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如何上出精品课?看纪连海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的

2023/7/12 16:11:28  阅读:40 发布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怎样“授人以渔”呢?应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

1

纪连海教学《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节选)

……

师:接下来,就该说到旅店业了。住店嘛,可以到图中的这家“久住王员外家”(课件演示:久住王员外家)。在当时的东京城内,这样的旅馆、客店多达两万余间。说到这里,我有几个问题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第一问题:东京城内有这么多的旅馆和客店,看来流动人口是蛮多的啊。你能运用相关资料算算徽宗年间的东京城总共有多少人吗?

生:(自由发言)……

师: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宁(11021106)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如果再加上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以及官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人口应该有百余万。要知道,在同一时期,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四、五万人。人口数量如此之大,服务行业不发达行吗?(课件演示板书:4.经营理念:服务性行业勃兴)

师:第二个问题:这么多的流动人口,这么繁荣的买卖,人们交易的时候,使用什么形式的货币呢?

生:铜钱、金银和纸币。

师:铜钱、金银和纸币都可能使用,不过《清明上河图》中没有反映出来而已。

师:第三个问题:这么多的流动人口,都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呢?大家从图中找找看。

生:乘坐各种畜力、畜力车,还有轿子等,也有乘船来的(课件演示: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

师:轿子,古称“舆轿”“肩舆”“腰舆”,北宋开始称为“轿子”。大致有不上帷子的凉轿和上帷子的暖轿两种。它最早是供人们行山路而用的交通工具,后来又演变为皇室贵族在平原或宫苑内的代步工具。北宋中期以前,轿子是不允许普通百姓乘坐的,南宋以后,普通百姓乘坐轿子的逐渐多了起来。这也是宋代社会的进步的一个表现。图中还出现了骆驼队,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生:骆驼是西北地区的动物,出现在中原,说明当时北宋虽然与辽、夏等处于对峙状态,但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仍在进行(课件演示:北宋、辽、西夏形势图)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经济交往仍是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即使政权分立和对峙,民间的商贸交流仍在继续,这也是北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当时东京城的客商不仅来自西北地区,还有更遥远的呐。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下面这段材料说的是什么事情?

(课件演示:材料七)“夫一赐乐业(以色列的古译音),立教祖师,阿无罗汉(亚伯拉罕),乃盘古阿耽十九代孙也。……出白天竺,奉命而来。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七十姓等,进贡西洋布于宋。帝日:‘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重建清真寺记》

生:(自由发言)……

师:这块立于明代中期(1489)的石碑,实际上说的是“重建犹太教会堂”。它记载了北宋初年的一件事情:若干犹太人不远万里(白天竺,即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来到东京,并留了下来。这段史料证明了在北宋的东京,不但有很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商人,也有来自异域他乡的商人。据说到现在,开封一带还有一些当年来华的犹太人的后裔。

师:东京城如此繁华,人口又这么多,按今天的话来说,绝对是个消费型城市。第四个问题:这么多人口,每天要消费多少粮食啊?这么多粮食都是从哪儿弄来的呢?

生:(自由发言)……

师:粮食主要出自北宋的农业发达地区──东南地区。下面就该说说这东南地区来的舟船了。在全幅《清明上河图》中,各种舟船一共有二十多艘。大家可以看发的《清明上河图》的第二、三页,舟船规模很大,既有客船,也有货船。货船大多数运输的是各地运往东京的物资,不少就是来自东南地区的运粮船。说到这里,我们还需提一下这条舟船往来的汴河。开封的另一个称法是“汴梁”,“汴”就指流经开封的汴水——原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的第二段──通济渠的一部分,是江淮物资通往东京的主要运输线。(课件演示:北宋时通东京各运河图)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相关材料(课件演示:材料八)

师:从图中、表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当时汴河运输的发达。《清明上河图》整个画卷的三分之一还多的篇幅,画的就是这条汴水,正是当年繁忙景象的真实反映。而当年的东京城也因水陆交通发达,各地商人云集,其繁华景象被后人称为:八方辐辏。(课件演示板书:5.经营活动:八方辐辏)

师: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城外的这座虹桥,它的跨度很大(课件演示:虹桥)。这主要是为了通船的方便。在画面中,虹桥上两边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供行人躲避风雨。

师:也就是现在江南很多地区仍然有的风雨桥。

生:也可能用于居住。

师:居住?什么人在这里居住?

生:只能是商人。居住和售货两用。

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词:“草市”。在宋代,紧临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被称为“草市”。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这就形成了草市。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上两边的房屋,就是草市的前身。大家看虹桥这一带,居民稠密,商铺林立,交易繁盛,与东京城内的坊市街区并无区别。草市的发展表明,宋代城市的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城郭的限制,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此外,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这种小市,北方称集市,南方叫圩场。这些集市和圩场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成为城市经济的延伸。南宋以后,由小市发展起来的市镇中,最著名的有汉口、佛山、朱仙、景德。

师:看来,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对城市周围的农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所需劳动力和商品数量的增加,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课件演示板书:6.经营地域:“草市”蓬起)

师:我们继续观察《清明上河图》第三页的右下角,能够看到什么有关北宋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影响的有效信息呢?(课件演示:脚夫)

生:画有几家茅舍,两个脚夫赶着五头毛驴向城市走来。

师:这两个脚夫赶着的毛驴身上,驮着什么东西呢?

生:(自由回答)……

师:应该是东京城内居民用的炭。这两个脚夫可能就是“卖炭翁”了。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对农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的需求带动了农村生产的变化,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离城不远的农村,商业性经济作物──茶叶、蚕桑、水果、水产品等的种植和养殖面积逐渐扩大。

师: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反映东京城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情况的“瓦子”“勾栏”等,这些也是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师:好啦,我们这节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探究,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解读,了解和认识了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状况,诸如(课件演示:板书)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经营理念:服务性行业勃兴;经营活动:八方辐辏;经营地域:“草市”蓬起。同时,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发掘出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信息,进一步体会到这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2

纪老师的课堂,很有创造性,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领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

1.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纪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有自己的独特处理方式。他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也没有介绍它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因为下面将要主要探讨这个问题),而是介绍了这幅画对研究数学史、造船史的重要作用,并出示了两幅

为证,一是十五档算盘,二是钉接榫合结构的船,这些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接触到的,一般的赏析《清明上河图》的文章中,也没有介绍类似情况的。“新颖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石激起千层浪”。

2.丰富的史料是引领学生思考的基石

纪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补充了丰富的史料,创设出一个个模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这一个个的场景中去感悟历史。如纪老师在讲完长安城的“晨钟暮鼓”和城市特点后,补充了两段史料:材料一:长安大道横九天──李白,材料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长安中鬼 。通过这两段史料,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当时的长安人,谈谈自己生活在长安的感受,一方面可以感悟到长安城的气势宏伟,另一方面也感悟到长安城夜间“行人绝”、“空有月”的寂寞与单调。正是有了这些史料作铺垫,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对宋代城市生活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3.发掘历史细节吸引学生深度思维

纪老师非常注重利用历史的细节,以小见大,我们常说:细节决定一切。这句话用在历史教学中同样适应。纪老师注重细节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为学习新内容打下基础,如让学生观察孙羊店的大门上挂的圆圆的两个东西是什么?这一细节的发掘就是为了过渡到下面对夜市的学习和探究的。

二是为了说明或探究历史特征,如幌子和招牌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经营手段的变化,人们开始改变原来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开始沿街设铺,并且有了原始的广告意识和商标意识,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教学原则,同时又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地导入到下一内容的学习中来,用一位历史老师的话来说,纪老师的课是“浑然一体”,让人丝毫没有感觉到一种臃肿、拖沓之感。

三是以新奇制胜,课堂要抓住学生,“出新”是一个重要的法宝,纪老师是此道中的高手,从他补充的史料,从唐长安城的名人住宅分布图,从十五档算盘,到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的选择等,都匠心独运,有些材料不要说是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有没见过的,正是由于在细节中出新,才深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4.处处注意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纪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先表述历史表象,根据历史表象来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在纪老师这堂课中比比皆是,这也是《百家讲坛》节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如古人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问题,我们必然就想要去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纪老师这一点应该是做得很好的。当然提出问题,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最好是运用史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的结论。

3

要做到“授人以渔”,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

1.启发诱导,寻求参与——求共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基础,情感是参与的动力。

2.开拓思路,尝试参与——求共振 

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于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教师首先得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努力创造师生思维共振的条件。

3.指点方法,探究参与——求共鸣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好的学习效果依赖于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老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方法的知识和认知事物的规律。

4.发挥潜能,创造参与——求共勉

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训练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学生那种“愤而求通”“悱而难达”之态,面对学生思维阻塞的状况,教师要引导激励疏通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学习的门径,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不是强拉硬拖,代替学生积极思考。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教师如何上出精品课》,作者马乐爱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