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命题备考对策

2023/8/16 10:45:24  阅读:30 发布者: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易错,是拉分题,这需要我们总结高考命题规律,找到复习方法,提高准确性。

2023文学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命题规律

规律一老高考选择项55字左右,新高考第二个题选择项38字左右。

如:(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一部分。

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 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对策:新高考注意联考习题字数选择,选阅读量合理出题规范的联考题。

规律二重视教材,重视比较阅读。

如:

2023全国乙卷)D. 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人物形象比较)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C.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自然环境比较)

比较阅读+自然景物作用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D. 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社会环境比较)

对策:重视教材复习,重视小说散文习题与教材的比较;明确比较点,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是比较的重点。

规律三重视文学类文本结构布局特征以及作用

如:

①结构开头+作用

2023全国乙卷)A. 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冲突不激烈,也没有埋下伏笔)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A. 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②结构结尾+作用

2023全国乙卷)C. 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对策:关注小说散文结构,从人物情节主旨等多个角度分析。

规律四重视环境描写,重视审美赏析。

①自然环境

如:(2023全国甲卷)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A. 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②社会环境

如:(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B. 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对策:阅读小说与散文,要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文本特征的作用。

规律五语言描写与人物形象

①语言描写

如:(2023全国乙卷)B. 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语言特殊词语+作用)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语言段落+作用)

C. 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②人物形象

如:(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B. 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对策:语言积累与运用是高考命题重点,要关注词语、句子与段落特征作用,提高审美能力。

高考真题

2023全国甲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 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 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 “花朝” “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 “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7.C  C. “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由文中“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可知,作者认为诗应该给人创造的喜悦、散布生命,并非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2023全国乙卷)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 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 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 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7. A A.“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原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据此看出不是埋下伏笔,而是烘托德贵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一部分。

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6. B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 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7. C 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 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 “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 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6. DD.“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原文“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的“被迫”是表现会长的谦让,不能体现其吝啬。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 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 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7. C  C.“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原文“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可知,景物描写烘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快乐、疲倦和意犹未尽。

转自:“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