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试题精选三

2023/8/8 17:59:30  阅读:36 发布者:

高中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试题精选三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KLMNOP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4.三则材料都关涉六国灭亡的史事,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10DJN 11C 12B    13.(1)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14.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②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

③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

“天下”作“并”的宾语,宾语后断句;

“客”作主语,“无用”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主谓句作“以”的宾语,其后断句;

“名城”作“隳”的宾语,其后断句。

故选DJN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速’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迅速;招致。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D.这样;对,正确。句意: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缘故。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 “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大天下”;第一个“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

2)“盖”,表原因,因而;“咎”,责怪;“疏”,不周密(或太粗疏);“知”,了解。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结合“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可知,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

结合“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可知,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材料二:

我曾经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国,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人得以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三: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思国之安者”的“安”是安定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不相同。

B.“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有“掌握”之义,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的“当”相同。

C.跬步,古时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在本文中用来引申为一举一动。

D.恩荫,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在文中指抚臣等人沾光受益。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①段以“固本浚源”为喻引出话题,生动形象地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B.甲文第②段称呼尊敬,多用“人君”“元首”等词语,突出对方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

C.甲文第②段概括历代君主创业而不能守成的规律,对比分析“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与结果。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凸显人物命运,揭露官贪吏虐的黑暗,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讽刺当时社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11.《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其可忽乎”,《促织》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请结合选文分析“不可忽”的原因。(3分)

答案

7D J      M(对一处给1分。)

8B(《六国论》“当与秦相较”的“当”翻译为“假使”,与“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不相同。)

9D(“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有误。)

10.(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他们,用盛怒来威吓他们,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外表恭顺但心里并不顺从。

“董”指督察;“振”同“震”,威吓;“苟免”,指苟且免于刑罚;状语后置句“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唯独这个成名因为胥吏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马车,得意洋洋。

“蠹”蛀虫,比喻胥吏;“裘马”名词做动词,各1分,语句通畅1分)

11.《促织》:天子一时的嗜好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要审慎从事。(1分)

《谏太宗十思疏》:要保持对自身的反思,时时殷忧(1分);要警惕民心向背,不能劳民伤财(1分)。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安宁和吉庆。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忽视不管吗?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更加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成名因为胥吏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将要用这些酬报那些年纪大又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确实是这样的啊!”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

(节选自桓宽《盐铁论》①)

文本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是一部政论文集,主要记载了以贤良文学为一方和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展开的辩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子AB必以道C退D不失义E高F而勿矜G劳H而不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这里指黄河,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中的“河”含义不同。

B.举,意为攻占,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含义相同。

C.合纵连横,六国联盟抗秦称合纵,秦与诸侯结交称连横,文中偏指合纵。

D.有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桑弘羊大夫认为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贤能的人踏踏实实做事而不只说空话,他认为商鞅是这种贤能的人。

B.文本一中贤良文学举苏秦和桀、纣、尧、舜的事例,意在说明尽管功劳大、名声久的先例很多,但名声流传是很困难的事。

C.文本二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逐一辩驳,先立后破,指出在名实相符的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指责没有依据。

D.两则文本均展现了变法引起的争议。文本一就商鞅变法的利弊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文本二是因立场导致的政见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4分)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分)

14.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评,贤良文学是从哪些角度批评商鞅变法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CEG(3分。原句为“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

11.B3分。“举而有利,动而有功”中的“举”是“动”的意思)

12.B3分。举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做坏事的人得不到尊重,事情不能随便赞美,好名声也不是随便流传的)

13.1)昔日商鞅作秦国宰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顿了政令和教化,奸伪没有地方被容纳。(4分。“相”“饬”“无所容”各1分,整体通顺1分)

2)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驳斥错误言论,排斥巧辩的小人,不算是拒绝别人的意见。(4分。“不为”“辟”“难壬人”各1分,整体通顺1分)

14.①刑罚本已严酷,又滥增刑罚和罪名。②赋税繁重,禁止开发资源。③重利、轻义、尚武。(3分。每个要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桑弘羊大夫说:昔日商鞅作秦国宰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顿了政令和教化,奸伪没有地方被容纳。对外采取了许多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向开发山川湖泽的事业征税,因而国富民强,农具和兵器完备,物资储备充足有余,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疆拓土,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的给养就很充足。由于财物用不完而百姓不知道(困难),把国土扩大到黄河以西,百姓也不觉得劳苦。说起来不难,做起来才难。所以,有才能的人是踏踏实实地建立功勋,而不是只说空话。昔日商君(商鞅)懂得开疆拓土的策略,凭借当时秦孝公给他的权力,为秦国增长财利,成就伟业,因此才能一打仗就胜利,一进攻就占领,并吞邻国,消灭远国,战胜燕、赵,打败齐、楚,使各国诸侯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归顺西面的秦国。后来蒙恬以摧枯拉朽之势征讨匈奴,开拓了千里土地,把匈奴赶到黄河以北。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因为继承了商鞅遗留下来的谋略,平时加以整顿,有所准备的结果。所以一举就能收到利益,一动就能得到成功。贤良文学说:善于凿井的人建成圆形的井壁而不会动摇,善于打地基的人建成高楼而不会倒塌。伊尹用尧舜的治国之道作为商朝治国的基础,因此子孙继承王位,经过一百代没有断绝。商鞅用严酷的法律作为秦国统治的基础,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刑罚已经很严峻了,商鞅又制定了连坐法,定了“诽谤”罪,增加了肉刑,弄得老百姓胆战心惊,手脚不知所措。征收的赋税已经很繁重了,还要禁止人民开发山林湖泊的资源,把巨额利润收归国有,使得人民没有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财利而轻视礼义,提倡武力而奖励军功,这并不是不能扩充领土,增加地盘,但这就好像人得了水肿病一样,喝水越多病就越重。君子做官时必须依靠道德,辞官后也不失掉礼义,才能很高但不骄傲,有功劳也不自夸,地位尊贵而举止谦逊,功劳大但通情达理,所以世人就不会憎恶他的才能,不会嫉妒他的功业。现在商鞅抛弃仁义而玩弄权术,废除仁德而依靠暴力,提倡严刑峻法,以暴虐为习惯,用欺骗老朋友的手段立功,以对宫室贵族施加刑罚建立威势,虽然他以此建立功劳,获得封地,但这就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样,吃得越饱就越是遭殃。苏秦合纵,统理六国,功业不能说不大。桀、纣和尧、舜的名声同时流传到现在,不算不长远。然而干坏事的人永远不会被尊重。所以,事情不能随便赞美,好名声也不是随便流传的。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