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概念教学的启示: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2023/8/8 17:22:54  阅读:5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毕生谈语文 ,作者汲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到:

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在于它将来能为我们服务,而不在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

以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它至少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学习是指向未来的;第二,学习是指向真实生活的;第三,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严肃的,并不以消遣娱乐为能。

学习是指向未来的,就是说,我们要教的是能支撑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的一般的、基本的、普遍的知识(有人把这种知识称为“大概念”),而不是根据个人喜好去教一些琐碎不堪、鸡零狗碎的知识。举个例子来说,学生需要知道李白诗歌的基本风格与主要的艺术手法,但是没必要知道他有个儿子叫玻璃。

学习是指向真实生活的,就是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真实的、实用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刻板的所谓“解题能力”而已。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严肃的,则是说,我们不能以娱乐性的知识来使我们的课堂有趣,我们的学生需要体验到知识的有趣,而不仅仅是有趣的知识。

布鲁纳还提到,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称为“特殊迁移”。比如,老师学习师范专业,毕业后成为老师,他的工作跟他所学的内容十分接近;而更为常见的方式是另一种——“非特殊迁移”。比如,一位理科生,将来成为了物理学家,那么,他的工作中很少直接用到中学语文所学的知识,他的工作跟他所学的内容不是十分接近。针对第二类情况,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于是,有人指出,我们主要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忘记具体的经验和事实之后还能够长久保留的中心概念(有人把这种中心概念称为“大概念”),是学生可带走的信息。

基于这样一种学习目的,我们的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

布鲁纳的结论是注重知识的结构。

他举出四个分论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拿语文来说,我们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一书,可能需要告诉他们,《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反映了孔子本人的基本思想;由于它是经由各位弟子记录下来的,所以时有重复之处;它各篇本无标题,大概汉嗲时期,为了方便查找,给它填上了一些“标题”,但这些标题往往是选取开头的几个字,与内容没什么关系……

第二,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才能实现“长期记忆”,否则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简化的表达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有人把这种“简化的表达方式”称为“大概念”)。比如,我们往往要建立起初盛中晚四唐的时间脉络,才能理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是初露盛唐诗风的第一首,才能理解初唐四杰的文学地位,才能理解李白的诗为何成为诗歌的顶点等诸多问题。这些零碎的知识都是经由初盛中晚四唐的知识框架储存起来的。

第三,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是知识迁移的关键。具体的事实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总要归结为一些更为普遍的道理才能将他们统摄起来,在遇到同类事情时,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你知道《望岳》一诗的格律固然很好,但是,你必须知道,它所遵守的乃是五言律诗的格律,只有知道这个普遍的原理之后,遇到别的诗歌你才能判断它是否“合律”。

第四,理解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将来所要学习的知识,形成知识的脉络。比如,学生了解了修辞学的基本分类后,才能更好地将小学阶段所学的四大修辞与中学阶段所学的八大修辞联系起来,甚至于,在大学进修修辞学的时候,也能更为快速的理解新知识。

我最近经常看到有些老师为大概念教学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发点就不同。有的老师的出发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的老师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提分。这两种出发点都没什么问题,很难说清谁对谁错,即便我从感情上更倾向于后者,但是,面对当下中学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后者也无可厚非。但是,不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他们对大概念教学的基本态度。

如果仅仅为了提分,那么,过去的教法完全可以,因为之前的学生受此教育,进入清华北大的比比皆是,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希望全面提升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分数的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没有那么“不可理解”。学生当然需要分数,我觉得这点没有争议,但是否要“唯分论”,我觉得还是可以有分歧的。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