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史宁中|小学数学中的度量

2023/7/6 14:29:50  阅读:46 发布者: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正如庞加莱所说,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1]。度量的产生是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开始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承载了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历程。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度量只是一个几何概念,涉及长度、面积、体积等;随着对度量的拓展性理解,大家逐渐意识到度量可以计量容积、质量、时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度量在传统意义“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还包括对信息、图像、网络等的量化。度量体现着数学的本质,也成为我们生活和时代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之所以具有度量事物的能力,是因为人有别于动物的想象力和抽象能力。人类对事物的度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是人实践的结果;另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是人思维的结果。这两类的思维方法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

人们希望把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过程都用一个单位来表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粗略还是精细,虽然人们最初的度量方式不同,但都与身体有关。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拃”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尺”,是指男人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两端间的距离,女人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两端间的距离是“咫”,成语“咫尺之间”说的就是相差不大。在西方一些国家是用英尺作为度量单位的,如16世纪的德国人,是用脚的长度来度量的——某礼拜日把最早从教堂里走出的16个成年男子集中,测量每人左脚的长度,然后加在一起取平均值,把这个平均值定义为英尺。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要表达事物的属性,需要引入更小的、更大的单位,如长度单位中的纳米和光年。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大约有4个原子直径之和的大小。在0.1~100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原子或分子,可以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过的距离,约为9.46万亿千米,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6.3万倍。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

在课堂上,学生在了解上面这些度量单位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从远古时期以身体作为度量单位,到纳米之微、光年之遥,度量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学与我们生活的整个宇宙紧密相连。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创造出很多语言来表达事物量的多少,如打猎获得多少猎物,祭祀用多少祭品等;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些关于数量的记载,直至今天仍然在使用着,如一粒米、两条鱼、七张纸……

那么,怎样把这些具有现实背景的数量抽象成数呢?

1.自然数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数量抽象得到的。

曾有教师问: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分不清34?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数是一种符号表达,是对数量的抽象;而数量是表示量的多少,如1匹马、2头牛、3个梨……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数量抽象到数,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来说,学生不知道,对于3个苹果、3个梨,我们关注的是其中的数量,而不是苹果和梨本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3个苹果、3个梨都抽象成小正方形,把现实背景去掉,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的过程。然后再用数字33个小正方形进行符号表达(如图1)。

3个苹果、3个梨 → □□□ ←→ 3

1

基于这种想法,可以考虑如何进行加法教学。如小红有3个苹果,小华有4个苹果,首先把3个苹果和4个苹果与小正方形对应,问学生:(如图2)哪边的小正方形多?学生会回答:右边的小正方形多。由此让学生感悟4个比3个多,进而感悟43大。

□□□     □□□□

2

然后,再拿出1个小正方形放到左边(如图3),问学生:哪边小正方形多?学生会回答:一样多。在这个直观的基础上,就可以向学生解释加法的算式3+1=4[2],实际上是等号两边的量相等。

□□□←□        □□□□

3

在此过程中,明白4个小正方形比3个小正方形多是学生的本能,而明白43大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教师需要领会从数量到数,形式上是去掉后缀名词(单位名称),实质上是舍去现实背景,思维上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分数是从事物间数量的关系抽象出来的。

分数既是一种符号表达,也是从两个事物间的数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抽象出来的。在分数的学习中,同样也要舍去背景,如1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3,这里把背景舍去,变成小正方形,那么1/3就是3个小正方形中的1个(如图4)。

4

此外,讲分数时一定要强调单位,让学生知道只有在同样的单位下才能比较大小,只有同样的单位才能进行运算。比如,比较1/21/3的大小,必须进行通分,把不同单位的分数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通分后,因为1/2里有31/61/3里有21/6,谁大谁小就很明显了。在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不仅引出了通分的必要性,同时“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样的学习需求下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3.信息的量化广泛应用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把一个图形中的信息告诉学生,让他还原出原来的图形,这是现代信息传输最核心的思想。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把一个图形打乱顺序后进行简单的还原;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考虑利用平移、旋转进行还原。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中的例35,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信息表达的案例(如图5)。

5

这里的还原过程,类似于密码的打乱传输过程,为不同的板块标上序号,用平移和旋转描述动作信息(即还原步骤),就可以破解密码,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这个过程就是将信息量化的过程。

代数逻辑和几何直观是衡量儿童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数学课程中,增强代数逻辑和增加几何直观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1.增强代数逻辑。

1)关注四则运算的一致性、运算对象的一致性。

数学是一个统一体,对整数、小数、分数来说,数的运算法则以及加、减、乘、除的算理是一致的,不能说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有各的算理,要体现共通性。比如,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可以从整数开始讲。如2÷50可以用如下推理过程说明它能表示成2×1/50

2÷50=a 2=a×50

2×1/50=a×50×1/50(运算传递基本事实)

2×1/50=a

所以2÷50=2×1/50(关系传递基本事实)

2÷50=2/50(除法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200/50×1/100=4×1/100=0.04

先把整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讲明白了,再讲分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之后再讲小数,把小数转化为分数,方法类似。

0.2÷0.05=2/10÷5/100

=2/10×100/5=2/50×100=0.04×100=4

2)增加两个基本事实。

关系的传递性:abbcac

运算的传递性:aba+cb+c

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加上一个自然数不比原来的数小。比如5>0,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任何一个自然数,不等式的方向不变,即a+5>a

2.增强几何直观。

1)增加尺规作图。

小学阶段的度量,通常以方格纸为脚手架。但是如果学生对方格纸过度依赖,将不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所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将脚手架拆除,增加尺规作图。

以如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例。

首先,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边角边作出平行四边形(两边长和角度已经给定,学生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出对应的平行四边形)。要做到这一点,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应有用尺规作三角形的经验积累。如,给定一条线段,作等边三角形;给定两条线段,作等腰三角形;给定三条线段,作三角形。

其次,通过斜压长方形的活动,让学生感悟:边长没有变,但面积变小了。

再次,让学生探究原因,从角到高,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通过方格纸验证猜想。

2)了解几何学习中的基本事实。

小学阶段几何有一个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两点间有无数条连线,其中线段最短,还可以尝试用它来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内角和是180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猜想四边形会有什么结论,学生对“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三边之和大于第四边”等进行猜想和验证,进一步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总之,希望小学数学如行云流水一般,每一个概念的学习都能有道理、有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能由学生自由猜想、发现和发展;每一个结论的表达都能经由学生思考、整合后很自然地呈现。

参考文献:

1]庞加莱.科学与方法[M].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4.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22.

[本文由孙晶根据史宁中教授20191024日在第十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山西太原)上所作的报告整理而成]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年第3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