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高考备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单元写作任务梳理及范文

2023/8/8 16:50:17  阅读:53 发布者:

第一单元 写作任务:如何阐明观点

(一)举例阐释法

列举典型事例,对观点或观点关键词进行必要阐释,使表意更鲜明。

《人生有定力,风雨不迷航》:

何谓定力?定力就是把握自己意志的能力,就是意志力。它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沃德先生严守科学家的职责,不因为军方的决定而放弃探索,附和错误,这就是一种定力。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也是一种定力。大国工匠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坚持把它做极致,这同样是一种定力。

(设问,引出阐释对象→下定义→举例阐释)

《用劳动创造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的劳动,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幸福就只是生活安逸吗?幸福就只是在觥筹交错之间,满足口腹之欲吗?不是的,辛苦劳动过后,为别人创造幸福,才能为自己带来更长久的幸福感——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昼夜不停,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安全的屏障。他们的劳动是有意义的,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得了别人的幸福,自己也会有更深刻的幸福感。(引出阐释对象→设问,提出错误观点→回答,说出自己的理解→举例阐释)

(二)引言阐释法

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等,对观点或观点关键词进行必要的阐释,使表意更鲜明。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在讨论开始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何谓英雄?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著名论断,“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或如刘劭《人物志》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或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载所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在我看来,英雄便是如管仲这般身具贤才、胸有谋略,顺应潮流、心系家园之人。

(设问→引言阐释→扣材料,举例阐释)

三、比喻阐释法

使用比喻修辞,对观点或观点关键词进行必要阐释,使表意更鲜明。

《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

青春是什么?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理解。有人说青春是一首诗,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浪漫;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充满着梦幻迷人的色彩;有人说青春是一朵花,散发着恬淡清香的气息;有人说青春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在用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而,在梁丽娜周文涛、陆朝阳等时代青年眼里,青春不仅是人生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更是一段值得拼搏奋斗的历程。

(设问→过渡→比喻阐释→举例阐释+扣标题)

方法小结:

考生要学会阐释,熟练运用三种阐释段写作技法,必须注意:

1)素材积累要系统

①分角度整理并记忆典型人物事例素材,熟读深思,增进理解;

②分角度整理并记忆典型诗词、名言警句等理论素材,深入理解。

2)概念理解要准确

要关注社会热点,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对体现这些热点、美德和精神的关键词语(如定力、格局、担当、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等)要有准确、深入的理解。

3)比喻修辞要训练

要多训练比喻修辞,将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各种常见事物,与体现社会热点、传统美德、时代精神的关键词语联系起来,比较其相同与相似点,进行迁移联想。

4)掌握规范例证段参考思路

引出阐释对象→下定义→阐释(使用举例阐释法、引言阐释法、比喻阐释法)。

【整篇训练】(教材原题)

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800字左右。

【佳作赏析】

明其位,做好事,求自在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深刻,每次阅读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走近庖丁,深入研究其人生哲学,对于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庖丁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辈子做着很平凡的事,然而他却能够把平凡的事做得“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这正是我们这些人所缺乏的。反观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一方面是不甘于平凡,另一方面.却只能在平凡中抱怨、沉沦以至于堕落下去,与庖丁相比,何其可悲!

庖丁的人生哲学,可以引发我们三个角度的思考:

首先是 “明其位”,就是自己知道人生的位置和方向。我们每天都在“活着”,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曾告诫我们要“认识你自己”。

庖丁是一个能够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人,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这一辈子也就是做一个屠夫而己,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职业有分工,生活有差别,在这则故事中,庖丁是真正的主角——即使梁惠王在旁边,他也是心无旁骛,而且自得其乐,他的态度不卑不亢,他的动作娴熟流畅,他的回答充满自信又富有哲理。

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安于现状的,总是手里做着件事,心里头想着另一-桩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人最难的是正确

认识自我,能够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真正回归自我,获得生命的自由。

其次是“做好事”,这里的“做好事”,是指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所谓“生活”,就是“生命”总是处于“活着”的过程之中,就是我们“活”在每一天,“活”在每时每刻,而“活”的过程即是“做”的过程,“生活”是必须要去“做”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会是一个踏实的人。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生命的意义,就要把握现在,从当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

最后是“求自在”。人如何方能“求”得“自”己之所“在”?反过来说,人应该是“在”当下所处的状态中,在自己的工作中,在自己所做的这一份事业中,“求”证“自”己何以是自己的。如果我们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像月亮离开了它的运行轨道,离开了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你还怎么“在”呢?“我在哪里?--“我在这里!”知道自己在这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庖丁成就了自己一一“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正是一种自在而圆满的人生姿态。

“持平常心,做本分事,成自在人”,这就是庖丁的言行中所体现的朴素人生观。从这个角度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我们会进入一个更为崭新的思想境界。

[总评]

这篇文章从庖丁的“平凡”写起,逐层深入,分析他的人生哲学,最后水到渠成,得出观点。全文采用并列式总分总结构,中间从三个角

度进行论证,把自己的意图表述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文章纲举目张,紧扣现实说理,论证严密,结构清晰。

第二单元 写作素养实践

观剧心得,写作剧评

一、观剧心得

1.什么是观剧心得及其作用。

观剧心得,就是读者在观看了话剧或者其他各类的戏剧以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所观剧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以及自己观剧后的收获。

作用:写作观剧心得,有利于读者梳理自己的感想、深化自己的思考、积累自己的观剧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观剧心得的基本结构。

观剧心得一般包括四部分内容:引、议、联、结。具体如下:

(1):摘引作品中的关键内容,提出自己的论证。

(2):对“心得”直接的初步的论证。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也可以联系作品,深化自己的论证。

(4):结尾归纳看法,呼应作品,总结全篇。

 剧评

  剧评即对戏剧的评论和批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一般从戏剧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语言特色、细节设计、表演风格、审美感受等方面展开评析。

1.剧评常见的类型:综合评论、作品评论、艺术家评论、接受评论。

2.剧评常见的文章体式:鉴赏式评论、理论式评论、研究性评

观剧心得写作“三关键”

1.“叙”要简明,突出重点。

“观”在表达方式上要以叙述为主,但观剧心得中的“叙”讲究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叙”的目的是引出“心得”,如果大量引述或转述原文,就成了“复述剧情”。

2.择其一点,深入挖掘。

看完一部戏剧后,感受可能有很多,但观剧心得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所以,写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排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点(主题、情节、人物、台词等)去写,突出重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观剧心得必须善于“联”。“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联系时代和社会,也可以从小处入手,联系自身和身边的人与事。在联系实际时,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心得”,使“观”与“心得”浑然一体。

剧评写作三步骤

剧评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论点部分、论述部分、结论部分。

第一步:提出论点(论点部分)

第二步:展开论述(论述部分)

第三步:归纳收尾(结论部分)

《哈姆莱特》观后心得

何时让我再想起那日的阳光,人性的温暖

——题记

文艺复兴前期,黑色的云雾笼罩着欧洲大地,也恰恰在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出了《哈姆莱特》这朵“奇葩”,一部追求美好人性、批判罪恶人性的名著。

主人公哈姆莱特在一切还没有发生之前,对天地、人性、社会都充满希望、赞美,但是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由人文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的矛盾者,他的人文主义和他的复仇念头相互矛盾,显示出了人文主义的弱小,同时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舞台上,哈姆莱特一出场就是一身黑衣,他曾经有一个多么美好的信仰:人类是上天多么伟大的杰作!然而他的父王被密谋杀害,尊敬的母后却和卑鄙的叔父结婚。盛大的婚礼使他看到了本民族的奢侈。大臣们

纷纷向新王献媚,使他看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主人公哈姆莱特并不是完美的。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喜好推崇自我的力量,讲求自我崇拜,这也恰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贵族——人文主义者长时间不能进行改革的原因。

我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当时英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当时的英国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及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尖锐。莎士比亚巧借哈姆莱特,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对欲望人性的批判,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这不恰好也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样子吗?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也表现了封建制度压抑人性的罪恶。在我看来,当时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没有什么两样!

看完戏剧《哈姆莱特》,我看着窗外的光,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点评】

点评作为一篇观剧心得,文章最突出的特色是由“观”而“感”,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主旨鲜明。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紧密联系实际。另外,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

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个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

,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个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

情文字赞美他()。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个字。

【写作提示】

【例一】《呐喊》中《孔乙己》结尾那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令人印象深刻。“大约”表示推测,而“的确”则是肯定的口气。按照孔乙己最后的样子推断,他一定会因贫而死,但再也没人谈起他,所以也不能确定。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尽显人们对孔乙己的无视。鲁迅先生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就刻画出人们的麻木和冷漠,给人以思考回味的空间,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二】毫无疑问,桑地亚哥就是内心强大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坚持自我,在机器时代仍旧手摇小船?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耐得住寂寞,84天一个人待在一条小船上?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克服困难,和群鲨奋力搏斗?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充满希望,只剩鱼骨归来依旧梦见象征着生命力的狮子?他强大的内心永远不懂

“失败”“放弃”与“老去”。

【例三】这一份赞美献给心清如水的少女翠翠:一条渡船,仿佛翠翠拒绝收钱时那微笑的嘴角,如水一般荡漾着她单纯的友善;夜风吹来那个少年的歌声,吹动着翠翠萌动的梦,那微微泛红的脸颊,如夕阳映衬下的溪水,泛着纯情的涟漪;娇憨的呼唤,带给孤独的爷爷多少温暖;那凝望远方的倩影,如水的明眸里依旧充满令人赞叹的痴情。

【大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材料二: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让“礼”表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

2.倡行礼仪,从我做起。

3.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

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备受推崇。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也使“礼”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礼”是“贫贱不移”的个人修养,是“敬而无失”的规矩纪律,是“兼济天下”的社会公德。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需要通过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学礼立身。礼是一种个人美德,它既内化为思想品质,又展现在言谈举止中。作为大国公民,我们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仓廪实”后的“知礼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可见,礼源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然而,优良的礼仪规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流失,景区“到此一游”、公共场所打架斗殴等事件不断挑起公民的“文明神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素质提升也非一日之功。我们需要开展学礼的“持久战”,提升个人文明修养,加强品德建设。

行礼育人。礼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习总书记强调的“让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需要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正能量。遗憾的是,现存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建设,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漠视、甚至陌生,他们的价值观也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所以在《雷雨》的公益场演出时,青少年的哄堂大笑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家长的护犊心切、教育失当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也阻碍了青少年教养的养成。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德修身,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

以礼强国。国家强大不仅依靠经济的蓬勃发展,更需要用礼唤醒的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五千年的优秀传统记述着民族精神的追求,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国人世代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政府也通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执政理念使“天下大同”“是谓小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因此,中国的发展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唯有以礼强国,以文化自信铸就民族之魂,才能使“大国形象”的羽翼日渐丰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处身历史的三峡,面对发展的关隘,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意志品质。学礼行礼,以礼强国,我们肩负着这个使命,也必将凝聚起这份磅礴的精神力量。

第三单元 作文导写

【原题呈现】(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四第二小题)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蚂蚁搬家天将雨

“蚂蚁搬家天将雨”,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每当我们看到蚂蚁们成群结队地搬运看各种食物时,脑子里便会蹦出“要下雨了”的判断,蚂蚁搬家与下雨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蚂蚁是群居生物,一般在地面筑穴为巢,洞口多裸露,外物极易进入。雨水就更不消说,进入蚁穴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一旦下雨,蚁穴便会被无情的“洪水”淹设。蚁穴被淹,蚂蚁们也就会面临被淹死的危险。要坐以待毙吗?当然不行,得跑。

但是,仅仅在下雨时才跑还远远不够,不仅储藏的食物会被打湿,性命还会受到威胁,毕竟蚂蚁的大小与一滴水也相差无几,因此,提前搬家至关重要。

要提前搬家,就得预知下雨,蚂蚁是如何预知下雨的呢?难道是看天气预报吗?这当然不可能;抬头看乌云吗?也不可能,蚂蚁的世界可以说是二维的,它们几乎不具备抬头的能力。那它

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研究表明,蚂蚁身上有许多纤细的小绒毛,这些小绒毛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敏感,可以感知到很轻微的变化。在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温度往往会增加,靠近地面的空气会格外湿润,蚂蚁身上的小绒毛可以精敏地感知到这一变化,并立即开始搬家,快速地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以免被雨水淹没。

这样一来,蚂蚁搬家与下雨便形成了捆绑的关系,“蚂蚁搬家天将雨”的谚语也由此而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识背后都存在某些事理,例如“蜻蜓低飞要下雨”,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要下雨时,低层大气的气压会降低,蜻蜓不适应低气压,于是低飞。再如蝙蝠在黑暗环境中也能“看”清周围,这靠的不是视力,而是“听力”——超声波,人类模伤这一特点制造了雷达。

常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很重要,探究常识背后的事理,这件事既有趣又实用,有时候还会给人深刻的启迪,大家不妨一试。不信你看,“蚂蚁搬家天将雨”,是蚂蚁的生存之道,不也蕴含着做事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道理吗?

点评:文章从“蚂蚁搬家天将雨”这一自然现象入手,探究“蚂蚁搬家”和“下雨”的联系,懂得蚂蚁身上的绒毛感应这一科学道理,再扩展到其他常识背后存在的事理,进而上升到对人生的启迪,由个别到一般,说明事理思路清晰,表述明确。

【考题链接】(找寻教考衔接的密码)

2023全国新高考四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黑龙江)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们早早地遗忘了晦涩的“屠龙术”,口口相传的正是接地气的谚语。

谚语大都经历了时间的验证。留存下来的谚语,往往都能反映一些现实现象或者生活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人在田间垄上发现的遗传学道理;“蜻蜓低飞要下雨”则是古人由物象变化中归纳出的气象法则;“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是古人于人情世故中领悟到的处世哲学。我们不难发现,谚语中蕴含的道理其实都经历过一代代人的检验。

《乡土中国》中曾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谚语则是文化的通俗注脚,传递着朴实的经验,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

时间变化的同时,时俗也在更迭,所以千百年前的谚语不能很好地契合如今的环境,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些相关的谚语可能都得改弦更张。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使用相应的谚语。仅仅站在字面意思角度,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相互矛盾,是混淆了这两条谚语的使用条件,同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内核其实点明了不能合理规划、通力合作的恶果,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证明了齐心协力的益处。当我们仔细权衡两者,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谚语并不矛盾,反而站在不同角度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是彼此的进守辩证。

新的时代也会有新的谚语,而我们也需要检验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各领域的年度“十大热词”就是谚语的一种变体,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热词与谚语并无二致,都在口口相传中彰显了某种道理,更重要的是,热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的是离我们更近的社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旧谚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将热词转化为谚语,在互联网社会的大浪淘沙中,甄选出属于新时代的谚语。

谚语,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自然也时常会出错,我们不能武断地奉

谚语为圭臬。不过,我们仍会记住谚语,因为这背后隐藏的是先辈上下求索的身影,回荡的是一声声质朴的肯定,我们能从中汲取到前人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从而使自身拥有追求新知的勇气与决心。我们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思考,更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怀,要理性地看待谚语,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

第四单元 媒介素养主题拓展

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经说过:人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向内,通往虚拟现实。脸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是“向内”一派,他建立网络社交帝国,让成千上万的人在平台上分享生活、获取资讯,开拓认知世界的方式,并且提出建立“元宇宙帝国”的设想,试图使人置身于虚拟现实之中,提升沉浸感与体验感。刘慈欣却反对“向内”一路,他认为,在互联网技术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一些人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就像网络上走红的那句话所说:“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班级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邀请同学们针对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向全班同学表明你的态度,阐释你的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缸中之脑”会梦见星辰大海吗?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向内深入”与“向外开拓”之间的问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短篇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中讲述了外星人G探访地球,寻找地球真正重要的节日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是,经过跨越百年的探索,他将加加林航天——人类第一次飞向太空之日定名为人类的“诞生节”,却将人类第一次实现人脑与电脑直接连接的那天定名为人类的“流产节”……

虽然小说只描绘了一种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状况,但通过这个科幻故事,我们不禁思考:在这个科技爆炸式发展的新纪元,我们究竟该选择“向外开拓”,还是选择“向内深入”?

向外开拓的思想古已有之。哲学家萨特曾言:“人是人的未来。”二十世纪前期,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存在主义思潮强调人作为行动主体的“自由选择”,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向遥远的星空进发。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战以及资本过度而无序的扩张和垄断催生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运动。有人开始宣称:人是人的过去。人们不再对建构未来的宏大叙事感兴趣,而是凭借虚拟现实技术,对已知事物进行拟像与仿真,搭建元宇宙的温柔乡。相较于时刻都面临未知的恐惧与危机的太空拓荒,显然,在虚拟现实里感受乐趣会让人更加安逸、满足。

但我们就该放弃梦想中无垠的星辰大海,决绝地走向赛博(虚拟世界)文明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刘慈欣想向我们传达的:沉溺于虚拟只会导致文明的最终流产,唯有向外开拓,我们才能找到未来。

学者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中提出“缸中之脑”的构想:将人类的意识传入数据库,以此来达到资源损耗的最小化,更能让人类摆脱生老病死的局限。这种方法看似可行,却可能将人类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且不论机器能否完美复制人类的复杂意识海,放弃人对意识的主体性掌控这一行为本身就可能将人类的未来引入黑洞。“向内主义”安守一隅,做着虚幻的黄粱美梦。殊不知,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样的行为消耗的不只是地球所剩无几的资源,更是人类的意识,是文明的星火。昔日的乐土终究会变成囚禁灵魂的牢笼,伴随着暗室中电脑信号灯的闪烁,人类文明的星火悄然熄灭。千百年来历史的演变早已向我们昭示:沉醉于过去的欢愉终究只会走向衰败。相较于赛博文明那可能走向螺旋式下降的发展进程,星际文明的发展前景却是无限的。回头极目远眺,所见无非故土;只有目光向前,涌入的才是可能性的光辉。

但我们要知道,漫无目的的探索又何尝不会引发消极与恐惧。面对浩渺的宇宙、无穷的未知,我们会发现,在岁月的长河中,自己是何其渺小、无知。压抑、苦闷会涌上心头,虚无主义的种子终会在自我意识的罅隙中生根发芽,耗尽生命的活力。

于是我们终于知道,未来的道路皆有泥泞。

我们需要抬头仰望星空,去认真思考我们的明天。

未来已经明晰地衍生出两条岔路,一条通往新的疆域,一条延伸向回忆的故土。盲目地渴望未知的激情会让我们忘却过去,让我们忘记从何而来;过于恋旧地希求故土的施舍会让我们囿于过去的残响,让我们忘记路在何方。

但正如阿西莫夫在《永恒的终结》中所言:要想取得进步、持续发展,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而是战胜困难。勇敢地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才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为了抵抗对温床、对人类童年的依恋,我们要做“堂吉诃德”,但不是错把风车当成巨人去厮杀,而是与看似无法撼动的风车本身搏斗。在世俗视角下,风车是无法改变的巨物,是不容辩驳的真理,但我们依然要将那看似渺小的思想之剑拔出鞘,为了心中的“杜尔西内亚”,向阻隔了未来的思维桎梏砍去。因此我们踏上了追逐星辰大海的无尽征途。这正是向外开拓的价值所在。

可迎接未来,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忘记过去。那过去的光辉又是何其灿烂!人类群星闪耀的那条辉煌银河,时至今日依然指引着我们在黑暗而广袤的未知大地上踽踽而行。

勒庞在《乌合之众》的结尾写道:为了追求理想,从野蛮走向文明;当理想失去了价值,从文明走向衰落和灭亡。面向过去的“缸中之脑”无法梦见星辰大海,我们不应把过去当作逃避现实的温床。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必须抛弃过去,而应该将对往昔的追忆化为内心的甲胄,抵抗未知的空虚与冰冷。人类在无垠的未知中探索,在得到与失去间成长,这才是交予未来的最好答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枯燥如墨香

枯燥,即单调,没有趣味。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枯燥,不同于独处。渔夫一个人静静地在海边钓鱼,猎人药农在深山打猎采药,农民在田里插秧,虽无人相伴,并不叫枯燥。枯燥是不得不离开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为一项目标去努力,去自我囚闭的人。如高考前的学生,又如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求索者。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枯燥并非是不懂娱乐与休闲,也并非没有能力去享受段子、金句、笑点。枯燥,如同在觥筹交欢中独饮一杯清茶,在笙歌酣畅处默念自己的心语,枯燥者是自甘清苦的修行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枯燥是一个人要修养的心性。心比四肢更活泼,思不能止,欲不能平,故有“心猿意马”之谓。修心,是让一个人心静下来,专注一处而无他求。这很难,天下最难管的是一个人的心。管住了心,就管住了眼耳鼻舌身意。通达地讲,享受热闹没什么不好,如果不允许享乐,人类没必要建设美好的家园。见享受热闹而指斥,不是伪君子就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但时间不给有志于事业的人留出享乐的闲暇,他们因此枯燥。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成本”,刚好用在这里。不享受热闹,并非享受热闹不好或不会享受热闹,只是成本太高,高到要管住自己的心,其中滋味,人称枯燥。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枯燥者不会因为枯燥就成功,如同炼金的不一定炼得真金,打鱼的人不一定获取锦鲤。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与风险并存。无论多么勤奋、顽强、辛苦都不一定获取相应的回报。但成功一定离不开勤奋、顽强和辛苦,而另一个如影随行的伴侣是枯燥。

财富会改变一个人,机遇会改变一个人,枯燥也会改变一个人。枯燥对人格的改变,不是使人委顿或胆怯,而是让他沉静、清醒和忍耐。且不说成功与否,一个人持有沉静和忍耐的品格,就是大收获。胜过真金白银。枯燥时,不须怨人,也不须自怨,不妨静静地接受它的锤炼。是的、枯燥也是锤炼,尽管寂寞无声。枯燥如果是一锭墨,一定是蕴含松烟净泉之精华的古墨,光润、宁静,透出说不出的幽香。

第五单元作文导写

"抱负与使命”演讲稿强化训练

高考模拟题链接

1.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志士仁人们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责任召唤,使命必达,新时代的青年又应胸怀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请联系社会现实,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面向本校(统称“立人中学”)同学,作国旗下的演讲;②不少于800;③不得抄袭、套作。

我们的使命

亲爱的立人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沐浴着清晨的暖阳,我们齐聚在操场,参加隆重的升旗仪式。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国旗下讲话,与同学们分享我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融入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为演讲奠定了氛围。)

你们可曾记得“国父”孙中山说的那句话:“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肩上。”他一生为建立中华民国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启示我们:青年应当心怀祖国,为振兴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自觉承担起这个神圣的使命,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有能力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紧扣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展开论述,顺理成章地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习总书记曾特别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道出了青年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不少人还不懂得这个道理。这些人往往心气高于能力,欲望大于努力。他们太过于重视物质享受,只关注当下的欢愉,盲目地行走,追求所谓的潮流。这些人忘记了他们的神圣使命,不懂得责任与担当的意义,更不明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青年的名号是多么的不相符,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的格格不入!(过渡自然,思维严谨,逻辑严密,达到了辨证说理的目的。)

然而,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依然有无数青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将国家大任主动担负于自己的肩膀上。(过渡自然,既使得语言丰富,又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依然无法忘记那个被疫情笼罩的春节。这个本该充满着快乐、幸福的春节,却被恐惧、无助所代替。在这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我们有幸躲过一劫,这应当感谢那些不顾一切、不计安危奔赴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的脸上还未褪去稚嫩的孩子气。可就是这样一群略显青涩的年轻人,在祖国发出号召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冲在抗疫最前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重重的护目镜,用尽自己的一切挽救每一位患者。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他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紧扣医护工作者展开深刻的论述,情真意切,使文章语言气势酣畅淋漓,给人以鼓舞与力量。)

同学们,我们每天能够幸福地生活、学习,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曾记得柴静说过,这个世界与我们有关,未来的世界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美好的生活需要青年一代继往开来,努力奋斗。(巧妙过渡,紧扣柴静的话语展开论述,再次点明演讲主旨。)

作为担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一代青年,我们应当主动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守护伟大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发出号召,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七单元写作任务  “不朽的红楼”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浙江考生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阶级的不平等,

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跳井而死的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钩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

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春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第八单元写作任务

01:“责任与担当”主题拓展作文训练

【教考衔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家国天下,舍我其谁?年轻的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主动而自觉地担负起了书写历史、改造中国的伟大使命,有责任,有担当,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奋斗,终于带领中国共产党夺取了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上面的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教材第八单元课文,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面对全校同学发言,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家启迪】

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站在国旗下发言。我的发言主题是:“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观察一个时代,就要观察这个时代的青年,以及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这是百年来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的一个普遍道理。

时针回拨,百年前的青年,其思想、其举动,深深印刻在历史年轮上。在民族危难之际,是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敢为先锋,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掀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思潮碰撞之期,是一群有着伟大觉醒的青年,认定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无论处在哪个时期,无论面对何种抉择,青年一代始终点燃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百年来,中国青年始终满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正因此,才有无数青年不畏强敌、不惧艰险,积极投身到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正因此,才有无数青年愿意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出来,去基层、去边疆、去农村、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应该说,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是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新时代,新青年,新风貌。置身伟大时代,切身感受着“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新时代青年,从心底里生发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且日渐增强。对比昨天与今天、观察国际与国内、感受社会与实践,新时代青年坚信中国道路、坚守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以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现如今,正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大时代。无数青年都在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有的把平凡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精益求精、精耕细作、不畏辛劳,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打拼一片新天地;有的在关键时刻见真章,每有重大建设工程、抗击重大灾害、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等,都冲锋在前、表率在先;有的勇于担重担、挑大梁,奋力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让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这些奋进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无论在哪个领域、哪条战线,都用同样的选择告诉我们:只有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才能成

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精神的火焰永远向上,理想的光芒永远耀眼。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始终未变。保持应有的闯劲、锐气和担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一代代青年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唱响青春赞歌。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2:坚持“高线”,守住“底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们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精彩标题

1.《底线是警戒线  也是安全线》

2.《不逾底线 远离红线》

3.《严守规矩 不逾底线》

4.《自划底线 终越红线》

5.《底线不狂飙 人民才安心》6.《坚守廉洁底线 弘扬清风正气》

7.《守人生底线 筑精神高地》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坚守底线,坚守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九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而还有一些人,竟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苟且活了下来;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坚守底线,坚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的底线。

尾生与女子有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践约。翻开中华文明史,为了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而用生命去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而假设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呢?那么,最后终将会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羊成了恶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个人哭泣,无人问津!

坚守底线,坚守忠贞。

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亮的话告诉我们,忠诚坚贞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底线。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从小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祖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而像秦桧这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臭万年!善良,感动你我;诚信,奏响壮歌;忠贞,书写尊严。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作文导写:“传统阅读与纸质阅读”

书影横斜,心可清浅

曾巩诗云:“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道出的纸质阅读的真意亦可为今人所用。在电子阅读蓬勃之日,窃以为吾辈学生不宜弃纸质阅读为敝屣,当以横斜书影左右随身,臻至清心浅欲的人生佳境。

诚可言之,电子阅读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应时而生、大势所趋的智能化时代的新兴媒介,与纸质阅读本无优劣之分。然正如教师所忧的“碎片化”之阙漏尚未裨补,我们应用学者所言的“纸质阅读”挖掘灵魂的深度,让“深度阅读”填充心灵的缝隙。书影横斜,良有以也。

提倡纸质阅读,是我们青年学生以传统的媒介触碰高尚的心灵,更是向人类的文化情感致敬。书页也许泛黄,指尖也许微凉,但目之所及是饱蘸深情的墨迹,心之所感是人类伟大的灵魂。难怪迟子建称书籍为“枕畔的夜莺”,倾吐纯洁的情愫,让原本泥垢的心灵清浅如初。摊开一本积年的旧书,就是在为心灵开辟一方俯仰自如的天地,“开卷”较之于“刷屏”,多了一份虔诚的仪式感与真诚的文化体验,让人安心于文字的行云流水里任意西东。所以电子阅读常常成了熙熙闹市里对信息的窥测,而纸质阅读往往是月明三更与灵魂对话的窗棂。

同时,纸质阅读移至社会而言,则契合了“全民阅读”的时代风尚。国家大力号召的“全民阅读”,绝非浮于浅尝辄止的屏幕切换,而是真正

为了充盈公民精神的深度思量。天津新建的滨海图书馆走红网络的原因,除了博人眼球的设计,更有让人仿佛徜徉于书海的知识归属感。各地兴起的图书馆“二十四小时”营业制也正说明了纸质阅读在广大群众中十足的分量。多数人不甘心成为信息时代里“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在实体书店里寻觅横斜书影,书海沉潜,清心浅欲,让书香氤氲在时光深处。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怎能一味追求娱乐小说网站的排行榜,而对更具深度的纸质阅读不以为意?怎能沉溺在碎片化的世界,不分青红皂白地转发诸如“用胶水治理荒漠化”等朋友圈谣言?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自觉迈入深阅读的大门,中学生武亦姝以满腹经纶之才惊艳四座,青年作家蒋方舟以沉思批判之笔独树文坛。精神的一层层剖析,灵魂的一次次震撼,在厚实的书本里我们问祖寻根,在寻根的道路上我们鞠捧清浅澄澈的心泉,那是人类上下几千年的文化遗泽。

当然,电子阅读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借互联网之东风,电子阅读有能力做出进一步的飞跃,消除碎片化的弊病,发扬方便快捷的优势,让电子阅读背负深度阅读之青天而莫之夭阏,与纸质阅读一起重振文化复兴之雄风,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诸君,请放下偏见,以书影为伴;请放下欲念,以清心深读。三更有梦书作枕,莫负今朝少年名!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

转自:“高中语文与考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