父母道歉,选择让父母给自己道歉。第一个意思是“我选择道歉”句式本身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作文材料语境所赋予的意思。

选择向父母道歉,是自己有太多对不住父母的地方,不道歉亲子关系就无法改善,就会愧对父母、愧对学校对自己的教育。

选择让父母给自己道歉,是因为父母伤害了自己的感情,侵犯了自己的权利,损伤了自己的尊严。

选择感恩,是因为父母的无私,父母的奉献,父母的辛劳,父母在慢慢老去。

“父母等着孩子感恩”是基于过去的付出,期待未来的回报。“孩子等着父母道歉”是执着于眼下的对错,期待着与过去告别。

父母等着孩子感恩,是秉持付出与回报的传统伦理;孩子等着父母道歉,是坚守权利与义务的现代观念。传统伦理,决定了回报必须以付出为前提,这涉及双方行为,若无付出则感恩无望;现代观念,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独立,分别描述单方面的行为,抚养、赡养都是无条件的。

情感态度选择的背后,既隐含着价值观的问题,也隐含着方法论的问题,运用概念比较法能将这些问题揭示透彻,并赢得辩论。揭示概念的基本内涵,设置多个语境拓展并体现概念的外延,是辩论的基础工作。本题可从“感恩”“道歉”行为的原因、时间指向、价值取向三个语境展开讨论。

2. 递进性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揭示材料内在逻辑,逐步深化文章主题,如2022年江苏扬州卷“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北京卷“我创造了新纪录”,2021年湖北十堰卷“最  的时刻”,上海卷“比看上去更有意思”,2018年河南卷“最懂我的那个人”等。以2022年黑龙江绥化卷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你的理解,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路口,妈妈带着小男孩正准备随着众人穿过街道,却被小男孩一把拉住。“妈妈,是红灯!”小男孩说。“别人都过去了,咱们也过去吧。”“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红灯停,绿灯行。”小男孩声音稚嫩却十分坚定。“天色不早了,我们快点儿过去吧。”妈妈着急地说。小男孩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大声说:“前几天,小刚的爸爸因为闯红灯被车撞了,现在还在医院里治疗呢。老师告诉我们要管好自己,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在外要遵守社会规则。”

绿灯亮了,小男孩牵起妈妈的手,安全地走过斑马线。

这个故事逐层展示了人物的比较关系:小男孩不同于妈妈和众人,在红灯前停下脚步,并拉住了妈妈。小男孩不同于妈妈而坚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小男孩不同于妈妈着急赶路。小男孩给妈妈讲了同学父亲的事故说服了妈妈。小男孩和妈妈安全地走过斑马线。

这个故事清晰揭示了事件的比较关系:行为不同→认识不同→认识趋同→行为趋同。

故事由两个小层进结构组成一个大层进结构,体现了这类事件的所有逻辑内核。在这一内核下上演着一幕幕人间小戏剧。掌握了这种结构,也就掌握了讲好此类故事的精髓。

这个故事也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主题的比较关系:小男孩一直主动,妈妈由被动到主动;小男孩一直没变,妈妈前后变化;小男孩守规则,妈妈凭经验;规则保护全体人,经验照顾部分人;规则保长安,经验保一时;大众中的小概率事件,则是受害人的大概率灾难。

熟悉的故事中,往往隐含着较多的比较关系。理出由浅入深的比较关系的具体做法是:从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故事要素入手逐一进行比较。人物的比较能发现横向的意义,情节的比较能展示纵向的意义,主题的比较则能使意义倍增、思维拓展。

三、比较功能的视角

不管是作为文章整体的表现手法,还是作为文章局部或者修辞层面的手法;不管是艺术表达语境中的手法,还是论述实用语境中的手法,比较法的基本功能就是比出相同,比出差异。

1. 求同比较

有些题目提供了若干相关或相近的材料,给学生选择或发挥的机会,如2022年云南卷“耳畔总响起那句话”,2020年四川绵阳卷“人生最贵的是    ”,2017年广州卷“总会想起那张照片”。考生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归纳,进而获得统领所有材料的认识,最终实现思维的新突破。以2020年四川绵阳卷作文题为例:

一位母亲拽回了准备闯红灯的女儿并严厉地批评了她;一个肉铺老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卖良心肉、用公平秤;一名装修师傅时隔半月,又特地赶到客户家里补上忘掉的一颗螺丝钉……

其实,在我们心目中,每个人最贵的东西都不一样,你心中的是什么呢?

请以“人生最贵的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第一则材料强调的是——规则,一次不慎瞬间就可酿成大祸。

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守信,一次两次缺斤短两也会慢慢失去顾客。

第三则材料强调的是——负责,一次遗忘也许永远不会有什么影响。

“人生最贵的是    ”的命题,需要填入一个词,但是“规则”“守信”“负责”中的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概括三则材料,因此需要寻找一个能够作为这三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只有“契约”能作这三个概念的上位概念。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契约对今天的人们无比重要;从语文思维训练角度看,它是唯一能统领三则材料的概念。

如果有分论点,那么一定有总论点;并列概念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上位总概念的存在。寻找并列概念的上位概念,就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这看似专业的逻辑讨论,其实是训练归纳思维,由局部归纳到总体归纳。多则相近材料出现在命题中是常见现象。材料间的差异需要局部归纳,为它们寻找各自的属类。材料间的共性则需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再归纳。

2. 求异比较

一些作文题是考生熟知的表述,但往往包含着不同的意义;一些作文材料全是考生熟悉的信息,其实也包含了超出考生想象的不同意义。比如2022年深圳卷“是你,让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2021年江苏连云港卷“对自己满意”,2020年江苏南通卷“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2018年河南卷“最懂我的那个人”。写作时可运用比较思维揭示熟知表述中的不同意义。以2019年绍兴卷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苏格兰阿伯丁的马歇尔学院大门上镌刻着三句话:

“他们说。”

“他们说什么?”

“让他们说去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阐述观点……

这三句话,可以理解为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他们”应指这所学校的师生。学校对师生的言论持有包容、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初看这三句话,“他们说”似乎是旁观的口吻,“他们说什么”是关注的口吻,“让他们说去吧”是赞许的口吻。

再看这三句话,“他们说”是陈述句,直接的意思是“他们正在说”,潜在的意思是“他们的‘说’值得重视”。“他们说什么”是疑问句,直接的意思是“他们说了许多”,潜在的意思是“他们说的都有内在关联,需要我们去了解学习”。“让他们说去吧”是祈使句,直接的意思是“允许他们自由地说吧”,潜在的意思是“他们的‘说’能代表发言者的智慧,也能碰撞出新的智慧”。

熟悉的字面差异,却能引出更深刻的逻辑差异。逻辑差异往往与语气有关。陈述、疑问、祈使,既反映了出发点的差异,也反映了结论的差异。

“比较任务类作文题”近年高频次出现,是中考作文命题议论化的结果。中考作文议论化倾向,又是对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培养的回应。用比较法来促进议论、提升思维水平,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比较法不单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方法。正因如此,比较法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还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运用比较方法,完成比较任务,得出比较结论,应该成为语文日常教学的常态。

(李旭山: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10(上半月)]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