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标1、2卷看古诗文命题从价值观到方法论深入的新趋势
2023/8/8 17:21:07 阅读:47 发布者:
【王涛团队毕生谈】
从新课标1、2卷看古诗文命题从价值观到方法论深入的新趋势
早在一九九四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提到,语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思维训练。关于思维的深化,应该说近年高考语文命题已经明显体现了大的方向和趋势,但是这个方向在作文命题中被大家谈论的比较多,普遍承认作文材料思辨性增强。但是在古诗文命题中,似乎大家讨论的还较少。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从新课标一二卷看古诗文命题,从价值观到方法论深入的新趋势。
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方法论呢?
过去我们的古诗文命题,更多的注重立德树人,会选择一些正面的人物,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此进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是以立德树人为指挥,以价值观的塑造为导向的命题趋势。但是从今年的命题来看,它已经从价值观的塑造深化到了对方法论的一个考察。这对学生的思维就提升了一个难度,考察的难度提升了一大截。
我们以新课标一卷的文言文阅读为例,这里可以看到,这其实是一个人认知的三个阶段,既黑格尔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说。
赵襄子赏赐高客的这个事件,孔子是肯定的,而韩非子是否定的,而子鲋是否定之否定,这其实反映了我们人的认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也就是所谓的,新趋势是从价值观的塑造到了方法论的考察上来了,对学生来说难度上来一个层次,思维的层次其实上升了一个维度。命题也是一样,例如14题,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它涉及到了事实依据的问题,也就是涉及到了文章的论证层次的问题、论证逻辑的问题。也可以说明他已经从过去只考察文言的层面,或者说以文言的考察为主的情况,已经过渡到了对文章整体进行考察,打破了过去重言轻文的这个倾向,而言文并重。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良好的趋势。因为文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本来就是为了终极的目标——阅读文章。其次学习文言的最好的方式,也是从古文的大量文本阅读中去积累词汇量,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不应该重言轻文。
过去的考试有这样的一个倾向,主观题是比较简单的,从原文中直接找就能解答这个题目。但是今年的这个题目呢,虽然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他考察到了事实依据。事实依据就是涉及到论证逻辑的问题了,对文章这个层次上的考察已经出现了。新二卷现代文阅读里面的这个考题,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我觉得是异曲同工的,他都在传递一种认知的方法论。
我们要怎么去认识一个事物,不是靠流传口耳间,而是要亲政。游褒禅山记里面说,“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这种理念是一致的,也和石钟山游记里面说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样的观点一样,都是求证的,务实的。
从新二卷的文言文来看,他也是先给出来了一个事实,就是百战奇略里面苻坚和谢玄之间的战争,唐太宗和李靖对这件事情的评论,也注重了思维的考察,14题问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他也考察了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文言层次的考察,也涉及到文章的理解。
古诗也同样,《湖上晚归》主观题考察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内容,“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在人教选修课本《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兴观群怨】单元出现过,是《人间词话十则》中的一则,这也涉及到学生独立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古诗的考察也有思辨性的增强趋势和价值观到方法论的转变趋势,当然,教考结合、读写结合的趋势也是比较明显的。
扫码入群
一起交流探讨语文
团购获取课件
系列精品课件
专家课程
更多内部资料
扫码了解
栏目主编:王涛
全国中高考教学考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全国作文大赛学术顾问,中国修辞学会读写专项委员会理事,京华名师工作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领衔人,全国中高考命题评价课题组作文组组长,国家基础教育资源联盟特聘专家、国培专家,中国教师慕课学院执行院长。
作者小传:毕光荫
“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老师语文团队核心成员,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精通《史记》,曾参与开发多套国学教材及《史记》相关课程。2020年,在“语文人的担当”大型公益网络直播课活动中四次开讲《史记》。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