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品悟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性光芒——《老王》教学设计

2023/8/15 10:52:26  阅读:47 发布者:

品悟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性光芒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细读,引导学生体会老王的不幸。

2.品析文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重点)

3.结合背景资料,发现杨绛先生的人性之美。(难点)

教材分析

《⽼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本单元都是以“凡人小事”为主题,表现普通⼈的爱。《⽼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篇散⽂,作者杨绛⽤平淡如⽔的语⾔给我们介绍了⽼王的⾝世和她与⽼王交往的⼏个⽣活⽚段,以及⽼王死后她的愧怍⼼理,集中刻画了⽼王这个⼈物形象。虽然⽂章中所记叙的事情琐碎,但⽼王的苦与善充溢在字⾥⾏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关爱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道主义精神。提出了⼀个引⼈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道主义精神来关⼼不幸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本设计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不过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并不丰富,让他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重庆1号线列车内,一位农民工兄弟宁愿一直蹲着依偎在妻子身旁,也不愿坐下,怕自己的衣服弄脏坐椅。

116日的重庆轨道交通官方微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兄弟,看穿着就知道你进城打工很辛苦,累了就坐下吧。即使你衣服上的尘土弄脏了坐椅,列车到终点我们的保洁人员也会及时清洁的。”

[设计依据]

从身边的生活谈起,从一条新闻入手,唤起学生对身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文本

(一)幸与不幸

1.寻主旨句

A.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词句。

ppt呈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B.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

  2.默读14段,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呢?

(我从   句子中可以看出,老王在    方面的不幸)

总结学生回答,完成老王“履历表”

明确:无单位组织、无家、无亲人、无健康身体。(生活凄苦)

我们走进了老王的世界,我们耳畔会响起老王的心声,“我哪会有家啊,我是一个孤苦无依之人了,就连这破陋不堪的的房子,都是别人废弃的,我哪会有家啊,我是一个被漠视的人。”

[设计依据]

3.  幸运者是谁?(ppt出示背景资料)

杨绛生于1911年,享年105岁。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作有《干校六记》、《我们仨》等。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获得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最佳散文奖等奖项。

丈夫钱钟书是知名教授、作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夫妻两人情感美满和睦。两人育有一女儿——钱媛,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懂事孝顺。

(引导学生将背景资料中的杨绛和老王进行对比,得出杨绛有单位组织、有家、有亲人、有健康身体。)

4.“幸运”的杨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者为老王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①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

②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善良)

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个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与不幸造成的,幸运者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5.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老王又为杨绛做了哪些超出了主顾关系的事情呢?

明确:送冰,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设计依据]

(二)聚焦愧怍

1.老王对我做的三件事情中,哪件事情作者着墨最多?

明确:送鸡蛋和香油

2.老王是什么状态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从哪里看出来的?赏析:第8段对老王的描写,老王给你什么印象?

请对其中的词语进行品析。

ppt显示: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重点分析:将“镶嵌”换成“站立”好不好?

明确:“镶嵌”一词一般用于没有生命的东西,这是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硬的形态,强调了老王已病入膏肓。另外这个词语暗示了老王的结局,说明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这一时刻的老王就像是一个活标本,就像是一幅遗像。而“站立”没有这种效果。

3.鸡蛋和香油值钱吗?老王为什么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送给作者一家如此一份厚礼(鸡蛋和香油)?作者在他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

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生病了,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这个人对你究竟有多么重要,值得你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拖着病躯登门拜访?这个人究竟对你有多么重要,即使你卧病在床也要托人传话?这个人究竟有多么重要,即使你挣扎着僵直的躯体,也要在临死前见他一面?我想只有在面对亲人,而且是至亲的亲人的时候,我们才会有这样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牵挂吧!由此可见,老王把杨绛一家当做亲人。

[设计依据]

重点分析老王给杨绛送香油这一环节,体会老王在生命的尽头病入膏肓的状态,让学生体会老王知恩图报、淳朴善良的特点,为后面分析杨绛愧怍的原因作铺垫。穿插对外貌描写、拟物、夸张等手法的拓展学习。

1.作者谢了老王的香油、大鸡蛋,拿什么给老王作为回报?

2.作者拿钱给老王有错吗?

3.补充对白,老王不是要钱,他要的是什么呢?

老王:我要的不是钱,而是           

作者愧怍什么?(小组讨论)

杨绛:我愧怍            

[设计依据]

通过补充对白,激励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老王和杨绛当时内心的感受。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几句话。作者真的是一位幸运者吗?

ppt显示:1966年“文革”爆发。钱钟书、杨绛夫妇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在这场文革中,被罚扫厕所,而且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如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剪“阴阳头”。

19707月,杨绛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在一个穷乡僻壤,烧砖建房、打井引水、种粮为生,不多久就被累病了,所幸有钱钟书的照顾。 

1972年,钱钟书夫妇才被“特赦”回京。)

[设计依据]

补充杨绛在文革时期的背景资料,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杨绛虽然自称“幸运者”,但其实生活是不幸的。但他仍能淡化自己的痛苦,去体谅别人的愁苦,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杨绛的人性之美。

2.发现杨绛的人性之美。

由于自己遭受过不幸,所以更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体会另一个不幸者的遭遇,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就想给别人撑把伞,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老王是如此善良又如此不幸,作者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帮助,无法改善他的处境,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更无法改变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的命运,所以她感到愧怍。

三、文本拓展

(一)身边的“老王”们

无论是三轮车链条被城管人员剪断在角落哭泣的卖红薯的老人,还是四个相依为命的盲人家庭,亦或是即使身患残疾仍然自食其力的修车叔叔,这个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预设: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所以“愧怍”的不仅仅是作者,应该是社会中千千万万的人。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

[设计依据]

在情感得到升华之后,适时地拓展延伸,引起学生反思,进而关注生活、关爱他人,能够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二)对话交流

对话老王:请同学们以杨绛的口吻给天堂的老王写一封信,字里行间给予老王关怀。

[设计依据]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杨绛心里的那份愧怍,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话表达能力。深入领悟文章主题,体会人间真情。

四、课堂总结

杨绛先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我们分明看见她在真诚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她是如此的温暖动人,她的人性光辉,将照亮我们,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灯火。让我们怀着关爱去点亮他人前行的路吧!

转自:“咸安初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