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案例】《社戏》

2023/7/31 16:37:06  阅读:42 发布者:

【编者按】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聚焦课改新理念,共话教研新征程。本公众号已陆续为大家推送一批经典课例、学术论文,为持续助力语文课改实践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一路向前,让相见或不见,天涯或咫尺,变作一场欣喜和期待。期盼广大语文同仁的关注与分享。

《社戏》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

黄翠玲,宜昌市第十六中学高级教师,宜昌市优秀班主任,宜昌市优秀初中语文教师,西陵区骨干教师。近十年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及案例15篇,其中国家级2篇、省级6篇、市级7篇;六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湖北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课程研究》《三峡商报》《三峡文学》等刊物;主讲市级示范课4节,区级优质课2节。

.教学背景

20144月初,我参加了西陵区文言文教学比赛,《送东阳马生序》一课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当我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时,区语文教研员朱莉萍老师又交给我一个新任务,在5月初的初中语文研讨会上代表西陵区上一节课,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现代文。时间紧,规格高,压力大,是我的第一感觉。

当即拿来七下语文书通读了一遍,觉得鲁迅先生的《社戏》写童年看戏、偷豆,很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勾起童年的回忆,课堂上能自然生成师生对话,但问题是篇幅长,可讲的点很多,而我只有45分钟的时间。

我开始海量阅读,读评论文章,读优秀教案,读名师教授此文的心得,力图吃透教材,寻找教学的灵感。小说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如果一个一个去分析,耗神费力,索然无味。平桥村的事,那夜的戏,学生比较好把握,我借用几个紧凑的提问一带而过,如“迅哥怎样评价平桥村”“平桥村有哪些乐事”“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孩子们眼中,那夜的戏怎么样”,围绕“五个说说”展开的第一份教案就这样诞生了。课堂的五个环节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说说那事”引出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看戏”,“说说那戏”的“很扫兴”,与结尾的“好戏”之矛盾又引出戏外的“人”,“说说那人”读出了平桥村朴实热情的民风,又品出了戏外的“朋友情”“乡民情”(说说那情)。第五环节“说说那童年”,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进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提升阅读的价值。

410日,宜昌市中考备考会在四中召开,朱莉萍老师借这个舞台让我在四中试讲一次,正好让市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老师指导指导。下课铃响了,我一脸惶恐地望向李老师,他笑着说了两个字:“有戏。”随后他的三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长课文教短,不是把深课文教浅,“深度”永远要在;45分钟要聚焦一个点,本文的点就是透过人、事表达出来的“情”,这些情让课堂有了“温度”;文字不是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中揣摩,一个语段、一个细节,沉浸在语言、词汇中体会这份情。

从四中回来,结合李老师的三句话,我开始重新编写教案。我将课堂的点聚焦在“戏”字上做文章。宜昌的孩子对绍兴的社戏是陌生的,我就由描写社戏的诗词,解析“社”字导入课堂,随后设计了“说说那戏”“第一场戏——风波”“第二场戏——夜航”“第三场戏——偷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中,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家乡情”“朋友情”“家乡美”“乡民情”(戏里戏外的情)。为了让学生更入戏,朱莉萍老师又建议我加进“电影颁奖”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说,使课堂的“戏味”更足。有深度、有温度的第二份教案诞生了。

.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说说社戏。

2.品读三场戏外之戏,体悟至真至纯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品读“偷豆”戏,感悟人情美。

教学难点

围绕结尾的一个“好”字感悟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幻灯片一)“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南宋诗人陆游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家乡社戏上演时的热闹场面。什么是“社戏”?让我们从“社”字说起。(出示幻灯片二)

生:(读)“礻”字旁:是“示”作偏旁的变形。“示”是“神”的本字。从“示”的字,一般与神有关。

师:根据描述,你能猜出“社”的意思吗?

生:土地神。

师:我们来齐读一段文字,了解社戏。(出示幻灯片三)

生:(齐读)社戏的“社”,原指土地神,后来成为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每个社有社庙,即土地庙,庙里供着土地神,祭社的日子叫“社日”。春祭叫“春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祭叫“秋社”,庆贺一年丰收。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酬神祈福,这时演的戏便叫“社戏”。

师:(出示幻灯片四)在鲁迅先生的家乡绍兴,社戏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对绍兴人来说,当年的看社戏,恐怕不亚于今天国人的看“春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去感悟江南水乡的社戏。

二、说说那戏

师:江南水乡的社戏是怎样一番景象?(出示幻灯片五)文中这样写道:(感情范读第14段,将学生带入意境)“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师:在这仙境般的戏台上,戏开演了。那夜的戏,在孩子们眼中好看吗?请同学们接着读1521段,找一找理由。(出示幻灯片六)

(学生读文本,勾画旁批)

师:好,我们来谈谈那晚上的戏。

生:不好看。铁头老生没有翻筋斗。

生:不好看。“我”最想看的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

生:好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生:她的观点不对。在小丑这场戏出现之前,文中这样写道“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好看为什么让人想睡觉?

生:请看书下注解,“一折”的意思是“一出”,一个晚上只看到一出好戏,你还说好看?

师:同学们真细心。那夜的戏总的说来不好看,但在文章结尾,却这样写道:“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出示幻灯片七)

时隔三十年后,“我”不仅说“好”,甚至还说一辈子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戏。“好”的到底是什么?让人如此念念不忘。

生:发生了偷豆这个有趣的故事。

生:自己撑船去,很新奇。

生:因为那夜是和小伙伴一起去的。

生:看戏只是一个借口,只要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就是快乐无比!

生:因为是自己家乡的戏。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明白了,他怀念的不是戏本身,而是在戏外,戏外有好戏。我们来欣赏“三场好戏”。

三、第一场戏——风波

师:“我”那年想去看戏顺利吗?

生:不顺。叫不到船。(出示幻灯片八)

师:大声朗读第79段,这场戏,你觉得哪一处最精彩?

(学生大声读书)

师:将你们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全班交流。

(同桌讨论交流,老师倾听询问)

师:我们来听听各组中心发言人的精彩发现。

生:“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高高兴兴的来讲戏”,这两处对比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社戏的喜欢。

生:“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之间真诚的友情。

生:我觉得有一句歌词用在这里特别恰当,“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师:哇,你肯定是一个小歌迷。谁解决了船的问题?

生:最聪明的双喜。

生:他还像个小大人,写“包票”,打消了大人们的疑虑,才圆了我的看戏梦。

师:“患难之中见真情”,一场小小的风波却带给我们这么多的精彩,如果这场戏拍成了电影,老师觉得有一个奖项特别适合它,你们猜猜是什么奖?

生:最佳男主角奖颁给双喜。

生:一波三折,最佳编剧奖。

生:最佳剧情奖。

四、第二场戏——夜航

师:得到允许的孩子们一改先前的沮丧,说笑着,嚷着,撑着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113段,说说这场戏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生:景物的描写。

师:那这出戏可以获得什么奖项?

生:最佳场景奖。

生:最美画面奖。

生:最佳布景奖。

师:同学们自己读读1112段,边读边做动作,看看作者在写景时调动了哪些感官?

(学生散读)

生:作者调动了嗅觉,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生: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生: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这也是视觉。

生: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师:调动五种感官写景,让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将我们带进了那清新迷人的江南水乡,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景方法。那夜的景美,“我”的心情如何?

生:(众)轻松、愉快、兴奋。

师: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生:“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连山比喻成铁的兽脊,很形象生动地写了船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师:这就是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板书:用景烘托人物心情)。

生: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是因为心急才产生的误认。

生:还有产生误认的地方,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

师:这么美的景,这么好的心情,不读不快。让我们把这一切都融入声音中,用声音传情达意。(全班齐读)

五、第三场戏——偷豆

师:孩子们看戏归来,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偷豆。让我们走进偷豆这出好戏。自读2439段,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出示幻灯片九)

生:阿发,居然主张偷自家的,而不是别人家的,一点也不自私。

生:我也喜欢阿发,很单纯可爱,仅仅因为自家的豆子长得比别人家的好。

师:是啊,多么淳朴无私的孩子。来,现在让我们来做一回阿发,读读他的语言,“言为心声”,努力地读出他内心的情感。

师:(朗读)“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生:(齐)“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同学们认为读得如何?

(生笑)

生:我觉得我们的声音应该再大一点,读出一点号召力。

师:我们来体会阿发的心情。经过仔细地实地考察,他决定偷自己家的,我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慷慨。

生:肯定,没有一丝的犹豫。

师:肯定,大方,语速如何处理?

生:语速稍快。

师:同学们试着快速读一下,注意重读“我们”。(学生自由读)他为什么要让大家偷他家的呢?

生:他家的大。

师:所以他特别——

生:自豪。

师:那“我们的大得多呢”要怎么读?

生:大声地。

生:自豪地。

生:还得“得意地”。

师:好,声音高亢,语速稍慢一点,重读“大”。(同学们自由读)

师:(朗读)“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生:(齐)“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声音洪亮,感情饱满)

师:(听课教师掌声响起)哎呀,这么多的阿发啊!多好的孩子,在平桥村,不仅仅孩子们是这样,大人也很淳朴、好客呢!

生:(众)六一公公。

师:分角色朗读3238段,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六一公公?

生: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生气,只是有点责怪之意。“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是语言描写,写出了人物的质朴。

师:谁能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我来。(生读,掌声)

生:我找的是六一公公的动作,“将大拇指一翘”,对偷豆人不仅不骂,还竖大拇指。多可爱啊!

生:我找的是神态和语言,“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师:又到了颁奖时间,这场戏以什么见长?颁个什么奖项?

生:最佳配角奖。

生:颁给阿发。

生:颁给六一公公。

生:最佳表演奖。

六、品戏里戏外的情

师:欣赏了“三场好戏”,让我们再次来品读结尾。(出示幻灯片十)同学们齐读。

师:一个“好”字,融入了先生哪些情思?

生:家乡的事好。

生:家乡的人好。

生:家乡的景好。

生:家乡的情好。

(出示幻灯片十一)

师:是啊,那夜的“豆”好吃,因为是“家乡”的豆,那夜的“戏”好看,因为是——

生:(齐)家乡戏……

.教学反思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如果课堂上面面俱到,那只会是老师和学生的又一次漂流式的学习,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不下半点印象。新大纲要求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为此,我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长文短教”的原则来进行。

一、聚焦一个“支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一个地球。”长文短教就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社戏》一文的“支点”我选择了文章的结尾。“说说那戏”环节中,学生寻找到了不少细节表明那夜的戏并不是孩子们爱看的动感有趣的戏,而是“很扫兴”,但三十年后,“我”却感叹道“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抓住这一矛盾,拎起全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直击教学重难点。

二、围绕五个“说说”。“说说那戏”“说说第一场戏——风波”“说说第二场戏——夜航”“说说第三场戏——偷豆”“说说戏里戏外情”,这五个环节让45分钟的课堂一线串,课堂结构完整清晰,重难点突出,节奏紧凑不松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还学生一片“天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节课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并没有带他们要分析哪些句子,发现某种情感,而是真正地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引导学生在自我的阅读状态中,遵循阅读规律去发现,寻找有价值的发现。

.名师点评

宜昌市资深语文教研人李祖贵:

黄老师的这堂课获得了一等奖,是长课文短教的成功案例。《社戏》是一篇传统篇目,篇幅长,本堂课45分钟的展示,有以下四个成功之处。一是课堂结构完整、清晰。紧扣“戏”字,设计了教学五环节,由浅入深,使混沌的内容变得清晰。二是大胆取舍,重点突破。本文主要通过人来反映情,所以教师将重头戏放在人物形象的解读上,停下来,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读自己的发现,谈自己的理解。三是学习方法的巧妙指导。在人物点评环节,总结语言描写和锤炼字词等作文技巧;在朗读环节,品读文字,让学生收获写景技巧。四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高潮迭起。品读阿发这个人物时,黄老师停下来,让学生反复体会“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反复朗读,读出语气、表情,读出人物性格。

转自:“李研语文教研沙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