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价值的再认识┃核心素养

2023/6/30 17:58:49  阅读:56 发布者:

后疫情时代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价值的再认识

冯春艳

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要:文章基于后疫情时代对人的培养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质量价值、现实价值以及指向价值三个方面做深入探讨,从现实的角度重新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指出核心素养在质与量上充分描绘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使个体有信心和能力应对挑战和未知、获得终身发展并推动社会的进步;认为核心素养的价值只有被进一步细化为纲目科属种才能为人们提供清晰的视域,指明素质教育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价值向度;未来教育;再认识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大观念的初中跨学科主题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2YQJK522;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培养生命观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244000903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冯春艳.后疫情时代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价值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课程,2023,(11):67-72.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正式发布,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并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当今时代人才培养战略的智慧结晶,为面向未来,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在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核心素养的价值向度,必将对未来的教育改革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一、核心素养的质量价值向度

叶澜教授曾指出:“任何事物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属性。”事物本身的构成是指其成分、组成部分的量化及组织关系,属性则为其特征、其性质、其本质,而这也正是事物本身的质量价值向度。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构成来看,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基于实证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诉求,综合体现出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于教育的更高的期望。从其本质属性来看,核心素养是基于一个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化和详细化的描述。核心素养基于以往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整合,是“人本位”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目标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详细地描述了“全面发展的人”是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一)核心素养在质上全息了未来世界需要的人

经过疫情,我们意识到未来的世界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存在的更多的新的危机与挑战,那么,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呢?核心素养为我们全息了这样的人。

核心素养在质上系统化了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在阐述方式上,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素养的完整性表述、立体化呈现,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拆解式阐述。核心素养系统化的表达全息了培养目标所指向的具体模板,这样有利于我们认清未来世界所要培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更有利于我们解构培养路径、寻找培养策略、建构培养模式。第二,在内容指向上,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对人全面的培养而非分门别类的组合,核心素养指向的是整体的人而非割裂的素养拼凑。人作为具有生物属性的独立的系统,应该基于其完整性而进行培养,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不是具备某几项能力和品质的人,而是基本具备所有这些素养的完整的人。第三,在内容基础上,核心素养植根于立德树人的现实指向,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新冠疫情的突然而至,使人们再次深刻地意识到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义,线上的学习与沟通交流被广泛应用,人们重新认识生命、重新思考公共安全卫生、重新关注学会生存能力的表现。

核心素养在质上细化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精细化、具体化,从3大方面、6个要素、18个基本要点,描绘全面发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未来生活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做了详尽的阐述。关键能力如技术运用、问题解决、自我管理,必备品格如劳动意识、批判质疑、社会责任等,都是当今时代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两项素养紧贴时代进步与需求。疫情使人们看清楚了国际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国际竞争、民族主义等导致全球化进程放缓,这些素养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后疫情时代帮助学生更好地审视世界、思考社会与个人发展。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海量免费资源。

(二)核心素养在量上满足了后疫情时代的需求

从数量上来看,核心素养的3大方面6个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较以往培养要求的表述更全面。当下社会的发展以及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一些新的能力和品质,如“社会责任”“技术运用”“信息意识”等素养,对于能否在当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疫情时期,我们见证了什么是“社会参与”,医学专家、一线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全身心的投入均体现着他们的责任担当,只有具备这样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再如,“珍爱生命”在疫情时期被提升到重要而关键的地位,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热爱、尊重等情感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素养的培育关系到学生人生观教育,指导着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和更好地生活。经过疫情,人们重新认识到教育不是竞争的结果,不是以成绩为最终依托的选拔,而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现实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了以上事实,并将在后疫情时代得以确认。

二、核心素养的现实价值向度

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在应对未来世界各种情境时所必需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在疫情这个试炼场中,生存、生活、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得以体现。具备核心素养的个体能够更加透彻地明晰以上关系,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临危不惧、理性对待、求解路径、走出困境;在面临复杂多变情境之时,能保持头脑清醒、沉心静气、协调生活、寻求发展;在面对社会大型危难时,能够无畏艰险、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贡献力量。核心素养有利于使个体有信心和能力应对挑战和未知,从而得以终身发展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在突发事件下更好地生存

作为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生存是第一要义,学生发展的根本正是为了能够在千变万化的世界浪潮和生活挑战中更好地生活。疫情防控期间,有的人一蹶不振拒绝生的希望,有的人沉浸书香寻求精神慰藉,有的人反思人生自我沉淀,有的人奉献自我、贡献社会以延续生命力量。普通大众则从中读懂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生存法则:食物储备、自我防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基于云端的学习或工作。因此,后疫情时代,教育应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实践创新”素养中的“劳动意识”“技术运用”,“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这些素养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不断复杂变化的世界中、在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中更好地生存。在教育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存素养,一方面,应该引导学生从以往“巨婴”的生活状态中独立出来,激发其作为独立的人的生活意识,促进其产生想劳动的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具备会劳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存能力,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健康卫生常识的渗透、注重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引导、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险境或逆境之中实现更好的生存。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5万最新参考选题。

(二)构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因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要素所支撑起来的素养,基础要素是人的“生存底线”,如文化基础、身体条件、道德品质等,只有这些基础要素所综合体现出来的才是素养。[1]核心素养概念的“核心”是指关键性的素养,是所有素养中的精华和重点。核心素养作为一个人发展所需素养的起点和支撑,如基因一样,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将循序渐进地生发与延展。在我们应对实际问题时,核心素养的基因就会及时表达,指挥大脑做出恰当的决策,从而使身体准确地执行,以助我们顺利过关。譬如“劳动意识”,学校场域中的实践是学生未来真正形成“劳动意识”素养的基础。在未来的生活、工作情境中,核心素养还会经过与情境的有效碰撞进一步分化出其他相关素养,从而构成一个人终身发展的素养脉络图谱。所以,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意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注重归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教会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核心素养基因的本质属性,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遍及全球,未来世界必定是复杂多变的,充满形形色色不可预知的挑战,情境越来越具有各种不确定性。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参与和与异质性群体互动,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寻求、调适自身发展需求的平衡点。对于“社会”这个集体而言,具备核心素养的人能够加快社会的重组、优化,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微薄之力构筑起了团结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一,具备核心素养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即是在为社会的福利责任减轻负担,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为社会的正常运行增加动力。第二,具备核心素养的个体较容易在多元复杂的情境领域中更有效地参与工作、健康生活。工作便是促进社会的进步,生活便是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于生活之外追求更加卓越的生活品质,便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第三,社会对于公民的集中培育只在公共教育阶段,而不必无尽担负对人的终身培养过程的使命,这便是对于社会教育功能的一种解放;同时个体的终身发展对于社会文明的传播与延续,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公益的助力与担负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提供更多与社会相关的问题、情境、活动,允许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发表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点击此处加入视频课程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发论文。

三、核心素养的指向价值向度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充分吸收,也是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综合产物。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管理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以及各种参与人员的通力合作,并确立合理的基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取向,以此作为指引教育行动的方法和路径。核心素养从生成到落地,再到生根发芽需要一个个转化过程,既是培养目标系统的升级换代,也是教育系统的范式转移,更是课堂教学的重新思量。经过新冠疫情的淬炼,核心素养对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形态变化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向作用。课程是教学的基本框架,是教育的施行体系和策略方针;教师是这个框架的执行者,是课程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结者;学生评价体系决定着教育教学成果的评定标准和方向,又对教学、课程实施等有反馈作用。基于此,我们拟从课程、教师、评价这三个方面讨论核心素养的指向价值。

()推动线下课程向线上课程转化

新冠疫情中,线上交互式的学习使得接触式教学变得难以实现,单向性的传输也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于是一些学校通过调整科目、课时、上课时长来重置校内课程,通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来增加新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多元化。在后疫情时代,更要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基本要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向度为原则,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分层规划课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课程、线上线下课程结合等措施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从而实现以学生主体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向。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在线课程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混合存在也将成为必然。相对容易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获取的知识,可以更多地通过线上课程来学习,线下课程将更多地用于解决疑难问题、进行实践活动等需要借助于物理空间实现的学习活动。核心素养在促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迫使我们不断思考具体路径和方向,从多元教学模式中择取和重构,创造新生,溯本求源,从而实现教育的“教”和“育”之功能。

(二)促使教师组织教学方式的转变

核心素养所引导的教学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品格、思维、能力等素养,丰厚其内在品质养成。素养生成路径的多元化也解禁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也迫使教学成为一种思考行为,此时尤甚需要教学价值观的审视与澄明,建立合理的教学价值取向。[2]教学目标在从以往知识本位转移到素养本位的过程中,需要教学执行者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寻找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植。疫情防控期间,教师线上教学的教学内容并非仅来源于教材,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生活实际、社会时事等鲜活素材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们的教学智慧。那么,在后疫情时代,教师应吸取经验,强化课程意识,基于对课程的系统、宏观的把握,不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不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成长;同时注重广泛搜集、应用各种课内外的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应有价值。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加入课题论文交流群。

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囿于课堂范围,应向学生生活的世界扩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应积极构建以核心素养提升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活动情境,强调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重组知识体系,不以刷题为目的,而以解决创设情境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最后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培育。

(三)促进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核心素养重在“素养”,强调培育、养成的过程,强调的是过程本位导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关注点细化到了学生内在动机及思想观念的形成,重在培养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综合素养生成。这也给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改变以往重知识、重能力、忽略态度的教育偏失,改变以往考试评价机制的硬性状态。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性的设计和体现,更加柔性地体现育人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概念理解、运用的表现,注重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机会的状况,等等。改变以往的教育质量观念,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要加快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并构建核心素养支持体系。如加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自主性,结合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和资源;给教师更多的研修机会,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认知,给教师组织教学上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努力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等等。

本文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2023,(11),67-72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