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陈洪杰:教学,可以慢一点、好一点

2023/7/21 15:27:38  阅读:4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陈洪杰创意课程与教学 ,作者云端的抗抗

快,或者说追求更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从前车马慢,望山跑死马。而今有高铁、飞机,关山万里一夕间。从前,做一顿饭,淘米、择菜,在土灶上用木柴放飞炊烟。而今,多种快餐可选,自己下厨也有预制菜,如果点了外卖,还有“闪送”——像闪电那么快地给你送来。车子越来越快,电脑越来越快,新闻到你眼前越来越快,手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甚至连一个人的爆红与过气,也越来越快!快,是进步的表现;快,是生活的常态;追求更快,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快,已经是这个时代的“霸权”。

快的霸权,也笼罩着小学数学的课堂。

一年级的“减法”课,教师呈现情境图片,学生说看到了两只兔子,一黑一白,教师不予反馈。又有学生说,两只兔子在采蘑菇,一只采了4个,一只采了5个。教师马上追问:有没有看到一共采了几个呀?9个!……最后,在教师的快速推进下,学生列出且只列出了“9-5=4”的减法算式。而实际上,更多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得出“4+5=9”的加法算式。列出加法算式,正是学生将信息与算式进行联结的过程。但在教师的预设中,加法算式是错误的,是需要尽快跳过的“坑”!殊不知,学生列出加法算式的“联结”能力,也是将情境转换为“减法算式”的基础,只要教师追问:还能讲一个减法的故事吗?并耐心等待。计算课上,我们总是没有时间让学生多元表征自己的想法,再等量齐观地辨析不同算法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理解算理,我们常常是对正确的算法一锤定音,用一道题得出结论。

学习“乘法分配律”,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情境中两个有公共边的长方形的瓷砖数量,得到两个不同算式的结果相同,再提出猜想,进一步举例验证,最后得到规律。笔者建议,可否不是“孤例”而是用多元的模型来支撑乘法分配律?同时,在给出“(a+b)×c=ac+bc”的表达式之前,让学生先用文字写一写发现的规律?后来,教师接受了“多元模型”的建议,但不接受后一个建议,因为这里归纳结论明显用字母来表示最能体现字母代表数的抽象、简洁,文字太麻烦。但,笔者建议的初衷正是要让孩子经历“文字太麻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字母表达所代表的数学的简洁之美、抽象之力。

关于复习课,笔者有一个专门的讲座,倡导的是教师要上“整理型”的复习课:让孩子经历整理、交流、修正的过程,最终使整理形式与被整理的内容相对匹配——这是个体“个性化占有”知识的体现。我叮嘱教师,一定要让孩子先讨论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整理?整理要遵循怎样的原则,为什么?并要求教师尽量板书学生的原话,而不要用教师认为更简洁的话去优化孩子的说法。(板书学生想法这一点,王圣昌老师是典范。)

有教师在反馈整理的原则时,忍不住加上自己的话:不重复、不遗漏。教师认为,“不重复、不遗漏”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学生都没有说,一定要提醒。但,我却和教师说“太急了”,你要补充的原则,在后面学生分享交流的环节,基于部分学生没有将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的作品,让学生提提建议再说出同样的意思来,不也是可以的吗?另外,“不重复,不遗漏”更应该替换为学生的说法,比如“内容不多不少”。

……

像以上这样求快的案例,还可以举出好多。归纳起来,所谓的“求快”,常常是快在了这些地方:压缩了学生理解问题情境的时间,压缩了学生将想法用自己的方式外化出来的时间,压缩了学生寻找、筛选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决定采用什么方法的过程,压缩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的倾听、理解、互动,压缩了让学生错误想法继续生长从而真正反思的机会……

是的,时间没有被浪费!但缺失的却是孩子扎实的建构过程,以及对概念的真正理解。这样的“快”,会为后续的学习埋下隐患。这样的“快”,也意味着牺牲了学生学习的应有节奏,也会带来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和焦虑——尤其是在超前学习的时候。学习的路上,需要慢下来才能沉淀经验、转智成识,而追求幸福的路上,只有慢下来才能享受幸福。是的,有一些时间,浪费了才有价值,有一些风景,迷路了才能看到。

当我们对教学中的“快”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教学,可以慢一点”的主张,不是刻意地不追求课堂的效率。相反,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分配给教师的课时是有限的,追求效率和进度是教师的责任。只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速度≠效率”,“多快好省≠学得好”!学习效果的评价,除了可见的对知识、技能的考察,还涉及情绪体验、内驱力的获得、学习方法论的丰富,等等。笔者其实倡导的是,以正确的速度做正确的事,从而求得质和量的平衡。不拔苗助长,也不放弃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是专业的智慧。

行文至此,想到陈培群老师出的一道题目,题目如下:

阅读此文的您,也可以将此题用来测测学生,看看孩子们的想法。如果正确率不高,那么可能就要反思,此前的教学是否太快了,哪里快了,而如果要慢下来,应该慢在哪里?

教学,可以慢一点,从而好一点。甚至,教学恰恰因为慢一点,才有可能好一点。

转自:“小学数学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