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业优化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管理方略

2023/7/24 11:24:08  阅读:41 发布者:

【摘 要】在作业优化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能帮助学生从心理调适的视角正确认识作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强化对作业的心理管理。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和促进作业优化,形成作业优化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管理方略。

【关键词】作业优化 心理状态  心理管理

当下的作业优化主要是指教师在“双减”政策引领下,对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等指标以及作业的布置、反馈、管理等环节进行改进,旨在使作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在作业优化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本身的属性,又具有引导学生从心理调适的视角正确认识作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强化对作业的心理管理,从而提升作业优化的效能。

一、作业优化过程中常见的学生心理状态

其一,较为理想的状态——积极平稳。作业的总量减少了,作业的内容更多元了,作业的形式更灵活了……面对种种变化,学生能保持正确的认知、适当的情感、合理的意志、恰当的行为,将作业的减少与培养自身发展的兴趣、开发自身潜能结合起来,促进知情意行相统一,并且是态度积极、适应良好的平稳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引导学生的目标状态,也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基本能达到的一种较为良好的状态。

其二,心理上产生了“失重”现象——适应不良。不可否认,确有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感受: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少了,空余出来的时间自己不知所措;教师布置的作业更“活”了,当直白的读背抄默变身成了开放性的要求时自己无从着手……失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给人的感受是失去了脚踏实地的安全感,漂浮不定,甚至恶心、呕吐,总之,不好受。心理失重同样会给人带来不适感,它往往出现在生活节奏发生了明显变化的阶段,对生活和学习造成情绪波动。“失重期”心理适应不良,可能产生生活空虚感、自身无价值感等不良反应,也可能引发迷茫、挫败、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更需要被关注和引导。

其三,有点亢奋的状态——情绪兴奋。这类现象存在,但较为个别。有的学生片面地接收了作业优化的信息,简单粗暴地将其理解为轻松愉快、放飞自我。这是认知出现了偏差。从原先的压力状态中突然释放出来,可能表现出行为异常活跃、情绪异常兴奋甚至亢奋的情况,这或许已经是一种情感障碍了。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行为等。这类学生需要被及时识别,积极引导和帮助。

此外,在现实的场景中,学生还可能出现其他多种心理状态。实践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往往是几类并存或交替呈现的。

二、作业优化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管理

心理管理的概念,来源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一个组织和它的管理者通过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释放员工的心理潜能,从而实现员工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组织的发展。于是,借助这一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适当的心理管理。针对作业优化过程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策略,意在促进作业优化,增强作业的育人功能。

1.修正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之一“锚定效应”,就好比是船锚抓住了海底的泥沙那样,人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原有信息或印象的支配而被固定住了,影响他对后续事物的判断。同样,有些学生可能习惯了先前的作业数量、题型、形式等模式,而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变化。

认知偏差之二“证实偏差”,指当人们确定下某一观念后,再对新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时,容易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撑这一观念的证据。有“亢奋”表现的学生可能就存在这样的认知偏差,主观地、选择性地节选接收“减负”的信息,对作业优化产生了片面的认识。

认知偏差需要被调整、修正,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给予心理暗示,促进学生重建正确的认识。例如,引导学生制订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的学习目标或中长期的未来展望;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实现目标的方法措施,包括怎样实现?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与自己以往的方法有哪些不同?其中哪些措施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新的措施存在困难或风险?有什么对应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作业的作用和意义……建立正确的认知,将改善因未知、误知、不确定性而引发的迷茫、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2.做好心理调适

心理反应的主要内容是情绪反应。人们随着自身情境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喜、怒、哀、惧等情绪,并且通常情况下是可以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情绪表现适当。但当学生的情绪呈现不适当的发作时,需及时予以关注、识别,帮助其调节。

学习动力不足时,引导其适度紧张,聚焦志趣,寻找新的“难点”或努力目标;畏难退缩时,引导其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并建立起自信;自大自满时引导其进一步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因时制宜地输入一些积极的力量,用来转移、替代、消除消极的力量,心理调适很需要。

3.注重正向激励

要做一件事,先要树立发展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前行。其中,最有力的就是内在驱动力,即自身想要做好这件事情的正向激励。学生对待作业乃至整个学习生活亦如此。

学生不仅要知其然,具体的某份作业怎么做,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要这么做。作业微观上是巩固了某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是知识体系的贯穿积累、融会贯通,更广泛的是结合生活、融合情感、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了深层的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正向激励,再回归到细处着手做起来可能就比较顺畅和准确。接下来是意识转化为行动。学了一个知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上,那是缺乏意义的。知行合一,做出来很重要,作业正是“做出来”的外显形式。

那怎么提升内在驱动力呢?人们一般在做自己认为好的事情的时候,大脑内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它属于奖励激素,能激发人自觉自愿地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帮助学生认为作业是“好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作业优化设计中,难度适当、内容适宜、分层因材施教等原则,都是在促进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好”。

学习动机被唤起,学习更积极,学习效率有所提升。但是,学习动机是否要持续增强、越强越好?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强度呈现出一条倒U型的曲线。动机不足时,效率自然很低;动机增强,效率提升;但是一旦达到某个峰值后,动机继续增强,效率反而开始下降。动机过强,容易使人产生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引发过强的危机意识,继而容易造成焦虑。因而科学性、合理性正是教师在作业优化设计过程中首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也是作业的主体。让学生树立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主动进行分层作业的选择与思考,也是作业优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菲利普·津巴多.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1AB合刊,作者系上海市上海中学  江乐华)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