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涛:2023高考作文综评及趋势分析

2023/7/12 14:45:19  阅读:36 发布者:

又是一年高考时。

对于从事高考作文研究分析二十多年的我来说,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陌生又熟悉。说其陌生,是因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我都能看出一些新变化和不同点来。说其熟悉,是因为这些新变化和不同点又是新课标精神的必然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必然体现。

宏观上看,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作文共有8道,其中4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2023高考作文虽然与往年的大多为材料作文,大多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相同,但是还是能看出一些符合教改趋势的新变化,具体如下:

一、向经典致敬,向经典回归

本次高考作文,最大的特点便是向2020年之前的语文作文经典题目的致敬与回归。

从去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看,由于去年高考作文多以三元作文命题为主,因此今年的考前预测环节,多家媒体和机构都认为三元作文会成为之后高考命题的主流,但是从今年的题目来看,主流依然是一元或二元作文题目,三元作文题目并不多见(只有全国甲卷涉及三元作文)。从作文主题上来说,之前经典的作文写作主题,如17年全国一卷涉及的“讲好中国故事”,20年全国二卷涉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在今年高考中以类似形式继续考出,都体现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向经典致敬、向经典回归的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一方面原因在于值得在高考作文题目中考出的时代核心主题并不多,所以像“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核心议题在今后高考还会反复考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考作文在逐渐“泛政治化”的考差趋势之后开始向人文关怀、向语文本位回归。

这一回归,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写作任务驱动上的松绑上。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会可喜地发现,对于学生写作任务的要求越来越少,如果说去年还有“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这样宽泛的提示和写作要求,今年在卷面上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文字表述,可见,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开放性上进一步放大,鼓励多元思辨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以纠偏之前“戴着镣铐跳舞”过程中“镣铐太紧”的问题。

与写作任务驱动松绑相配套的是写作主题的语文味回归,与以往高考作文材料多从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取材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虽然依然有隐形的政治主题背景,但是从表象文字上看,政治味道减少,语文味道回归。这一改变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发表的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中也有明确表述:“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那些事实材料在心中涌现,得以筛选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也才能真正打动人。”的确,作为承载着“立德树人,为国选材”使命的高考语文卷,完全脱离政治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从重大政治事件出发立论,语文作文也不应该完全政治化,而是尽可能地从学科情境出发,考出语文味,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的好文章。

扫码可查看目录及详情

二、向北京卷学习,读写结合趋势加强

今年全国卷作文的显著特点之二,是读写结合的趋势明显加强。

这一特点体现在新高考Ⅱ卷的作文之中: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这一题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由读到写的语文运用过程,语言文字运用II的文本材料为学生创建了学科认知的情境,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然后在思考之后进行写作。“青少年”是对个人体验情境的限定,它与考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及与成长的主题紧密相连,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示出个性化的思考,表达出他们真实的思想和感情。

而这种命题方式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之前的教育部“四省联考”中,早已做过预告,当时的题目形式是这样的:

现代文阅读 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高考题结合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而联考题结合的是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因此,凡是考前对于这种命题形式进行训练的考生。(我在考前38天的特别指导中曾反复强调),都不会被这样的“新题”“怪题”所难住。

而如果对高考作文命题追根溯源,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种命题形式,早在2016年的北京卷中已有实践: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便是当年试卷里的现代文阅读文本,由此可以看出,四省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命题向这种模式靠拢的趋向。

再如,2015年的北京卷作文题: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人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对于这样的命题形式,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华评价说道“真实的语文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追求消遣的阅读,让自己沉浸在一份愉悦里,用闲适的目光观察他人的生活,审视他人的思考;但事实上,在步履匆匆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带着任务、带着目的的阅读,是通过阅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案。当然,即便是消遣的阅读,我们也会从中吸收到或实用或有趣的思想与精神,有了吸收,势必会增加我们表达的愿望,或口头的交流,或书面的发表。因此,不管怎样,从阅读到写作,从吸收到表达,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状态;此外,试题从阅读而延伸至写作,也是与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契合的。虽然试题形式有变化,但学生写起来并不会觉得困难。”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北京卷早就开始实践的打通读写的命题方式,在未来几年之中,会逐渐从创新题变成常规题,甚至会成为高考作文命题之主流。

三、向上海卷学习,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

这次高考作文命题除了向北京卷学习之外,还有明显的向上海卷学习的特征。

众所周知,上海卷被认为是中国高考中较为独特和具有挑战性的试卷之一。它通常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测试,同时也强调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具体来说,上海卷会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主题开放性强:上海卷的作文题目通常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阐述主题。这种开放性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个人经验来处理问题。

其次,强调深度和思考:上海卷的作文题目通常会以二元作文进行命题,以一道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哲学意味上的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再次,人文关怀显著:上海卷的作文题目通常含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今年全国卷和地方卷的高考作文,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向上海卷学习的苗头和趋势。首先,从主题上讲,本次高考作文在开放性上逐渐给学生思维“松绑”,弱化严格的任务驱动限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写出个性;其次,从思辨力度和深度上来讲,这次高考作文,多套卷区以二元作文命题,强调考查学生概念之间的思辨关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再次,在人文关怀上,无论是全国甲卷对于“技术、时间、人”的深度思考,还是全国乙卷关心“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处之道,抑或新高考Ⅱ卷关注青少年独立、安静的生活空间,关注点都是人,都在引导学生思考“人是什么,未来人应该怎样生活”的宏观、本质的思辨问题,体现了旨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新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精神。

我以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今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在任务驱动上并没有对考生做出过多限制,只要求“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甚至没有向之前作文指出“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在任务层面上已经给考生大为松绑,题目材料从“技术、时间、人”出发,指出当今时代由于技术发展迅猛导致时间被异化成异己力量反过来奴役人类的深刻时代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时代进行深度思考,体现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味,引导学生在考场思考当代人在技术裹挟之下被时间异化的“人”的命题,也体现出命题人浓浓的人文情怀,而这些变化,在前几年的上海卷中早现端倪。

备豫不虞,授之以渔。鉴于今年高考出现的种种新变化和新趋势,我们专门组织了在高考作文命题方面有深度研究的专家和名师们,编写了这本《高考满分作文全解全析》,旨在为广大教师的作文教学和众多学生的作文备考提供最有效的支持。此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摘录教育部考试中心、光明网等权威媒体发文,对2023年高考语文卷特别是作文板块做了全面分析,旨在从政策解读的角度指导一线教师把握方向,吃透新高考考改的宏观趋势,高屋建领,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第二部分遴选阅卷现场师生共写的佳作妙评,通过王涛语文团队一直教研实践的“三元审题”加“三向立意”的独门审题方法,在辅以事实素材、理论素材、热点时评、标杆作文等板块进行细致讲解,为写出高分作文指明了努力方向;第三部分则对去年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全方位回眸回顾,通过对两年高考作文在时间层面上的纵向分析,把握高考命题方向趋势变化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更知其从何处然,唯如此,才能切实落实新课改精神和新高考考察要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当然,编一本对一线实际教学真正有帮助的书并不容易,因此,本书究竟价值几何,还等待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检验,我们衷心希望这本《高考满分作文全解全析》能够真正帮到一线师生,对中学语文作文做出一点实际的贡献。另外鉴于本人认知尚有不足,水平有限,如果书中有纰漏之处,也恳请方家指正勘误。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