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状物类散文如何让学生“想开去”——《丁香结》的教学预想

2023/7/31 11:36:36  阅读:4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迷恋语文 ,作者迷恋时间

状物类散文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深刻悠远的意境,既凸显事物的特点,同时抒发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是统编版第二、第三学段的重要文体。这一类文本蕴含了作者对事物深入而持续的观察,包含了作者独特的认知感受,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意蕴,这都是历练学生感受文本、品鉴语言,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极好载体。

统编版六上第一单元编选了宗璞的状物类散文《丁香结》,并设置了“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要素。

这就意味着这篇课文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文本现有的语言信息,而应该激活学生的联想意识,有根有据地展开联想,引领学生阅读时的意义重构,在“想开去”的过程中捕捉更为丰实的阅读成果。

现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状物类散文不是简单、纯粹的展现事物的特点,而是以事物为载体,表达深刻的主题和自身的情感。因此,状物类散文的阅读就需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不断朝着文本的深处漫溯。

不同的事物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作者描写的角度和着力点也就不尽相同。宗璞的这篇《丁香结》重点描写了丁香花和丁香结的形态特点,尤其是突出性地聚焦于色彩上。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依靠动作、声音和色彩来思考的。”

事物的色彩是构建起鲜明特点的重要元素,是视觉冲击下,生命个体感知和洞察事物特点的重要抓手。

状物类文本对事物的描摹与刻画,不能与色彩失之交臂。

《丁香结》一文在展现色彩美时,是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入手的,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维度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在联想品味中感受丁香的色彩之美。

首先,创设情境,感受月下丁香色彩美:如“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教师可以先从关键词“潇洒”和“朦胧”入手,借助原始经验,形成初步认知。

这两个看似与色彩毫不相干的词语,如何能够与“白色”“紫色”形成关联呢?面对学生的解读困惑,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想象皎洁的月光浸润在丁香上的景象,借助“潇洒”想象白色丁香的洒脱以及紫色丁香虚无的朦胧感。

这一步教学,教师以“月光”为想象背景,贯通了色彩与丁香状态之间的联系,在想象中打通了看似并不相关元素之间的壁垒,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画面鲜明地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其次,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如“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基于前一板块的学习所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提取语段中“莹白”“绿”“红”等表示颜色词语,但不能停留在机械零散的画面中,可以结合“透”等交融性词语,想象诸多色彩中相互交融、彼此映衬的有机画面,借助色彩落差形成的对比,想象花团锦簇中绿叶从缝隙中钻出来的画面。

再次,借助

感受雨中丁香色彩美:如“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句描写极具抽象性特征,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初始印象派的画作,这类作品往往不以清晰细腻取胜,而更关注光线和色彩的呈现。由此再聚焦语句,借助“渗”字,感受色彩之间的相互交融: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

作者描写了不同情境下的丁香花,语言清新形象、意蕴深渊,读起来极具画面感,而教师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紧扣多处设计的颜色作为突破口,组织学生细品语言、想象画面,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感受了丁香之美,把握了状物类文本“物”的基本特征。

“物”到“人”的过渡,是状物类文本的基本路径。

从作者的表达构思来看,这种过渡不是随心所欲的,更不是生拉硬拽的,而是依循着“事物”与“人物”之间的共性联系为基础的。

鉴于此,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置就需要遵从文本表达的内在逻辑,依循着形似到神似的表达逻辑展开教学。

首先,形似。

这篇课文题目为“丁香结”,不难看出,描写丁香花既是基础,也是前奏。

聚焦于丁香结,并由此展开对人生的体悟,才是作者宗璞创作这篇文章的最原始初衷。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聚焦描写丁香结外形的语段:

“小小的花荀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从教材编排的插图入手,组织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在理解悦纳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与自身原始的语言体系融合,运用自己语言介绍丁香结,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在语言和

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发现丁香结的形状与古代汉族传统服饰中的盘结非常相似,由此再来品味、体悟语句中“圆圆的”“鼓鼓的”,则更能借助语言文字,折射出更加直观鲜明的丁香结形态。

“物”与“人”之间的形似,是作者展开拓展与升华的基础和纽带,更是学生把握作者表达构思的命脉。从“形似”的角度展开探究,教学才能顺应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在一脉相承的贯通逻辑下,自然向着“神似”迈进。

再次,神似。

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状物类文本中的主题升华,便是如此。

无论是直接告知,还是机械灌输,学生终究只能获取所谓的标签信息,无法与作者意欲表达内涵形成认知共鸣。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作者在文末最终表达了这样的感慨: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作者究竟是怎么写到这里的?其中蕴藏怎样丰富的主题内涵?这与本文所重点描写的丁香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编者在课后练习中设置的“阅读链接”,为学生分别拓展一系列与丁香相关的诗句,在理解大意、蓄积情感中,探寻、提炼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定位。

第一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主要描写的是:芭蕉叶片紧裹着,并没有展开,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在春风的吹拂下,两者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看来,丁香与愁绪息息相关。

第二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句诗的大意是: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儿的一点儿消息,在那软绵、纤细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时刻散发出浓郁的忧愁。

此句,丁香再次与愁绪交融。

由此,教师还可以继续拓展补充收集来的相关诗句:

“殷勒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系列化的主题诗句,让学生在阅读感知、共性提炼中深刻认识到: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形成这样的认知,只是掌握一种知识,但不是全部,最终的目标是要将这一既得知识,视为解构这篇课文的钥匙。

由此,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再次品味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并尝试着思考:作者究竟要通过这样的语句表达什么呢?

从文学创作和审美的角度来看,真实世界的万事万物与人之生命、情感都是相互关联的。作者宗璞由丁香花的美丽、丁香结的形态,想到了丁香的“结,是解不完的”,而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否则,“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学生带着古典诗词的学习积累所形成的认知,尝试对宗璞的感慨进行解构和转化,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共鸣认知: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会遇到诸多不顺心如意的事情,这就如同是丁香的“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这种挫折与不顺,其实正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不断形成“结”以及解“结”的过程中,人生才真正充满了挑战和价值。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想象画面,感受形似”“拓展提炼,体悟神似”“多维解读,领悟思考”等三个核心环节,帮助学生从状物类文本描写事物的语言表层,逐步迈向了“丁香结”所蕴含的文化意象和主题内核,建立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认知连线,为学生从“所读的内容”到实实在在“想开去”搭建思维通道,让学生真正经历了状物类文本的阅读思维。

文本的阅读不是简单的信息汲取,其本质在于作者表达意蕴与读者原始认知的意义重构。因此,阅读又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和创作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本单元“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就能衍生出全新的要素内涵:即在“想开去”的思维过程中,获取更为丰富的个性化、自我化认知成果。

这一过程首先就要对作者的创作初衷形成准确的把握,否则“想开去”就会剑走偏锋,二次加工和创作甚至会离题万里。

教师通过收集和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宗璞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作者的弟弟因为身患重病,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为了帮弟弟重拾生活的自信,作者宗璞想借助丁香结让弟弟认识到,人生的挫折在所难免,只有学会以乐观、自信、开朗的态度面对,才能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规。

了解到这一背景信息,很多学生原本并不能透彻理解的主题内涵,自然水到渠成。

但如何才能将作者创作的真实用意,转化成为学生关照自我人生的资源呢?教师不宜采用机械追问的方式,逼迫学生回答。

比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

这种粗暴、机械的“硬着落”,不仅不利于学生二度创作思维的运转,甚至还会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教师可以“就文解文”,将自身的感知与理解,重新融入到文本语境和角色心里之中。

比如针对作者的最后一句话,结合创作背景,创设这样的角色对话情境:

假如作者宗璞来到病房,看着正躺在病床上的弟弟一筹莫展,借助丁香结,会对弟弟说些什么呢?请你将自己看成是作者,结合课文结尾的中心句,将想要表达的内涵,转化成为对弟弟说的话。

这一设计,既紧扣文本的基础对象“丁香结”,又关联人生体悟,始终依循着状物类文本的特征,并没有抛开“事物”而漫无边际地狂侃所谓的人生哲理;同时,也将原本的“硬着陆”转化成为“软着陆”,巧妙地借助文本的真实语境和创作背景下的角色关系,将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融入到人物对话之中,顺势、自然、精妙。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